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你最應知道的動物之最(3 / 3)

海蝸牛算是在實驗室條件下忍耐力最為頑強的一種動物,科學家曾將海蝸牛冷凍於-271℃的低溫下好幾個小時,再在短期內將溫度升高到150℃;或是讓海蝸牛處於高強度的輻射和高壓下,海蝸牛仍然安然無恙。日本科學家曾把“沉睡”的海蝸牛置於密閉容器裏,並使它們處於高壓環境下,他們將壓力慢慢升至超出海底最深處──馬利亞納海溝水壓的6倍時,大部分供試驗的海蝸牛竟然成功地活了下來。

中國國寶——大熊貓

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更是麵臨瀕危的珍貴稀有動物。迄今為止,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幾乎瀕臨絕跡的大熊貓,隻有在我國的四川、陝西、甘肅部份地區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貓總數僅1000隻以下,而且數量在不斷減少。根據科學統計有78%的雌性大熊貓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貓不育,這就給大熊貓的繁殖帶來了許多困難。

在動物學上,大熊貓屬食肉目。據考證,大熊貓的古代名稱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萬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萬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貓已經廣布於我國南半部,組成了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今天該動物群的許多種已經絕滅,而大熊貓卻一直活下來,所以大熊貓有“活化石”之稱。

大熊貓長期生活在中國西部青藏高原東緣的高山深穀稠密的竹林叢中,過著神秘的"隱士"生活。而且形態構造特殊,秉性奇特,因此生物學家們對這種動物的分類一直沒有統一的認識。有的把它與熊一起列入熊科,有的把它與熊一起列入熊科,看作高度特化了的熊類;有的又把它獨立地列為大熊貓科Ailuropodidae。100多年來,從大熊貓的形態解剖,化石材料,行為生態等多方麵進行了大量研究,仍未得出結論。近年來科學家們又從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方麵進行研究,使分類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發展,但仍然未取得一致的認識,得出統一的結論。

大熊貓經過漫長的曆史發展而能夠生存到今天,反映了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但是,由於受曆史發展因素的不利影響,使它目前已處於一種瀕危狀態。在各種不利因素中,其內在原因是由於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為的高度特化。外在原因則是棲息環境受到破壞,形成互不聯係的孤島狀分布,導致種群分割,近親繁殖,物種退化。再加上主食竹子的周期性開花死亡,人為的捕捉獵殺,天敵危害,疾病困擾。這就構成了對大熊貓生存的嚴重威脅,使其麵臨瀕危的境地。

大熊貓是生活在高山深穀中十分隱蔽的動物,所以野外的確切數量較難統計。一般認為有1000-1200隻左右,再加上人工繁育和豢養的近100隻.

確實在減少。據群眾反映:有的地方過去有,現在少了;有的地方過去有很多,但現在沒了。野外所見大熊貓一般是成體多,幼體少,種群正在衰弱。但目前,大熊貓種群數量下降的趨勢已基本得到控製,有的保護區的種群數量還略有增長。

通過立法對大熊貓進行保護並作了大量的大熊貓保護宣傳教育工作。建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進行保護,中國政府自1963年以來,在秦嶺、岷山、大相嶺、小相嶺等6大山係,先後建立了14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總麵積達6000平方公裏,對大熊貓密集的地區和棲息地實施有效的保護。在大熊貓保育、科研方麵積累了相當的數據,為今後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加強動物保護立法和執法力度。進一步擴大,建立保護區麵積並首先在各保護區之間建立大熊貓走廊。進一步加強大熊貓保育工作,更要加強各部門、機構間的協調。

長期以來,人們對於大熊貓在其自然棲息地裏的繁殖行為所知無幾,有關它們的生殖生理過程也知之甚少,一直籠統地認為當代大熊貓的繁殖狀況不景氣。可是,最新研究證實,大熊貓具有正常的生殖能力,種群未表現出減少的跡象,而種群處於增長或穩定的可能性要大於種群處於減少的可能性。從大熊貓的生殖遺傳潛力來說,它是一個有希望繼續繁衍下去的種群。

