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發現自我:你隻有靠你自己捅破思維的繭(二)(3 / 3)

要勇敢成為我們自己,就不要過多依賴他人的評價,而要相信自己。

在韋恩·蘭奇15歲的時候,他的老師告訴他,他永遠不會畢業,最好是退學去做生意。韋恩,蘭奇多記取了這一忠告,在以後的17年中,一直做著一些簡單的工作。因為別人一直告訴他,他是一個劣等學生,所以17年來,他對自己也沒有過高的要求。但是後來,一項測驗顯示,他是智商高達161的天才。這時他便開始發奮努力了。他一連寫了好幾本書,獲得了幾項專利,並且成為一個很了不起的商人。

這件事會讓我們想到,生活中有許多天才就像韋恩·蘭奇當初那樣在別人的評價中否定自己。他們總覺得自己不夠聰明,所以隻能做著最普通的事情,過著簡單而平凡的日子。他們在別人的評價中摔了跟頭,卻沒有勇氣再爬起來。過多的依賴他人的評價,我們就會成為這種評價的犧牲品。

我們也常常遇見類似的事情。當某人做了一件善事,會聽到各種截然不同的評論。張三說你做得好,大公無私;李四說你野心勃勃,一心想往上爬;上司讚你有愛心,值得表揚;下屬則說你在做個人宣傳……總之,各種各樣的評價。怎麼辦?最好的辦法,就是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

別人說的,讓人去說;別人做的,讓人去做。舌頭長在人家嘴裏,想控製也控製不了。絕不要被別人的評論牽住自己,更不要因別人的言語而苦惱。愛看別人臉色的人,必定是一個很自卑的人,總怕自己因為言行不當被人看不起,被人貶低或否定;也怕惹人不快,或傷害了對方,遭人拒絕或排斥。因為自己太脆弱,就覺得別人承受力也差,進而再損傷自己。所以,建立起自信,才是不在乎別人臉色最可靠的保證。有自信的人,隻把心思和精力用於自己該做的正確的事情上,用在自己所追求的目標和向往的樂趣中。

其實,別人怎麼看待你,那是他的事情。有時候盡管我們很努力了,別人仍會覺得我們沒有盡力。我們總不能一輩子為了他人的看法而活吧?再說,有些小小的失誤也就隨它去吧,真正的君子是不會計較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的。而且我們也沒必要刻意去補救,我們那樣做,別人也許還會埋怨我們多此一舉。

按照他人期望的模式生活,犧牲真正的自我,是天底下最愚蠢的事情。我們要記住:最後為我們一生“付賬”的隻能是自己。所以,要勇敢地成為我們自己,讓我們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抉擇。

保持真我本色

在人生的舞台上,我們常常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時候,我們努力扮演自己並不喜歡的角色,因為我們心有所圖,因為我們患得患失。人際關係中,為了生存,我們如此;人生事業中,為了發展,我們也常常如此。其實,人生最關鍵的是保持真我本色,真實的人生才是最有魅力的人生。

迪莉亞曾是一個敏感羞怯的女孩,長得很胖,兩頰豐滿,這使她看起來更胖。迪莉亞的母親非常古板,她認為把衣服穿得太漂亮是一種愚蠢,而且衣服太合身容易撐破,不如做得寬大一點。她也讓女兒如此打扮。迪莉亞從不參加任何聚會,也不參加同學們的任何活動,甚至運動項目也不參加。

長大後,迪莉亞嫁了一位比她大幾歲的先生,但她還是沒有任何改變。她丈夫家是一個穩重而自信的家庭。她想要像他們一樣,但就是做不到,她努力模仿他們,也總是不能如願。她越來越緊張易怒,害怕見到任何朋友,甚至一聽到門鈴聲都會驚慌失措!每次在公共場合,迪莉亞都盡量顯得開心,甚至裝得過了頭。最後,她實在懷疑自己是否還有繼續生存的必要,於是開始想到自殺。

