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7267077385848097832,6890728374843477006,6838936275928484877,7255203659015785531,7233628637428190242,7257455404240604215,7012517992130939934]}],\"1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start_container_index\":1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quote_content\":\"《菩薩蠻》reference_book_ids\":[7232992108032822327,6936055888553708557]}],\"10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start_container_index\":10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1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2,\"start_container_index\":1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7},\"quote_content\":\"《道德經》reference_book_ids\":[7217733336632921144,7257088434206936120,7225931131646905348,6924983412973374478,7224048805384031266]}],\"26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6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0,\"start_container_index\":26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4},\"quote_content\":\"《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84967209991,7257453146853608507,7023706537877064711,7078184356296002568,7233628637570796605,7229640720594766906,7220732984595319869,6890728370670144526]}],\"16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9,\"start_container_index\":16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3},\"quote_content\":\"《東方之子》reference_book_ids\":[704959142645517827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所以就算皇帝隻是袖手旁觀,由你打敗敵人,你也得說都是皇上的天威震懾了頑敵。這樣看低自己、抬高別人,你才能不被猜忌、免遭到暗算,最終成為真正的強者。因此說,隻有那些懂得勝不驕、有功不傲的人才是真正懂生活、會做人的人。表麵上看他們似乎是弱者,可他們卻會因此而成為強者,成為前途平坦、笑到最後的人。
進退自若,從容麵對成敗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是中國人的俗話,這就是典型的對待問題時的低調。這樣的人,有審時度勢的清醒,有深謀遠慮的城府,有欲成大事的胸襟。人多是在“吃一塹長一智”之後,才有了如許胸懷智慧。開始時,哪一個人不是出生牛犢,硬功夫往前撞,哪管它三七二十一,死了也悲壯。那時候以為是表示了自己的勇氣和自信,殊不知,白白犧牲了自己,還留下年少輕狂的證據。
一個初次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在一家廣告公司任職。自恃有幾分才氣,十分衝動,輕易便把經理得罪了。漸漸他覺得自己在公司的日子不好過了。因為在以後的日子裏,幾乎每次會議上他都會挨批。當他挨批成為會議中的保留節目時,他十分苦悶。真想一走了之。在和朋友傾訴了自己的煩惱之後,朋友問他:“公司裏業務的每一個環節你都學會了嗎?”他回答說“沒有”。“你願意背著那些洗不清的罪名離開嗎?”“不願意,可是我在那裏也一樣說不清啊!”“那不一樣。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你何不學會了所有的業務之後再離開呢?”他仔細考慮了朋友的話,認為很有道理,於是他堅持了下來,收拾好心情,低頭實幹,在公司源源不斷地“充電”。一段時間之後,他兢兢業業的工作為他贏得了實實在在的業債。一筆又一筆的業務,也增長了他的信心和經驗。而這時候他發現,那些中傷他的謊言也已不攻自破,他也不想再離開了。
有句廣告語說得好:“進,固然需要努力;退,更需要智慧用心。”
進,單就絕對的前進而言,容易。別人進,我也進,同進同樂,豈不快哉!不用自己的思考,不用獨特的視角,不用出眾的智慧,順著大流走,那樣就萬事俱佳了。