從大熊貓的食物來看,可供其食用的竹子是足夠的。80年代,人們曾擔心竹子開花枯死會導致大熊貓餓死,最近的野外研究表明當時是杞人憂天。因為大熊貓的分布區中通常都生長著幾種竹子,當一種竹子開花時,大熊貓很容易找到替代的食物,僅有一種竹子開花並不會對大熊貓的生存構成威脅。即使大熊貓分布區中隻生長著一種竹子,在其大麵積開花枯死之後,大熊貓仍然可以取食到大量殘存的竹子以滿足對食物的需求。如秦嶺大熊貓,其每年對竹林的消耗量實際上都不超過一種竹林當年生長量的2%。因此,竹子開花、枯死都不會威脅大熊貓的生存。

當然,大熊貓要繼續生存下去,還必須有人類的真誠愛護和精心管理。目前,全國已建立了12個專門保護大熊貓的自然保護區,加之停止對長江中上遊地區天然林的采伐,絕大部分的大熊貓棲息地都得到了保護,這是當代大熊貓有可能繼續生存下去的福音。隻要保護好大熊貓的生活環境,我們珍奇的“國寶”就一定能夠一直繁衍生存下去。疾病:

在自然狀況下,疾病可能是影響大熊貓生存的最大危害,消化、呼吸、神經、造血係統的疾病往往是致命的,還會出現各種腫瘤,體內外寄生蟲病和皮膚病以及外傷等,都會影響大熊貓的健康和壽命。

天敵:

盡管大熊貓與世無爭,但在它的棲息領域裏,還是有一些與它們為敵的動物,如金貓、豹、豺、狼、黃喉貂等,但是它們主要是襲擊大熊貓的幼仔和病弱年老者,因為年輕體壯的大熊貓仍不失食肉祖先的凶猛,遇強不弱,令敵害生畏,。動物園裏貌似溫順憨態的大熊貓一旦被激怒,也有傷人事件發生。

豺:主要襲擊少年大熊貓或病弱老年個體。捕獵絕招是爬上其脊背,先挖眼,後抓肛門將腸拉出,故稱“掏狗”;

豹:襲擊少年大熊貓及年老病弱個體;

金貓:常襲擊大熊貓幼仔。

在大自然中,大熊貓曆經數百萬年的生活磨練,過著非常獨特的生活。大熊貓適應了以高山竹類為食,卻保留了分散獨棲的食肉動物秉性。年複一年,大熊貓獨自固守著數平方公裏的家園,成天在這個獨立王國裏遊蕩,食不分晝夜,睡不擇場地,隻求吃得飽,睡得酣,遊得歡。不過,當春暖花開時,它們也會打破各自的鴻溝,追慕異性。交配後又各自返回自己的領地,幽居獨處。

大熊貓在分類上歸屬於食肉目動物,且至今仍保留著許多食肉動物的構造特征,如消化道粗短而又簡單,沒有食草動物細長的腸道和複雜的胃或發達的盲腸。野生大熊貓的食物中99%都是竹類,據考察,它們可食竹類有40餘種,喜食竹類有10餘種。大熊貓分布區的各大山係竹類品種不盡相同,如邛崍山脈大熊貓主食竹有冷箭竹、大箭竹和拐棍竹等。大熊貓根據不同季節,盡量選食竹子最可口、營養最豐富的部分。但畢竟竹子所含成分中有80%以上是熊貓不能消化吸收的纖維素、木質素,它們要從竹子中獲得維持自己生命和生長發育的蛋白質和可溶性糖類,必須加大進食竹量。

據專家考察計算,一隻成年大熊貓一天內可食入竹筍40公斤左右,若食冷箭竹等細莖竹杆,需食入17公斤左右,則要選擇消耗3000多株竹子,若食竹葉,需進食10-14公斤。它們吃得多,拉得多、拉得快,每天排糞量20公斤左右,約有120一150個成橄欖形的糞團,糞團中幾乎全是未消化的竹杆、竹葉的碎渣,所以大熊貓每天需要用14小時以上的時間去尋找質優可口的竹子采食,可謂為食忘寢。

