夜幕降臨,蘇瑾獨自一人站在鏡子前,周圍一片寂靜。她輕輕閉上眼,深吸一口氣,心中默念著:“讓我看看,究竟是什麼阻礙了我。”
當她再次睜開眼時,鏡麵上的灰色光澤開始漸漸明亮起來,像是有某種神秘的力量在從鏡中蔓延開來。她的身影在鏡麵上逐漸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畫麵,如夢如幻,紛紛湧入她的眼中。她看到自己童年的模樣,看到父親那副滿麵愁容的麵孔,看到母親一直在忙碌中為她編織著未來的夢想——那是一個充滿期望的未來,母親希望她能成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希望她能擁有光輝的職業生涯。
然而,隨著這些回憶的浮現,蘇瑾突然意識到,她一直生活在母親的期待下,所有的藝術創作,所有的畫作,都未曾真正屬於自己。她從未真正問過自己,為什麼畫畫?她是否真的熱愛這個過程?她是否真的想要表達自己的情感?還是僅僅為了滿足他人——尤其是母親——的期望?
蘇瑾的呼吸開始急促,內心的痛苦與迷茫似乎在這一刻徹底爆發。鏡中的畫麵愈加清晰,她看到自己站在無數的畫布前,卻無法真正下筆,像是被無形的力量束縛住了手腕。她突然感到一種無力感,仿佛這一切的束縛來自於自己內心的恐懼與自我設限。
淚水不知何時已經模糊了她的視線,她猛然後退,掙紮著要從鏡子前走開。然而,鏡中的影像卻不曾停止,它們仍在追逐她,像是幻覺,又像是現實,讓她無法逃脫。她低聲哭泣,內心充滿了對自我的憎惡與無法言說的痛苦。
就在她幾乎要崩潰的那一刻,鏡麵突然靜止,所有的畫麵消失了。隻剩下她自己的身影,靜靜地站在鏡中。她看著鏡中的自己,深深吸了一口氣,意識到自己必須麵對這一切,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我不能再逃避,”她低聲自語,“我不能再活在別人的期待中。”
第二天,蘇瑾將工作室的所有畫作推倒,拿起畫筆,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去創作。不再迎合外界的標準,不再逃避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她的畫風變得更加自由與奔放,色彩更加濃烈而富有層次感,那是她第一次完全為自己而作畫。
幾個月後,蘇瑾的作品在畫展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很多人被她作品中那種真摯與深刻的情感打動。她不再是那個為了他人而創作的藝術家,而是找到了真正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
“緣古居”依舊靜謐,暝先生站在窗前,遙望著漸漸暗下的天色,嘴角揚起一抹微笑。他知道,如夢鏡已經幫助蘇瑾找到了她內心最真實的自我。而這個故事,正是它的使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