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幼童最後半途而廢,因為朝廷裏腦袋冬烘之輩太多,太挑剔,又太警惕,擔心幼童們的精神被和平演變掉,於是踩了急刹車。此時曾國藩已死,接任的洋務派大老李鴻章太油滑,不肯擔責任,結果這個比日本人留洋計劃還早的工程,半途而廢。唐紹儀雖然考入名校哥倫比亞大學,但沒有學完就回了國。盡管按道理講,對於當時中國而言,留學生本該金貴得像鑽石才對,但當時回國的留美幼童,卻隻能從基層做起,還處處招白眼,很多人都直接派到軍艦上做水手,唐紹儀奮鬥了若幹年後,才混到駐朝鮮的商務機構,做臨時負責人。在這裏,唐紹儀碰到了袁世凱。唐紹儀給袁世凱最深的印象,不是他的嫻熟的英語,而是他的責任心和膽量。在朝鮮壬午事變中,辦事處的人跑得精光,唐紹儀一個人持槍立於門首,硬是把亂兵鎮得不敢進門。從他留下若幹文質彬彬的照片上,還真看不出他居然還有這樣生猛過。從此而後,唐紹儀成了袁世凱夾袋中的英才,隨著袁世凱的步步高升,他也步步高升(當然,是憑著自己的真本事)。辛亥革命爆發,主持南北會談,將清王朝談得歸了天,接下來唐紹儀成了南北都能接受的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可惜,那個年月,大家都不知道共和國的官該怎麼做,唐紹儀三個月就跟做總統的袁世凱鬧翻,不告而別,玩起了失蹤。這都是留學的玩意兒惹的禍。民國的總理老想著製度和規則,但大總統卻對民主製度一腦袋漿糊,隻想著權術和彼此的交情。
唐紹儀在近代史上,屬於熱度比較高的人,公認屬於善於把兩邊對立的人焊接在一起。他做的最大的事,是主持過兩次南北談判,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期間,他代表清政府(實際是袁世凱)跟南方孫中山的臨時政府談,談的結果,中國變成了民國。第二次是在他撂挑子之後,再次半受擁戴、半自家熱心地出山。從1918年到1919年,擔任南北和談南方的總代表,這次是代表孫中山和西南軍閥,跟袁世凱的舊部打交道。總代表的四方大印,現在還保留在珠海博物館裏,看來當年沒少用印,到今天,印的顏色還很紅。隻是,艱難的談判,沒有阻止軍閥們南北廝殺,甚至連南方代表團的經費都是唐紹儀自己墊付的,一年下來,花掉不少銀子,可是到最後,南方軍政府也沒有給熱心過度的唐老先生報銷這筆爛賬。 再後來,唐紹儀做了家鄉的縣長。在百裏的小縣,繼續發光發熱,幹得相當起勁兒。可是,名聲太大,動靜太大,惹得南天王陳濟棠不高興,策動縣裏的大兵,借鬧餉為由,把他轟走。唐紹儀的晚景,沒有在共東園度過,這是他的大不幸,他到了上海,一直待到抗戰時期上海淪陷。最後,在孤島上,他被戴笠的特務,誤為有投敵嫌疑殺掉了。
唐紹儀建共樂園,雖是私家園林,卻對社會開放,誰來都行,不收一文,共樂嘛,自撰一聯雲:“開門任便來賓客,看竹何須問主人。”可是,當我們進園子的時候,卻發現這園子還是收費的,每人10元,雖然這聯,還掛在園子的門上。
下跪,關乎觀念,也關乎利益
中國人比較喜歡下跪。隻要儀式需要,情感需要,都可以坦然雙膝跪倒,忽的一下,矮了半截。小時候看石印的毛宗崗父子版的《三國演義》,說到劉備東吳招親,先跪吳國太,再跪新婚夫人。跪來跪去,拐了孫權的妹子逃走,讓碧眼兒賠了夫人又折兵。金聖歎評日:先跪丈母,再跪夫人,今日丈夫多此類伎倆。真實情景,劉備是娶了孫權的妹妹,但肯定不會如此不堪,但小說卻非要這樣演義不可,否則,男人們不喜歡看。
下跪不是男人的專利,但在過去的中國,男人卻比女人跪的機會多。出來拋頭露麵,多半是要跪的。見長輩要跪,見官要跪,有求於人要跪,碰上投機的,拜把子結義也要跪。當然,回到家,如果怕老婆,沒人處,對老婆或者小老婆也要下跪的。怕老婆的故事,是民間笑話中的永恒主題。無論外麵的世界多麼講究父權、夫權、三綱五常,鄉裏社會永遠都在欣賞男人跪女人,跪的花樣翻新。連一些民間公認的英雄也要委屈一下,比如上麵講的劉備,還比如楊家將的故事,楊老令公跪過佘太君,楊宗保跪過穆桂英。歐洲人下跪比我們稍微打了點兒折扣,官麵上,見了國王,也不過跪一條腿。但是,看他們當年的版畫,怕老婆的男人,也是給夫人雙膝跪倒。中西文化有差異.但怕老婆的光景,卻都差不多。
下跪這種儀式,到底是誰發明的呢?這事還真難考證。反正無論什麼人種,差不多都跪。某些高級哺乳類動物,等級低者向等級高的表示臣服,也是把身軀低下來,匍匐在地。討好異性,也是軀體性諂媚。人是站立行走的,彎著腰,不如幹脆雙膝跪倒,於是有了下跪的儀式。我想,這樣猜測有點兒道理。所以,古代有人論證人長了雙膝,就是為了下跪的,其實也不能說一點兒根據沒有。下跪,就是臣服或者是討好異性的儀式。這個儀式,有動物的本能在裏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