就在這種情形之下,婆婆的一句話改變了她的現狀,進行改變了她的一生。

有一天,婆婆和迪莉亞談到自己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她說:“不論遇到什麼事,我都堅持讓他們保持自我本色……”“保持自我本色”這幾個字像一道靈光閃過腦際,迪莉亞發現所有的不幸都起源於她把自己套入了一個不屬於自己的模式中去了。

一夜之間全變了!她開始保持自我本色。她努力分析自己的個性,認清自己,並找出自己的優點。她學會了怎樣配色與選擇衣服樣式,以穿出自己的品味。

不久,迪莉亞就充滿了自信,可以從容自如地對待生活中的一切人和事了。

迪莉亞經曆苦難才學到的教訓告訴我們:不論發生什麼事,我們都應該永遠保持自我本色。

以真實的自我活著輕鬆自在,但因為有所圖、患得失,我們把真我隱藏了起來,以為如此方可達成目的。其實,事情的結果和我們期望南轅北轍。

20世紀好萊塢著名導演山姆·伍德曾說過,最令他頭痛的事是幫助年輕演員保持自我。“你們每個人都想成為二流的拉娜·特勒斯或三流的克拉克·蓋博,觀眾已經嚐過那種味道了,”山姆·伍德不停地告誡他們,“你們現在需要點新鮮的。”“經驗告訴我,”山姆·伍德說,“盡量不要錄用那些隻會模仿他人的演員,這是最保險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我們從來就不是別人的從屬和附庸。我們應該以本色示人,以本真行事,活出真實的自我來,做出自己對人類應有貢獻來。

不要受他人的評價的影響

有現實生活中,雖然聽取和尊重別人的意見固然非常重要,但無論何時我們也千萬不要人雲亦雲,做別人意見的傀儡,否則,我們不但會在左右搖擺、不知所措中身心疲憊,失去許多可貴的成功機會,有時還會失去自己。

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成自己想成為的人,無論成敗與否,我們都會獲得一種無與倫比的成就感和自我歸屬感。

有三個這樣的孩子:

一個孩子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寫字,老師對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思維不合邏輯,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曾經還遭遇到退學的命運。

一個孩子曾被父親抱怨是白癡,在眾人的眼中,他是毫無前途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三次還考不進去。他叔叔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

一個孩子經常遭到父親的斥責:“你放著正經事不幹,整天隻管打獵,捉耗子,將來怎麼辦?”所有教師和長輩都認為他資質平庸,與聰明沾不上邊。這三個孩子分別是愛因斯坦、羅丹和達爾文。

別人的評價往往隻能代表他個人的觀點,而絕不是真理。

貝多芬學拉小提琴時,技術並不高明,他寧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師評價他說:你絕不是個當作曲家的料。

歌劇演員卡羅素美妙的歌曲享譽全球。但當初他的父母希望他能當工程師,而他的老師對他的評價則是:他那副嗓子是不能唱歌的。

法國化學家巴斯德在讀大學時表現並不突出,他的化學成績在22人中排第15名。

牛頓在小學的成績一團糟,曾被老師和同學稱為“呆子”。《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讀大學時因成績太差而被勸退學。老師評價他:既沒有讀書的頭腦,又缺乏學習的興趣。

這些名人在年輕的時候都得到了父母或老師的低度評價,但是卻都成為優秀的成功者。如果這些人被別人的評論所左右而放棄了自己追求的方向,怎麼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

當你得到別人給你的“低度評估”時,千萬不要太計較。暫時的低落並不能說明什麼,將來總有一天你會大鵬展翅,擊水三千裏。實際上,人生的競賽並不亞於一場馬拉鬆賽跑,長跑中最為關鍵的是耐力,那些躋身第一排的起跑者,往往並不是最先到達終點的人。

並不是所有的評價都是正確的,對於有些評價,不需要太過在意,應該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事在人為。

我們一定不能喪失自我,一定要在人海之中把握住自我的航向和舵,這樣,我們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對個人而言,各有各的追求;對社會而言,各有各的貢獻。我們最不應該做出的犧牲,就是因為別人的評價而改變自我。因為那些對你指手畫腳的人,自己也不知道他們遵從的規則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