但退,卻不像世俗所見盡然。在茫茫人潮趨之若鶩爭搶前方金蘋果的時候,旁若無人地從容而退,退出一種昭然,退出一種風度。勿用回首,勿用瞻前顧後,勿用優柔寡斷,隻向著一個人的方向,義無反顧,舉重若輕。
進退大約分為四類:其一,因無力而無心。自己倘若在明月下,鬆岡上,繡口一吐嘯出三分劍氣該有多麼豪氣幹雲,終因實力限製漸次淡忘了這原本就是幻想的幻想,死心塌地地安分守己了。其二,雖有心卻無力。
先歎一口氣,沿襲一絲曆史的悲哀。因為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泣盡了這種無奈中的最後一滴血。其三,亦有心亦有力。當精明狂熱的頭腦與出類拔萃的才華同舟共濟的時候,世事難預料。許多科幻題材中的科學狂人,那些積極向上一心進取的“進步青年”一手顛覆了世界——幻想在未來成為現實,也未可知啊。其四,那便是有力卻無心。非有一定智慧用心不能及此境界。這是取舍之間,彰顯智慧,簡約而不簡單。
漫漫人生路,退一步、等一等,不過是歇歇腳,為走得更遠做準備,低一低頭,更是為了昂揚成擎天柱。一次退為進的等待能讓你從“山窮水盡疑無路”轉眼便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航行中的船隻,在預見到大風浪的來臨時,並不是要迎頭衝上去,而是要暫避到無風的港灣處去。在自己實力強大時,迎頭痛擊對手是謀略,而在明知不敵之時,暫避鋒芒更是智慧。知道進退的人,才能利用時機成就自己。隻退不進,是懦夫,隻進不退,是莽夫。進退得當,才能從容麵對成敗,瀟灑成就人生。
別耍小聰明,小心聰明反被聰明誤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他不顯山露水,不賣弄聰明,表麵上看起來有些愚笨,其實卻很聰明。俗話說,深水流靜。意思是說,隻有淺淺的小溪才會水聲“嘩嘩”;無聲的水流常常深不可測。《道德經》中也有句名言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與其誇誇其談地賣弄小聰明,不如閉上嘴深入思考一些問題。
但是世界上總有這麼一些人,總是會因為過於高估自己而忽略了尊重別人,卻不想想一個人隻憑自己的才能是成就不了事業的,任何事業都是許多人合作而完成的,如果你不知道應該在適當的時候閉上嘴,或者是在心裏缺乏對別人的敬意,那麼你的事業必然是一無所成。
唐代花間詞派的代表人物溫庭筠,原是宰相溫彥的後代,他才思過人,名辭佳句傳遍天下,但是他一生落魄坎坷,屢試不第,時乖命蹇,造化弄人,隻好流落於江淮之間,潦倒一生。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不懂得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結果是空誤了滿腹才情,終其一生一事無成。
溫庭筠在詩文詞賦上費盡了苦心,但他不注意自己的穿著儀容,嗜酒好賭,經常與一些無賴子弟聚賭生事,動轍喝得醉熏熏的。因為他的形象不堪入目,人送外號“溫鍾馗”,由此可知他是何等的不注意修身。雖然溫庭筠小節不修,但江淮的一個官員姚勖卻非常憐惜他的才華,送給他一筆銀子,用以資助溫庭筠求學上進。不想溫庭筠卻把這些錢全都花在了尋花問柳上,雖然是文士風流,但終究有負姚勖的期望。於是姚勖非常生氣,就把溫庭筠叫來打了一頓板子,希望溫庭筠能夠改過自新。
但這頓板子,卻沒有讓溫庭筠改悔,反而因此送掉了姚勖的性命。
溫庭筠有一個姐姐,非常疼愛自己的弟弟,她認為弟弟之所以屢試不第,就是因為姚勖懲罰了他的緣故,所以有一次姚勖去拜訪她的丈夫的時候,被她衝出門來,抓住姚勖破口大罵,姚勖受此羞辱,連氣帶病,竟然活活氣死了。
實際上,溫庭筠屢試不第,與姚勖一點關係也沒有,而是他考試的時候喜歡做弊。以他的才情,別說是做弊,就算是閉著眼睛,也能中舉。可是他每次答完了自己的試卷之後,就替別的人考生答卷,而且是一答就是數人,所以他又有一個“救數人”的外號。考官沈侍郎雖然知道他不守規矩,但還是不忍心因此而失去這個人才,就有意將他的座位單獨安排,但溫庭筠習性不改,竟然一次性的給八個考生口述答卷,到了這種地步,考官隻能剝奪他的進士資格。
當時皇帝非常喜歡《菩薩蠻》的曲調,宰相令狐綯為了投其所好,就把溫庭筠的的作品假充是自己所作,送入宮中,並叮囑溫庭筠萬不可以說出去。但是溫庭筠前腳離開令狐綯的門,後腳就到處宣揚這件事,讓令狐綯丟盡了顏麵。而後溫庭筠又譏諷令狐綯,說他沒學問沒文化。令狐綯心裏雖然生氣,但他畢竟不是無行小人,隻是貪名而已,所以事後並沒有報複溫庭筠,仍然視他為朋友。
可是溫庭筠卻因此而憎恨令狐綯,恨他不讓自己中舉,有意回避令狐綯,繼續酗酒鬧事,結果觸犯禁令,被巡夜的虞侯抓住打斷了牙齒。於是溫庭筠又去找令狐綯哭訴,令狐綯聞知大怒,就命人將打傷溫庭筠的虞侯拘來,替溫庭筠出氣。不想卻被虞侯如實說出了溫庭筠當時的醜事,從此溫庭筠的汙穢行為傳遍了天下。從此溫庭筠的仕途進取之路,就這樣被他自己親手斷送了。
像溫庭筠這樣子侍仗自己有才有能,但卻不明白低調做人處事的基本道理,凡事隻論人過,閑時招惹是非,是社會上人之生存的大忌。
在社會交往中,侍仗自己才有能而無視他人的感受的行為是萬萬要不得的。
耍小聰明的人有兩種災禍,一個是被人猜忌防範而招禍,一個是自己會把事情辦壞而不能成功。它可以使人得意於一時,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然而終究還是自毀,永遠不會取得真正的、偉大的成功。從政的人耍小聰明會早早被扼殺在搖籃裏,一個處處被人防範的人怎麼能真正取悅於上司和同事呢?
