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做人要有是非觀,不要把是非看得無所謂(3)(3 / 3)

由於他的介入,使他這個流氓朋友得以抽身逃跑。現在他的“朋友”尚未歸案,在問題沒能水落石出之前他隻好被當作強盜同夥嫌疑犯,被拘留審查了。審訊當中,這個年輕人不無感慨地說:

“這一次,我算真正認識到不明是非,隻講‘哥們義氣’的危害了!”

從審訊機關目前掌握的材料看,他的表白是符合事實的。這就給我們提出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是“哥們義氣”?它到底有些什麼危害?

古人講義,本來指的是思想行為的一定標準。至於這個標準包含些什麼內容,不同的曆史時代、不同的階級和不同的階層,乃至不同職業的人,都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解釋。墨子說:“義者正也。”

《禮記·中庸》說:“義者宜也”;唐人韓愈說:“行而宜之之謂義”,他們是把事物之正確合宜稱為義。《孟子·告子上》講要“舍生而取義也”;荀子說:“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重死而持義不撓,是士君子之勇也。”他們把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

墨子似乎比較講“實惠”,他認為:“義,利也。”他在這裏講的“利”應當是“公利”。古人也有認為“利物為義”的。不管怎麼說,義總歸被認為不是什麼壞東西,所以人們往往把義作為規範人們言行的尺度,達到了這個尺度稱之為義,否則稱之為不義。按義的標準待人處事,謂之講義氣,或稱義士,否則就叫不義氣,稱作不義之徒。

在封建社會裏,封建統治者把義與忠、孝、節並到一起,作為封建禮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拿它來欺壓人民,為鞏固其統治秩序服務的。雖然由於曆史的局限性,那時的勞動人民也常用講義氣、拜兄弟來結盟,像梁山弟兄那樣,邀眾聚義,以反抗反動統治。但由於“義氣”中往往摻雜著封建統治階級的思想意識,它既不能給勞動人民指明翻身求解放的出路,也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勞動人民的覺悟,所以它的作用有限,還難免帶有消極因素,並不能給勞動人民帶來福音。

今天,在“義氣”的前麵,人們又加上了“哥們”二字,這便進一步標明了“現代”“義氣”的內容,即是為“哥們”的“義氣”。而“哥們”者也,按其本來意義,乃是舊上海流氓集團內部的稱謂。這樣,“哥們義氣”也便帶有了黑社會的行幫氣息。

盡管今天講“哥們義氣”的青年不能與舊社會上海灘的流氓相提並論,但就其思想影響來說,不能說不與這些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汙泥濁水有所聯係。事實也正是這樣。講“哥們義氣”的人,往往排斥了是與非、美與醜、善與惡的標準。他們隻想小圈子裏的“哥們”,以私情為重,以私利為重;為了“哥們”的一己之私,可以不顧國家和人民利益,甚至丟掉革命的原則,隻知有“哥們”不知有群眾,不知有公理、正義、道德、紀律和文明;為了“哥們”,可以不分是非曲直,不顧黨紀國法,直至毫無原則地替“哥們”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辭;對非“哥們”的人,則不講感情,不講友誼和支援,甚至為了維護“哥們”的利益而不惜損害別人的利益;為了討得“哥們”歡心,證明自己“夠朋友”,而不惜對非“哥們”的人尋釁鬧事,吵嘴罵街,直到大打出手。他們想的、做的,隻在幾個“哥們”中間打轉轉。哥們義氣,就其思想根源來說,是個人主義的狹隘性的體現。他們看似為了“哥們”,其實是為了自己。是為了以自己之為“哥們”,換來“哥們”之為自己。這其實是幼稚者的一廂情願。他們的“哥們”在不危及自己利益的情況下,也可能為他們幹些利私害眾的勾當,而一旦危及到他自身,就像前麵講的那個強盜即將被人捉拿時,他便不惜犧牲“哥們”來保全自己了。然而,迷信“哥們義氣”的人往往看不到這一點,常被“哥們”表麵的信誓旦旦所迷惑,竟迷信幾個“哥們”可以包打天下,解決一切問題,這實在是糊塗至極。

那麼,會有人問:說了半天,人還要不要講義呢?我們說,義還是要的。但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義”,應是遵守法律、道德和原則,決不能是狹隘的圍繞個人恩怨和私利的所謂“哥們義氣”!

前者是出以公心,為了公利;後者是出以私心,為了私利。這就是兩者的根本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