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做人要有是非觀,不要把是非看得無所謂(3)(2 / 3)

仗義執言,是一種浩然正氣的表現。這種正氣,是我們中華民族所固有的傳統美德。

唐代武則天執政時,曾借故殺了中宗皇帝的德妃,之後,又要把德妃的母親龐夫人交法司論罪。酷吏薛季昶為迎合武後,判處了龐夫人死刑。這時,法官徐有功得到了消息,立刻下令不要行刑,並進宮叩見武後,仗義執言,勸她不要濫殺無辜。徐有功的舉動,使武則天很惱火,在薛季昶的挑撥鼓動下,她竟讓司法部門判了徐有功絞刑。然而,仗義執言的仍是大有人在,在一些有正義感的大臣們的辯護下,徐有功終於免遭殺身之禍。

唐代的禦史中丞牛僧儒也是個仗義執言之士。宿州刺史李直臣大肆貪汙犯法,被收監治罪。這時,穆宗皇帝以李直臣有才幹為理由,下令要把李直臣釋放出去。牛僧儒堅決不同意,他據理力爭說:“如果說有才幹就可以寬待,那麼叛逆朝廷、擾亂天下的安祿山、朱觀等人,比他的才不知要大多少倍,不是也該寬待嗎?”說得皇帝啞口無言,終於依了牛僧儒的判決。

宋代著名宰相趙普,更能仗義執言。他推薦賢能之士,一而再、再而三,纏得宋太祖發了怒,將他的奏折撕碎。他揀起來補綴好繼續上送,直到太祖認可。而對一個有戰功該嘉獎提升的人,由於那人頂過太祖幾句,太祖挾私不批,他又是一再打報告,並直率地提出:皇帝也不能拿功賞私相授受。太祖不同意他的意見,他竟站立門口,久不離去,直到皇帝受感動答應了,這才罷休。

這些人為了堅持他們認為的真理和正義,無私忘我地陳情辯論,都是很有一點“舍得一身剮”的氣魄的。

仗義執言,在我們今天說來,就是一種旗幟鮮明地堅持真理的精神,就是對同誌、對人民負責和向黨的組織及黨的機關負責的一致性的體現,對共產黨員來說,則是共產黨人的黨性和戰鬥性的標誌。在我們黨的隊伍中,勇於為革命仗義執言的人,可真是多不勝舉。

有的人將仗義執言與江湖義氣混為一談,把仗義執言看作是重交情、講義氣。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不能說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沾染江湖義氣的人。然而,江湖義氣與仗義執言,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江湖義氣多為私交,仗義執言則為公義;江湖義氣可能會“為朋友兩肋插刀”,卻未必對人民忠心耿耿,而仗義執言則是從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為著維護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二者出發點不同,內容也是根本不同的。仗義執言的人,有著強烈的革命事業心和革命責任心。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人這樣說。他們就像《紅樓夢》裏的薛寶釵,“事不關己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圓得像皮球,滑得似泥鰍。他們明明看到不合理的現象,也不敢或不願挺身而出仗義執言。這種人思想的深處是個人主義,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哲保身,但求無過”。然而,這是不對的。按照正確的原則,凡是錯誤的東西,都應該反對和糾正。因為,一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大家都來幹預和糾正,就有了解決的可能。你不反對,他不反對,大家都聽之任之,錯誤的東西可能就會肆無忌憚,蔓延滋長,到頭來,“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自身也會受害的。

是非不清難免會糊塗做人

有些年輕人在為人處事上稀裏糊塗地犯了錯誤,有的甚至犯了罪,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是非觀念采取無所謂的態度,或者是不分是非、肆意踐踏是非。

在一個公安機關的審訊室裏,有一個年輕人痛哭流涕地說:

“千錯萬錯,是‘哥們義氣’害了我!”

事情是這樣的,這位受審的年輕人原是某公司的工人,生性耿直,幹活也很賣力,可就是不大注意學習,結交了幾個不三不四的“朋友”,講“哥們義氣”。這天下班時人快要走到自己家門口了,忽見自己的一個“朋友”正在與一個人廝打。見此情狀,他不分緣由,便走上前去替“朋友”幫忙。混戰中,他隻顧與人廝打,卻不知朋友已趁機溜之大吉。這時,警察趕來,把他和那位他不相識的人一起帶到了派出所。經查問,原來,那個不相識的人正在走路時他的“朋友”強行要把那人的手表搶走。於是,兩人就廝打起來。正當這個人將要製服“朋友”時,他卻趕了來,幫個倒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