聰明是一筆財富,關鍵在於怎麼使用。真正聰明的、有智慧的人會使用自己的聰明和智慧,那是因為他們深藏不露,不到火候時不會輕易使用,一定要貌似平常,讓他人不眼紅。一味地耍小聰明,不管必要或不必要,不管合適不合適,時時處處顯露精明,不僅無益於成功,還往往招來禍根。
《老子》中雲:“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這段話的意思是:一個人不自我表現,反而顯得與眾不同;不自以為是,反而會超出眾人;不自誇成功,反而會進步。又雲:“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誇者不長。”這是說:那些盲目自傲,不寬容,耍小聰明,固執己見,自以為是,好大喜功的人在任何一方麵都是很難成功的。
聰明是一筆財富,關鍵在於怎麼使用。財富可以使人過得很好,也可能使人毀掉。凡事總有兩麵,好的和壞的,有利的和不利的。真正聰明的人會使用自己的聰明,那主要是深藏不露,不到火候時不要輕易使用,一定要貌似渾厚,讓人家不眼紅你。一味耍小聰明,其實是笨蛋。因為那往往是招災引禍的根源。無論是從政,還是經商,是做學問,還是治家務農,都不能耍小聰明。
麵對不公平的遭遇要學會“接受”和“改變”
絕對公平在這個世界是不存在的,如果因為遭遇點不公而整天耿耿於懷,那麼受苦的隻會是你自己。麵對不公平的待遇,請記住一句話:個人隻能學著去適應這個社會,而不是妄想讓這個社會去適應你。當然,在可能的時候,我們也要努力嚐試著用一些積極的方法改變可以改變的不公平遭遇。
不容否認,現實社會中確實存在著一些不公平的現象,麵對這些現象我們該怎樣正確麵對?
著名學者吳思先生在他的代表作《潛規則》一書中對中國很多不能用正常思維去理解的社會現象做出了深刻的剖析,提到了“潛規則”在中國社會中的廣泛性和普遍性。我們大多數人都痛恨不合常理的潛規則,但在麵對類似的問題時,幾乎所有的中國人又會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對自己收益最大的潛規則。這看起來是個二元悖論,但生活在這個社會最好還是照著去實行,否則的話就有可能被整個社會所孤立,甚至碰得頭破血流,當然,前提是不要違反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
先來看一個例子。
去年初夏的某一天,茶餘飯後,我的大學老師戴上老花鏡,蹺起二郎腿,看起簡報來了……看完之後向我大發感慨。
“××市××廠一青年技術員,刻苦攻關兩年,發明的專利技術被廠長巧取豪奪,青年據理力爭,結果倍受迫害……”。
“唉!”我的大學老師長歎一聲,“年輕人真是不經事。廠長固然可恨,青年人也是可氣,他要是早遇著我老人家就好了。”
是的,這樣的事也一樣發生在我的大學老師身上,效果卻天差地別。
30年前,我的大學老師畢業後被分配到一家研究所工作,正值青春年華,滿懷豪情壯誌,他三伏九寒勤耕不輟,一年半過去,嘴巴兩邊長長的胡須掀動著自豪——他終於設計出一台簡易降耗的減速裝置!
