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恐龍真的消失了嗎?(3 / 3)

1983年,又一支考察隊出發了,他們是剛果政府所組織的,據說是拍下了怪獸的照片,可是,卻一直沒有公布。到了90年代,剛果地區的政局發生了動蕩,頻發的戰爭,一次又一次的武裝政變和軍事衝突讓這支考察隊難以繼續下去,因此,隻好暫停。

所以說,對於怪獸是不是殘存的活恐龍,至今仍沒有一個合理的答案。

8.恐龍是否需要冬眠

我們都知道,有很多動物都有冬眠的習慣,在冬季,一些動物的生命活動會處於一種極度降低的狀態,冬眠就是它們對冬季外界不良環境條年的一種適應,如寒冷、食物短缺。我們所熟悉的蛇、蜥蜴、刺蝟、青蛙、熊等都有冬眠的習慣。那麼,恐龍是不是也需要冬眠呢?很多學者給也了較為詳細的答案。

動物的冬眠

在寒冷的冬季來臨時,爬行動物大都停止了活動,鑽到了地下的洞穴,不吃不喝不動,進入了冬眠期。它們一覺可以睡到第二年春暖花開的時候。

一般,很多人都知道,爬行動物是冷血動物,也就是變溫動物,它們體內的新陳代謝水平相對來說較低,所產生的熱量較少,而且,它們的體表沒有像鳥類一樣的羽毛,而且,也沒有哺乳動物那樣的毛發來隔熱保溫,所以,體溫不恒定。它們的體溫會隨著外界環境的溫度而發生著變化。不管外界環境過高或是過低,都會對它們的正常生活造成影響。隻有生活在適宜的外界溫度下,體溫處於最佳狀態時,它們才會有靈敏的反應,才會動起來,才有力氣四處覓食,繁殖後代。

哺乳類動物與鳥類,都有著完善的體溫調節機製,新陳代謝也快,體內可以產生較多的熱量來使自己的體溫處於恒溫狀態。它們主要通過毛發或是羽毛來保持身體溫度,再通過汗來蒸發和呼出熱氣等形式來散發多餘的熱量,以此來降溫,這樣,它們的體溫就可以保持在一個相對的穩定的狀態下,不會因外界環境的變化而受到大的影響。

臨近冬季,氣溫會慢慢下降,這時,爬行類動物的體溫就會隨著氣溫慢慢降低,新陳代謝的速度會大大減慢。此時,它們就會鑽進洞穴,以微弱的地熱與極低的新陳代謝來維持自己的生命。這樣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免遭寒冷的傷害,可以說,是對惡劣低溫環境的一種適應。

恐龍冬眠之謎

恐龍是中生代動物,是爬行動物之王,很多人會問,恐龍也需要冬眠嗎?如果冬眠,需要多大的地方來供它們冬眠呢?有專家指出,實際上恐龍是不冬眠的,試想一下,一個幾米,甚至幾十米長,重達幾噸,甚至幾十噸的動物,如何鑽進地下,進行冬眠呢?如果說,不鑽入洞穴,而是在地麵上,不吃不喝不動的“睡”下去,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說,恐龍是不冬眠的動物。

在古氣候資料中,有學者發現,恐龍所生活的中生代,當時地球的氣候與現在相比要溫暖很多,而且沒有明顯的四季變化,也沒有明顯的晝夜溫差,全球呈現一片溫暖狀態,到處是綠色的世界,而恐龍在這個溫暖的環境中,有著充足的食物,所以,並不需要冬眠。

後來,地球氣候發生了異常,形成了“冰河期”,而恐龍在低溫下是無法孵化的,這可能也是導致恐龍滅絕的一個原因之一。

9.恐龍真的滅絕了嗎

早在一百多年前,著名科學家赫胥黎就首次提出,鳥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一百多年後的今天,這個觀點也受到了科學界的普遍關注,中國科學家徐星曾在多種場合中解釋說,鳥就是活著的恐龍。那麼,恐龍到底有沒有滅絕呢?

恐龍的確已經滅絕

兩億多年前的中生代,陸地上生活著很多爬行動物,因此中生代又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大地第一次被脊椎動物廣泛占據著,恐龍便是所有陸生爬行動物中體格最大的一類。

很多的物種都在地球上出現而又消失,這也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個必經之路,但是像恐龍這樣一個龐大的家族也突然之間從地球上消失了,也引起了人們的種種猜測。長期以來,恐龍是在6500萬年前因一顆大隕星與地球相撞而死的結論似乎已被大部分的人所接受,而且,1991年,墨西哥的尤卡坦還發現了一個發生在久遠年代的隕星撞擊坑,更是進一步證實了這個觀念。但是迄今為止,科學家們提出的關於恐龍滅絕原因的假想已有很多,行星撞地球的說法也不過隻是其中之一。

不過,不論是什麼原因,恐龍的確已經消失在這個地球上了。不過,雖然恐龍已經滅絕,但是作為地球現在的主人,我們不得不引以為鑒,一定要保護好我們的地球。

恐龍並沒有真正的滅絕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恐龍是真的滅絕了,因為我們的確看不到了。而從實際上理論上來講,恐龍並沒有滅絕,而是進化成其它的種類了。現在的很多動物都是由恐龍進化而來的,鳥類就是一個最實際的例子。