大熊貓為什麼選擇食竹這種生活方式,至今令人費解,但大熊貓正是依靠這種最廣泛分布於北溫帶,營養低劣卻貯量豐富而穩定的食物存活至今,成為進化曆程中的一個久經考驗的勝利者,而沒有與其他古生動物一樣走向滅絕。但它卻失去了競爭感和好奇心,變得隱秘而孤獨,艱難地把自己維係於前途暗淡的命運之中。

大熊貓覓食竹子有垂直運動的傾向,春夏秋冬,從海拔1600米到3600米,大熊貓都能隨著季節交替找到適合自己口味的脆嫩青香的竹筍或枝葉,而海拔1800-2500米的針闊葉混交林下灌木竹叢正是它四季常樂的"糧倉"福地。看大熊貓食竹子,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你看它邁著紳士步子、東瞧瞧,西聞聞,選擇最好的竹叢,調整好最舒適的姿位,用"手"、將竹搬彎,從中間咬斷,握在手中。若吃竹葉,則"手"嘴配合,將竹葉歸成一把,有時還要抖拍幾下,抖掉葉上的灰塵雜物或積雪,然後用"手"抓著左一口,右一口,叭嗒叭地咀嚼;吃竹杆象人吃甘蔗一樣,手握著又細又硬的竹杆,用牙熟練地撕掉竹皮,一節節咬斷,在口中嚼幾下就往肚裏吞;吃竹筍時,它會從許多筍中挑選最大最嫩的,用"手"將竹筍從地麵搬斷,然後送到嘴裏,用牙將帶毛的筍殼一節節剝掉,隻吃筍肉,最後嫩的筍尖,就不必剝殼了,送入口中,津津有味地嚼幾下即咽入。

人們十分驚歎大熊貓吃竹竟如此挑剔細膩,更驚歎大熊貓的手如此靈巧,通過解剖觀察發現,原來它的前掌外側一塊腕骨特別發達,特化為偽拇指,與並列的五趾巧妙配合,便於抓握。

野外大熊貓偶爾也采食其它植物的嫩葉或果實,甚至一反常態,撿食動物屍體,或捕捉竹鼠之類的小動物品嚐,顯示其食肉動物的本能。

人工飼養的大熊貓就幸福得多了,它們每日三餐由營養師配給雜糧窩頭,牛奶雞蛋、時鮮水果,滿足基本的營養需求,再投放熊貓產地運來的喜食鮮竹,任其隨時選食,玩夠八“國寶”的格。

大熊貓生性頑皮,喜歡爬樹,年幼時頑耍爬樹,成年後為了享受陽光,躲避敵害上樹,甚至求偶追逐交配有時也上樹。三歲以下的少年熊貓特別活躍,除爬樹外,它們常在地上打滾,與母親或同胞抓咬、摔跤嬉戲。野外大熊貓有時會竄入村寨人家住宅;把鍋炊用具當作玩具,甚至把鐵鍋鋁盆咬碎吞下,難怪自古有食鐵獸的雅號。還曾發現大熊貓爬進農家豬圈羊圈,與豬羊同吃共眠的趣事。

大熊貓有不懼嚴寒,從不冬眠的性格,因為它是第四紀冰川審走過來的勇士,那怕氣溫下降到零下攝氏度4-攝氏度14,仍穿行於白雪皚皚的竹林中,選食可口的竹子,更不象黑熊等很多動物,躲藏於樹洞或岩洞進行冬眠。它不怕潮濕,終年在濕度80%以上的陰濕森林中渡過。

大熊貓還有嗜飲習性,所以它的家園大都選在有清泉流水的地方,便於隨時暢飲。天寒冰封,熊貓就用前掌擊碎冰層飲水。幹旱季節,它會下到很深的山穀尋找清淨的水源,反複痛飲直到喝得腹脹肚圓,行走困難,才戀戀不舍蹣跚而去,或幹脆躺臥溪邊,形如醉漢,當地人稱"熊貓醉水"。大熊貓嗜飲是因為它所食竹子含水份較少,要補充生理所需水份,而暴飲則可能是某種疾病,引起口幹舌燥所至。此外,大熊貓還有涉水泅渡的本領,讓人刮目相看。