然而沒過多久,欣喜卻被不平代替,研究所所長技術平平卻手腕通天。為了獲取“名譽”暗渡陳倉,對他恩威並施,要以發明的主要技術負責人自居。條件是利益共享,我的大學老師將很快被提級重用。
我的大學老師悶睡三天後,故作爽快地答應了所長的要求。於是,所長的名字在專利證書上燙下了金色的“永恒”,他也被暗地“擢升”為技術科長,他的才幹也逐漸發揮……麵對幾乎相同的“不公平”,青年技術員據理力爭卻倍受迫害,大學老師選擇“坦然”接受,並在這個基礎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和發展。愚蠢與高明由此可見一斑。
不可否認,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不公平的確是客觀存在的。
既然我們沒有辦法求得事事公平,那麼麵對不公平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呢?
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用平靜的心態對待“不公平”。世界上的不公平是常有的事,甚至是一種常理:惡狼張著血盆大口撲向羔羊;凶神惡煞的禿鷹在高空盤旋,伺機向地麵的獵物發起攻擊;就連高呼爭取平等公平的人們也在不停地宰殺著他們柔順的牛羊,牛羊何罪之有?不公平是大自然的本性,不公平絕不僅僅發生在我們身上,柔弱的我們能夠在一生“不公平”下保存自身已是難得,何必以卵擊石,求不可得的公平呢?魏征忠諫,明君太宗有所恨,範蠡幫助勾踐建業,功成卻隻能身退,因而免遭了一場殺身之禍。公平何益?我們要出局觀局,平心待之。
其次,要認真分析權衡這“公平”與“不公平”的得失差。有能力與“不公平”搏一場而無損,則直擊”不公”何妨,否則,學學那位大學老師從另外一個角度對待“不公”。雖然失去了發明專利權,卻也實實在在得到了很多。作為科技負責人,他有了更多的機會和權利組織研究,做出了更多的成就;作為利益共享人,他以畢業時不名一文之身瞬間富綽。這些比那專利上的虛名來得更為實在。如果他當時頑固地堅持公平,那麼,將會同報上那個技術員一樣倍受壓製和排擠。“忍一時之急,享知足實果”,他不去當魷魚,終有以後的發展,此計此策,要那虛有的“公平”
作甚?惡狗饑腸,分一塊饅頭給它,免了它的痛咬,何樂而不為?
第三,雖說“公平”虛有無益,卻不是要逆來順受,也要有所爭。不能讓他吃了魚就不卡一點刺,認為你軟弱可欺。給狗填滿嘴巴,然後再猛踢一腳,讓它有所畏,有所忌,最為有效!
當然,隨著法製的逐漸健全,用法律的手段維護自己的權利亦成了人們的一種選擇,隻是法律依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在麵對不公時,仔細權衡一下,如若你能做到“適應能夠適應的,改變能夠改變的”,便真的成了處世高手了。
學會吃虧,吃虧有時就是占便宜
俗話說的好:命裏有時終需有,命裏無時莫強求。有些東西你再強求也不可能得到,這個時候吃吃虧,退一步讓於別人,才是真正的高明。
《老子》中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失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是講人的一生之中,名譽、名聲和生命到底哪個更重要呢?自身與財物相比,何者是第一位的呢?得到名利地位與喪失生命相衡量起來,哪一個是真正的得到,哪一個又是真正的喪失呢?所以說過分追求名利地位就會付出很大的代價,你有龐大的儲藏,一旦有變則必然是巨大的損失。對於追求名利地位這些東西,要適可而止,否則就會受到屈辱,喪失你一生中最為寶貴的東西。
老子的話極具辯證法思想,告訴我們應該站在一個什麼樣的立場上看得失的問題。也許一個人可以做到虛懷若穀,大智若愚,但是事事吃虧,總覺得自己在遭受損失,漸漸地就會心理不平衡,於是就會計較自己的得失,再也不肯忍氣吞聲地吃虧,一定要分辨個明明白白。結果朋友之間,同事之間是非不斷,自己也惹得一身騷氣,而所想到的也照樣沒有得到,這是失的多還是得的多呢?
