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文化(6)(3 / 3)

1644年入關,以十幾萬人橫掃中國的八旗兵,雖然到了乾隆“盛世”,已經退化得差不多了。但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畢竟在守鎮江的時候,還能憑借堅固的城牆,跟來犯的英軍打上一仗。沒想到,這仗居然是八旗的最後一縷餘輝,可愛的八旗將士,在洋人打上門來,國家麵臨軍事變革的時候,對軍事現代化一點兒興趣也無。在西潮湧動中,寧可縮在軍營裏抱殘守缺,啃著鐵杆莊稼得過且過,想當然地以為,打下的江山,自然就坐得住。對變革,能擋就擋,擋不住也擋,直到時代的大潮把他們拋到岸邊。不止在洋槍隊層級的軍事變革上,無動於衷,就是甲午慘敗之後,也不知覺悟。戊戌維新中,多數旗人都在拉變革的後腿,直到新政,也沒有多大改變。

八旗的悲劇,說明了一個養尊處優的統治階層,無論當初有多麼勇武,最後都會歸於無用,在時局急劇的變化中,無法適應變革,隻會憑著優越的地位,憑借特權生活,而這特權,恰恰成了急速沒落的催化劑。

小站練兵的風波

小站練兵,是袁世凱事業的起點。雖然說,袁世凱在朝鮮已經嶄露頭角,顯示出他居於亂世的才華。但如果沒有小站練兵,袁世凱以後能混成什麼模樣,還真不好說。盡管他是個貴公子,世家子弟。但像他這個檔次的世家子弟,晚清有的是。混成富家兒,不是問題,混個不大不小的官做做,也容易。要想做出後來那麼大事來,似乎不大可能。小站練兵,不僅練出了一支他的軍人班底,而且造就了一個龐大的北洋係。這個北洋係,不止有晚清到民國之間最現代化、最有戰鬥力的軍隊,一係列新式軍事教育體係,還有當時最優秀的文武人才,以及盤根錯節的人際關係網。

小站練兵,也是中國陸軍現代化的開始。雖然說,自打淮軍起,中國軍隊就開始使用洋槍洋炮,用洋操訓練,立正、稍息,向右看齊都是英語。但是,用一個刻毒的日本人的話來說,淮軍的現代化,隻是教會了士兵扣扳機而已。實情也確實差不多,中國的陸軍士兵,也就是學會了扣扳機,放槍。甲午戰爭,陸軍從平壤跟日軍戰到山海關,每戰都拚命放槍,子彈消耗了不少,但卻沒打死幾個日本人。中國陸軍正經八本能打一打了,還就是經過小站練兵之後。當然,真正打得像個樣子,還是得等到這支北洋軍的班底,經過十幾年內戰,練出來以後的事。可是當初,袁世凱小站練兵,盡管作為甲午戰後的救急措施,還是曆經坎坷,命運多舛。

小站練兵,嚴格地說,不起子袁世凱。發起這事的是李鴻章的幕僚,甲午戰爭辦糧台(後勤)的胡燏棻,練新軍這事,是在甲午戰爭緊急關頭,作為甲午戰爭中的應急措施被推出的。意思是,趕緊練出比淮軍更進一步洋一點兒的兵,沒準可以救急。可惜,這位翰林出身的胡老爺,說說容易,真格的操練起來,未免玩不轉。跟李鴻章的老朋友,作為總教練的德國人漢納根,怎麼也弄不明白。剛開了頭,就弄不下去了。於是,第二年,在馬關條約簽了之後,這差事,連同剛練了幾天洋操的十營定武軍,就落到了袁世凱手上。這事,居然就是胡燏棻本人大力舉薦的,也許,胡大人急於甩掉這燙手的山芋,自己已經覓了修鐵路的好差事。

客觀地說,當時的清朝,袁世凱無疑是最明白、也最有用的人。這支新軍落到他手裏,的確很有起色,從定武軍,搖身一變,成了新建陸軍。人也多了,槍也多了,步、馬、炮隊七千人馬。一色普魯士陸軍軍服,整齊,精神,很是紮眼,唯一麻煩的是腦袋後麵的辮子,要塞進帽子裏,害的人人帽子都鼓個大包。新建陸軍定了嚴格的軍紀,特別高的軍餉(士兵每月四兩五錢銀子)。當然,招兵的尺度,也特別嚴。年齡,廿到廿五歲,身高四尺八寸,力氣要能平托一百斤,走路要一小時走二十裏。還不能有任何惡習,連吸食洋煙都不行。所有的士兵,都是老實巴交的鄉農,由當地鄉紳和鄉老具保,城裏人和過去當過兵的兵油子,一律擋駕。每日裏,袁世凱親自跟著摸爬滾打,立正稍息,舉槍射擊。更為難得的是,袁世凱一改淮軍現代化練兵不練官的舊做派,成立了隨營軍官學校,狠抓軍官的訓練。後來,還由此發展成北洋係成係統的軍事學校。可是,好景不長,幾個月後,禦史的彈章到了。1896年5月,河南道監察禦史胡景桂,上奏彈劾袁世凱,說他小站練兵,有五大罪狀。其一,不該用洋人服製,“改我朝服色”。其二,克扣軍餉。其三,對北洋大臣王文韶無禮。其四建造營房,強占民田。其五,擅自殺了一個買菜的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