早在20世紀70年代,當時並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恐龍有可能長毛,但是有一些科學家就已經根據已有的間接證據和科學理論提出了鳥類是由恐龍進化而來的這一假說。這一假說明確地表明恐龍並沒有真正的斷子絕孫,今天的鳥類就是它們的後裔。而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相信鳥類源於恐龍以及一些小型的獸腳類恐龍是熱血動物這樣的科學假說,因為在中國遼西發現了古鳥類和帶毛恐龍。甚至有科學家提出,在分類學上,鳥和恐龍其實應該被列為同一個綱。

1975年,巴克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表明恐龍從未滅絕,仍有一種族活著,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鳥。在當時,有很多人都對巴克的看法持有保留態度。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戴爾·多德遜甚至認為巴克是陷入了猜測的深淵。但是也有另外一些人認為他的理論是正確的。後來的結果證明,他的說法的確是對是。

10.暴龍——暴蜥之王

在古希臘文中,暴龍的意思是“暴君蜥蜴”,暴龍又被稱為霸王龍,身長大約13米,體重大約7公噸,是一種大型的肉食性恐龍。生存於距今約6850萬~6550萬年前年的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最後300萬年,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恐龍種群之一。暴龍的化石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的西部地區,而且,在亞洲的中國新疆和河南也有少量的分布。

暴龍的基本特征

暴龍

暴龍就像是其他的暴龍科恐龍一樣是二足恐龍,它有著大型頭的顱骨,長而重的尾巴主要用於保持身體的平衡。暴龍的前肢相對來說較小,而後肢則很強壯。一直以來,科學家們認為暴龍隻有兩根手指,可是,2007年,發現了一個完整的暴龍化石,這個化石所呈現的是信息是,暴龍可能有三根手指。

科學家們對暴龍的牙齒排列和形狀進行了分析,想從中了解暴龍的飲食習性,在當時他們推斷,暴龍有可能是一種肉食性的頂級掠食動物,主要捕食對象是鴨嘴龍類與角龍下目恐龍。可是,隨著科學家利用暴龍的骸骨來製作模型,以模擬它們的行為,得出的結果是,暴龍有可能是一種食腐動物。還有,有科學家指出,在當時,根本沒有足夠的肉食來供暴龍食用,因此,大多數的時候它們都是以素食為主。對於這些觀點,都是互相矛盾的,到現在還未有統一的結論。有一些獸腳亞目恐龍的體型和暴龍相當,而且,或許還大於暴龍,可是,即便是這們,暴龍仍然是最大型的暴龍科動物,而且,也是最著名的陸地掠食者之一。從保存最完整的暴龍化石來看,暴龍的身長12.8米,臀部高度為4米,這樣的體型僅次於最大型的棘龍,就目前而言,已知的最大型的暴龍頭顱骨,長度為1.5米。相較於其他獸腳類恐龍暴龍的頭顱骨是很大型的。暴龍的頭顱骨形狀為,後方寬廣,口鼻部狹窄,眼睛朝向前麵,這也使它們雙眼的視覺重疊區相對來說較大,因此,它們能夠看到更廣的立體影像,所以,暴龍有著極佳的立體視覺。這是其他種類的恐龍所不具備的。

暴龍有著固定的鼻骨,主要是防止骨頭間的滑動。在它的顱骨上有大型的洞孔,主要作用就是減輕頭部的重量,而且還可以提供肌肉的附著點。在顱骨有許多骨頭,骨頭內有微小的空間,主要作用就是使頭部更輕,活動起來更靈活。暴龍身上所具備的特征,使它有著越來越強大的咬合力,與其他的非暴龍科獸腳類恐龍相比,它更具優勢。

有大部分的暴龍科動物,它們的下顎前端是呈V字型的,可是,暴龍的下顎前端卻呈現U字型,這種U字型的下顎前端增加了暴龍單次咬合時所能撕咬下的肉塊體積,不過,同時也增加了它前段牙齒所遭受的壓強。暴龍的顎部有多個骨頭,可以說是,它的主要組成部分,主要作用就是吸收獵物掙紮時的震動力,以防止顎部受到損傷。

暴龍的前身

在世界上,有90%的葉片化石都是在北達科塔州發現的,開花植物是在白堊紀初期出現的,它們主宰著世界的生態係統,而在收集的3萬多個葉片化石中,有90%的化石是屬於寬葉植物。如今,暴龍曾生活過的地方,仍舊能看到暴龍時代的針葉植物如落葉鬆和它的親緣植物,在當時,景物與佛羅裏達州或是喬治亞州南部極為相似,在這個區域,有的小樹,高度在30~15米,樹幹的直徑不足0.3米。在暴龍所生活的時代,現代的各科植物都已經出現了。暴龍出現的時間是恐龍時代的晚期,它們最早的祖先是始盜龍,來自於三疊紀晚期,當時身長僅0.9米,體重也僅5~7千克。素食恐龍的下頜中部都連接裝置,而始盜龍沒有。在始盜龍的下顎中間,有一個可以讓下顎彎曲的活動關節,當雙顎咬住東西時便會緊緊鉗住獵物,暴龍也正是這種下顎。

對於暴龍是如何長成如此大的塊頭的,科學家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後他們認為,暴龍的前身有可能是獨身龍,獨身龍的體型細長,有著較長的前肢,當演化到阿爾貝塔龍的時候,它的頭已變得更大了,而且前肢也變得更短了。阿爾貝塔龍與暴龍很相似,可是,如果細看它們各自的特征,就會發現阿爾貝塔龍要比暴龍更為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