春秋戰國時期的宓子賤,是孔子的弟子,魯國人。有一次齊國進攻魯國,戰火迅速向魯國單父地區推進,而此時宓子賤正在做單父宰。當時也正值麥收季節,大片的麥子已經成熟了,不久就能夠收割入庫了,可是戰爭一來,這眼看到手的糧食就會讓齊國搶走。當地一些父老向宓子賤提出建議,說:“麥子馬上就熟了,應該趕在齊國軍隊到來之前,讓咱們這裏的老百姓去搶收,不管是誰種的,誰搶收了就歸誰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另一個也認為:“是啊,這樣把糧食打下來,可以增加我們魯國的糧食,而齊國的軍隊也搶不走麥子作軍糧,他們沒有糧食,自然也堅持不了多久。”盡管鄉中父老再三請求,宓子賤堅決不同意這種做法,過了一些日子,齊軍一來,把單父地區的小麥一搶而空。
為了這件事,許多父老埋怨宓子賤,魯國的大貴族季孫氏也非常憤怒,派使臣向宓子賤興師問罪。宓子賤說:“今中沒有麥,明年我們可以再種。如果官府這次發布告令,讓人們去搶收麥子,那些不種麥子的人則可能不勞而獲,得到不少好處,單父的百姓也許能搶回來一些麥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後便會年年期盼敵國的入侵,民風也會變得越來越壞,不是嗎?其實單父一年的小麥產量,對於魯國的強弱的影響微乎其微,魯國不會因為得到單父的麥子就強大起來,也不會因為失去單父這一年的小麥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讓單父的老百姓,以至於魯國的老百姓都存了這種借敵國入侵能獲取意外財物的心理,這是危害我們魯國的大敵,這種僥幸獲利的心理難以整治,那才是我們幾代人的大損失呀!”
宓子賤自有他的得失觀,他之所以拒絕父老的勸諫,讓入侵魯國的齊軍搶走了麥子,是認為失掉的是有形的、有限的那一點點糧食,而讓民眾存有僥幸得財得利的心理才是無形的、無限的、長久的損失。得與失應該如何舍取,宓子賤作出了正確的選擇。要忍一時的失,才能有長久的得,要能忍小失,才能有大的收獲。
中國曆史上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間的關係。他們看重的是自身的修養,而非一時一事的得與失。春秋戰國時期的子文,擔任楚國的令尹。這個人三次做官,任令尹之職,卻從不喜形於色,三次被免職,也怒不形於色。這是因為他心裏平靜,認為得失和他沒有關係。子文心胸寬廣,明白爭一時得失毫無用處。該失的,爭也不一定能夠得到,越得不到,心理越不平衡,對自己毫無益處,不如不去計較這一點點損失。
患得患失的人是把個人的得失看得過重。其實人生百年,貪欲再多,官位權勢再大,錢財再多,也一樣是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處心積慮,挖空心思地巧取豪奪,難道就是人生的目的?這樣的人生難道就完善,就幸福嗎?過於注重個人的得失,使一個人變得心胸狹隘,斤斤計較,目光短淺。而一旦將個人利益的得失置於腦後,便能夠輕鬆對待身邊所發生的事,遇事從大局著眼,從長遠利益考慮問題。例如:南朝梁人張率,12歲時就能做文章。天監年間,擔任司徒的職務,他喜歡喝酒。在親安的時候,他曾派家中的仆人運3000石米回家,等運到家裏,米已經耗去了大半。張率問其原因,仆人們回答說:“米被老鼠和鳥雀損耗掉了。”張率笑著說:“好大的鼠雀!”後來始終不再追究。張率不把財產的損失放在心上,是他的為人有氣度,同時也看出來他的作風。糧食不可能被鼠雀吞掉那麼多,隻能是仆人所為,但追究起來,主仆之間關係僵化,糧食還能收得回來嗎?糧食已難收回,又造成主仆關係的惡化,這不是失的更多、更大嗎?同樣,唐朝柳公權,他家裏的東西總是被奴婢們偷走。他曾經收藏了一筐銀杯,雖然筐子外麵的印封依然如故,可其中的杯子卻不見了,那些奴婢反而說不知道。柳公權笑著說:“銀杯都化成仙了。”從此不再追問。
《老子》中說:“禍往往與福同在,福中往往就潛伏著禍。”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見得是件壞事。正確地看待個人的得失,不患得患失,才能真正有所得。人不應該為表麵的得到而沾沾自喜,認識人,認識事物,都應該是認識他的根本。得也應得到真的東西,不要為虛假的東西所迷惑。失去固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是什麼,如果是自身的缺點、問題,這樣的失又有什麼值得婉惜的呢?
