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一些人缺乏明確的是非觀,把是非看得無所謂,以至於常常對身邊的人和事,冷眼旁觀,熟視無睹;更有甚者,對別人的善義之舉,不但不稱讚學習,反而指手畫腳,冷嘲熱諷。有了這樣的是非觀,哪裏還談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許有人會說,現在的社會風氣就是這樣。
的確,不少人的是非觀,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試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抱著這樣的是非觀,那我們的社會還談何真情、和諧?先輩告誡我們:“見義不為,非勇也。”要打擊不良現象,改善社會風氣,每個人就必須樹立正確的是非觀。
勸君莫做“老好人”
老好人就是那種無正義感、不分是非、沒有立場、人雲亦雲的“好好先生”。這種人對是非抱以無所謂的態度,或者說根本沒有是非觀。
當今社會中,醜惡的、汙穢的現象隨處可見,絕大多數人對此痛恨,自覺地抵製或與其作鬥爭,而老好人卻往往做了縮頭烏龜,不敢拋頭露麵,痛斥其惡。顯然,這助長了壞人壞現象,而掃卻了正義的人的威風。不仇即為友,壞人自然對其感恩戴德,道其為“好人”。
這種人無道德感,處世圓滑,不辨賢愚。日常生活中,人們的絕大多數行為是靠道德來規範的,法律僅是製裁那些違法之人,而道德卻廣泛地適用於人們的行為之中,老好人為了能保全自己不受非難,拉關係或給人以好處來收買人心。他們的處世哲學是誰也不得罪。在他們口中,賢者也好,愚者也好,人人都好,致使賢愚難辨,忠奸不分,好壞混同,社會主義道德喪失殆盡。
這種人無法律感,他們廣結賓朋,相互奉承。然而他們的親朋一旦觸犯法律,需要製裁時,老好人自然要利用各種關係出麵為犯法者歌唱,大力頌揚其功德,以使其逃避法律的懲罰。歸根結底,違法者得不到懲治,而受害者的冤屈也得不到伸張。
這種人在官場上用奸排忠,薦佞排賢,親近斥遠,任人唯親。
自古到今,賢者、忠者、善者十有八九遭排斥,難避禍患。因為這些人是非分明,辦事認真,清正廉潔,他們敢於說真話,敢於辦實事,敢於碰硬,敢於與醜惡的不道德的東西作鬥爭。而老好人最懼怕的是這些人,他們表麵上誇獎賢者、忠者、善者,而在關鍵時刻卻換了另外一張嘴臉,致使好人遭貶斥。他們甚至沒有一絲原則,將壞人提拔、薦舉到關鍵位置上。因為老好人的緣故,使無數的能人遭埋沒,甚至貶斥,弄成冤獄,相反卻讓奸人、惡人、佞人、讒人當權,致使他們為非作歹,魚肉百姓。
這種人工作平庸,安官貪祿,營於私家,不務公事,沒有一點開拓進取心和工作責任心。他們的原則是“不求無功,但求無過”,工作搞不上去,事業也難以良性發展。老好人一貫的表現是,博取上級悅目賞心,攏得眾人歡心,使得賢者寒心。他們唯上是聽,唯小團體私利為上,置黨和人民的利益不顧,失去法律責任心和道德責任心,在他們所轄的勢力範圍內,因他們很圓滑,他們很得眾人喜歡。但久而久之,工作搞不上去,經濟建設也沒有一點發展,他們沒有一點功勞,卻也找不出他們的過節。在目前有些領導一貫強調的“不出事的官就是好官”的觀點保護下,老好人反而成了“璀璨之星”,甚至被提拔、重用。劉向在《說苑·臣術》中將這種作為的人稱為“具臣”,說“容容乎與世沉浮,上下左右觀望,如此者具臣也”(“苟且求榮地與社會隨波逐流,上下左右觀望而不動,像這樣的臣子就是徒有其名的臣子。”)孟子在論述老好人時,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人和社會上的俗人在一起,適應於汙濁的社會,平常為人好像忠厚老實,行為似乎正直清白,大家都喜歡他,自以為是正確的,但實際上和堯舜之道卻格格不入。”孔聖人則直截了當地說:“鄉臣,德之賊也”(鄉間的老好人,是破壞道德的人)。王充在《論衡·定賢篇》中也一語道破“老好人無德”。聖人、偉人、有識之士對“老好人”的公然抨擊可謂是毫不留情和不留一絲退路的,猶如魯迅“痛打落水狗”之精神。
如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已進入關鍵時刻,社會法製正在不斷地完善,各項事業也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然而社會上仍有不少人充當著“老好人”,還有些人正在自覺不自覺地當上了“老好人”,這無疑會影響社會的發展,妨礙改革開放的進度。
充當“好人”可能會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