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文化(3)(1 / 3)

但是,作為一般愛好者而言,上述的所有通史,都有一個毛病,就是不夠通俗曉暢,對於史學愛好者來說,都有點兒難度。1949年之後,中國史學界分為大陸和台灣兩大塊。由於台灣學界相對比較平靜,沒有那麼多折騰事兒,因此,成就斐然。為一般愛好者書寫的通史,也大有可觀。開放之後,通過各種渠道,見過一些台灣史學家編寫的中國通史,大體敘事都比較清楚,文字幹淨。特別優秀的,不僅通俗易懂,而且文辭優美。每個章節,都有曆史隨筆的味道。比較起來,大陸史學界盡管開放之後,研究方麵有了長足的進步,但通史寫作,卻在開倒車。某些長篇巨製,塊頭雖大,但不僅內容雜蕪,優劣不一,而且文字幹癟,味同嚼蠟。麵向市場的所謂圖文本通史,主編者名頭雖響,但具體編寫則是一群毫無研究的學生,等於是書商為了掙錢臨時找人湊出來的,不惟毫無見地,而且有大量的常識錯誤。至於各個大學開這門課的學者,為了評職稱各自為戰、畫地為牢編出來的通史教材,則更是不忍卒讀。

傅樂成先生主編的這套八卷本的中國通史,是我所看到台灣同類著作中,比較出色的一部。傅樂成先生,是傅斯年先生的侄子。傅斯年先生雖然長期主持“中研院”史語所,自認是“二流人才”。但其實早在北大讀書期間,就是一位連老師都不敢小窺的牛學生。胡適先生回國在北大講中國哲學史,如果不是得到作為學生領袖的傅斯年先生的加持,是根本站不住腳的。傅斯年先生的史學著述,雖然不多,但大氣磅礴,獨樹一幟。傅樂成先生從小得家學真傳,名儒熏陶,不僅通經史,而且於文學和繪畫,也有相當造詣。畢業於西南聯大之後,立誌史學,在秦漢史和隋唐史方麵建樹頗多。去台後,一步一個腳印,在史學界耕耘,多年在台大曆史學做教授,是位政學兩界任何人都無法忽視的人物。

傅樂成先生主編的這部通史,是由他牽頭,組織六位台灣史學界第一線的青壯年俊彥編寫的。每個人都是學有專攻的史學家,按自己的研究領域,撰寫自己精熟那部分,最後由傅樂成先生統稿。每本都是名副其實的著作,不像我們這邊僅僅是編寫。應該說,這套通史的作者,各個文筆俱佳,學、才、識三者足備。書成之後,在話語圈裏,影響巨大,長期以來,既是愛好者的案頭書,也是大學的常用教材,一些研究者,也能從中得到教益。有人說,這套書是典型的國語,保留了文言文的古意,因此,讀來如飲醇釀。其實,在我看來,這套書的最大特點,是有見地,不人雲亦雲。簡單、幹淨,能把很複雜的事情,三言兩語道個明白。不是在史料裏浸潤多年,看過不知成億字的資料,斷不能為此。

傅樂成的通史來了,說實在的,對於大陸史學愛好者而言,這比台灣著名的娛樂節目“康熙來了”,更像是福音。

傅樂成主編:《中國通史》,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

我們曾經有過的民主實踐

——劉建軍《你所不識的民國麵相》序

今天的河北,在清朝叫直隸,是清朝地位最重要的省份。有清一朝,有兩個地方督撫的位置是最為緊要的,一個是兩江總督,一個是直隸總督,而直督的分量還要大於江督。晚清幾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人物,曾國藩、李鴻章和袁世凱,都做過直隸總督,李和袁,任期都相當的長,整個晚清的大戲,在很大程度上是這兩個人在直隸這個舞台上唱的。當年的中國,沒有首都直轄市一說,而直隸實際上就是當時的一個超級首都直轄市,恰是因為這個因素,也由於晚清曾、李、袁的影響和作用,直隸在近代中國的地位,遠比現在的人們想象的要重要得多。作為代議製語境下的地方自治的曆史,直隸也有濃墨重彩的一筆。

地方自治,是晚清到民國一個很有現代政治色彩的戲目。由於這個戲的開鑼,是以督撫專權和洋務運動為標誌的政治格局演變為標誌,所以,由晚清強人擔任總督的直隸,地方自治的發育,相當成熟,自辦諮議局以來,直隸的地方自治,有聲有色,在地方治理、鄉村建設和預備立憲以及後來的民國政局中,起了持全國牛耳的作用。 盡管如此,代議製語境下的直隸地方自治,從晚清到民國,卻在以下降線行進。諮議局時代像模像樣,議員的議政能力和道德水準,都比較高,進入民國,在袁世凱時代還差強人意,到了後袁時代,就王小二過年,一天不如一天。按道理講,民國省議會的選舉,後麵的在形式上要比前麵的強,但後麵選出來的議員,素質卻比前麵的差,所謂的省議會,基本上成了軍閥的傳聲筒以及跟行政機關分贓的場所,大多數議員,均以跟軍閥和有勢力的人物勾結,謀得一官半職為榮,大家不約而同,把進入議會,當成升官發財的一個台階。

晚清地方精英的格局,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逐漸發生了變化,這個變化,甲午戰敗是一個轉折的標誌。以新科狀元張謇辦紗廠為代表,傳統的紳士開始投身工商業,由士紳變成了紳商,一方麵,傳統的精英結構出現了裂痕,一方麵,中國的民族企業家,也從第一代的買辦,演變成根基更深的紳商。此後,從清廷新政到民國鼎革的一係列政治演進,都有一代新紳商的影子。由這代帶有舊士紳色彩的企業家,引出了第三代新式的企業家,他們很多人具有留學背景,具有全新的商務和企業管理觀念。在晚清到北洋時期民國這個時間段,中國政治的舞台,除了軍閥和新舊知識分子,大體上就是舊式士紳和紳商的天下,到了民國的國民黨統治時期,才輪到第三代企業家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