主動示弱可助你贏得他人心
在必要的時候,暴露一些無關痛癢的缺點,出點小洋相,表明自己並不是一個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物,這樣就會使人在與你交往時鬆一口氣,不以你為敵。
在特定的情況下公開承認自己的短處,有意暴露自己某些方麵的弱點,可以說是一種高明的交際策略。
示弱可以減少乃至消除不滿或嫉妒。事業上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運兒,被人嫉妒是難免的,在一時還無法消除這種社會心理之前,用適當的示弱方式可以將其消極作用減少到最低程度。
示弱能使處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理平衡,有利於交際。
交際中,必須善於選擇示弱的內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的麵前不應展示自己的學曆,表明自己實在是個平凡的人。成功者在別人麵前多說自己失敗的紀錄、現實的煩惱,給人以“成功不易”、“成功者並非萬事大吉”的感覺。對眼下經濟狀況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適當訴說自己的苦衷:諸如健康欠佳、子女學業不妙以及工作中諸多困難,讓對方感到“他家也有一本難念的經”。某些專業上有一技之長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對其他領域一竅不通,袒露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鬧過笑話、受過窘等。至於那些完全因客觀條件或偶然機遇僥幸獲得名利的人,更應該直言不諱地承認自己是“瞎貓碰上死老鼠”。
示弱可以是個別接觸時推心置腹的交談,幽默的自嘲,也可以在大庭廣眾之下,有意以己之短,補人之長。
示弱有時還要表現在行動上。自己在事業上已處於有利地位,獲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小的方麵,即使完全有條件和別人競爭,也要盡量回避退讓。也就是說,平時小名小利應淡薄些,疏遠些,因為你的成功已經成了某些人嫉妒的目標,不可以再為一點微名小利惹火燒身,應當分出一部分名利給那些暫時處於弱勢中的人。
曾有一位記者去拜訪一位政治家,目的是獲得有關他的一些醜聞資料。然而,還來不及寒喧,這位政治家就對想質問的記者製止說:“時間還長得很,我們可以慢慢談。”記者對政治家這種從容不迫的態度大感意外。
不多時,仆人將咖啡端上桌來,這位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燙!”咖啡杯隨之滾落在地。等仆人收拾好後,政治家又把香煙倒著插入嘴中,從過濾嘴處點火。這時記者趕忙提醒:“先生,你將香煙拿倒了。”政治家聽到這話之後,慌忙將香煙拿正,不料卻將煙灰缸碰翻在地。
平時趾高氣揚的政治家出了一連串洋相,使記者大感意外,不知不覺中,原來的那種挑戰情緒消失了,甚至對對方懷有一種親近感。
這整個的過程,其實是政治家一手安排的。當人們發現傑出的權威人物也有許多弱點時,過去對他抱有的恐懼感就會消失,而且由於受同情心的驅使,還會對對方發生某種程度上的親密感。
學會與他人分享,好處不要自己占絕常言道:“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人都是為了利益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和競爭的,所以一個人做事千萬別做絕,好處全部得盡,這樣的話你得勢時雖然做到了初一,但等你失勢時人家就會做到十五,到頭來自己說不定就會落得個悲慘的下場,所以有好處時一定要分人一杯羹,這叫“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無論是官場還是商場,都是江湖是非之地,是江湖便有刀光劍影,血雨腥風。常言道:“人在江湖飄,哪有不挨刀”,很少有人能在這江湖是非之地叱吒風雲而又全身而退,如果有的話,一來隻自己怪運氣太好,沒有碰到厲害的角色;二來太會做人,達到了無懈可擊的程度。一代“紅頂商人”胡雪岩,便是做到了後者的處世高手。
清朝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岩,一生縱橫官場與商場,黑白兩道,上下通吃,做人真正地做到了“人精”的地步,他做人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便是“利益均沾,資源共享”。這才成就了他一段“不朽”的傳奇。
胡雪岩做生意,永遠會把人緣放在第一位。“人緣”,對內指員工對企業忠心耿耿,一心不二;對外指同行的相互扶持、相互體貼。
胡雪岩對於金錢的看法是有他獨到見解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便是與他人分一杯羹,好處共享。
有一次,胡雪岩打聽到一個消息說外麵運進了一批先進、精良的軍火。消息馬上得到進一步的確定,胡雪岩知道這又是一筆好生意,做成一定大有賺頭。他立即找外商聯係,憑借他老道的經驗,高明的手腕,以及他在軍火界的信譽和聲望,胡雪岩很快就把這批軍火生意搞定。
正當春風得意之時,他聽商界的朋友說,有人在指責他做生意不仁道。原來外商已把這批軍火以低於胡雪岩出的價格,擬定賣給軍火界的另一位同行,隻是在那位同行還沒有付款取貨時,就又被胡雪岩以較高的價格買走了,使那位同行喪失了賺錢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