由於大熊貓長期隱居於陰濕的山林,至使目光變得短淺,但嗅覺和聽覺卻十分靈敏。因此它們常用氣味作標識界定自己的家園,嗅出同類異性的信息,在夜間憑嗅覺選擇竹子的老嫩。它們憑聽覺判斷山野中異常的聲音,進而采取回避。在動物園中,可以聽出它們熟悉的飼養員的腳步聲,以及他們發出的呼喚、斥責、指使的聲音含義。

大熊貓一般在6~7歲進入婚育期,但在飼養條件下有早熟現象,4~5歲可婚配產仔。春暖花開,是大熊貓的婚配季節,它們以其肛周腺分泌物、尿液或吟唱高低抑揚的戀歌,相互引誘激發性欲,有時一隻雌體會招來幾隻雄體,於是雄體間以比武的形式決出勝者,獲得與雌體的婚配權。短暫的婚配之後即各奔東西,依舊過著獨自的流浪生活。

雌體大熊貓懷孕3~5個月,在秋高氣爽時節,熊貓媽媽找一個陰暗背風的樹洞或岩洞作產房,銜一些竹枝枯葉作鋪墊,準備產仔。產出的熊貓嬰兒十分可憐,閉眼、光身、肉紅、尾長、纖小而不能站立,平均隻有100克左右(36~200克),是一隻發育不全的早產兒,體重隻有母體的千分之一,可以想象,要把這樣的嬰兒哺育成活是多麼艱難。

熊貓媽媽靠孕期多吃竹子積蓄的營養,整月在產房哺育著早產兒,除非排糞便才走出產房,直到小寶貝滿月後由於饑渴交迫而離開產房,匆匆在附近找食竹子和飲水,又賡即返回。熊貓媽媽幾乎整天抱著它的孩子,用體溫溫暖自己的小寶貝,不斷地親它、舐它,等待它慢慢長大。

一個月左右的熊貓幼仔長出黑白相間的毛,體重約有1公斤了,但仍不能行走,眼不能感光,直到三個月,幼仔才開始學走步,視力達到正常。春天,半歲後的幼仔體重已達13公斤左右,它可以跟著母親,學吃竹子,還要吃些奶補充營養,同時開始學習野外謀生的本領。滿一歲時幼仔己長到40公斤左右,到一歲半體重可達50公斤以上,這時熊貓幼仔才開始結束依附母親的兒童期,告別母親獨自生活。

野外生活的大熊貓,平均壽命約為15歲,雌性生育期約為5一7年,最多能生育3至4胎,往往一胎一仔,偶見一胎二仔。在野外條件下即使產二仔,熊貓媽媽也隻有能力育活一仔。從熊貓生育之艱難,幼仔生命之脆弱,可以看出大熊貓是逐步走向衰敗,十分脆弱的種群,外界條件的惡變會十分敏感地使其種群數量下降,最終導致滅絕。

水陸中稱霸的獵食者——鱷魚

鱷魚

鱷目是所有爬蟲類動物的統稱。通常鱷目的動物是指體形巨大、行動笨重的爬行類動物,外表和蜥蜴的外形稍有類似,屬肉食性動物。鱷魚的身體強而有力,口中長有許多錐形齒,腿短,有爪,趾間有蹼,尾長且厚重,外表皮很是厚中,並帶有鱗甲。目前確認為鱷目的品種一共有23種。

鱷目類這個動物群體之所以能引起世人的特別關注,這主要是因為它在動物的進化史中所占的崇高地位。鱷是現存自然生物中最古老的爬蟲類動物,與史前時代的恐龍有很大的血緣關係。同時,有研究發現鱷還是現代鳥類最近親緣種。各種大量的鱷化石已被發現,其中鱷目的4個亞目中已經有3個亞目已經絕滅。根據這些古鱷化石的紀錄,可以了解鱷和其他有脊椎動物間的親密關係。

鱷魚,是對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鱷目類的動物統稱。具有代表性的鱷魚就要數灣鱷了,灣鱷是鱷形目鱷科中的1種,又被稱為海鱷。廣泛的分布於東南亞沿海直到澳大利亞北部的廣大地區。鱷魚的身體全長一般在6~7米,體重大約有1噸重,有的灣鱷體長可達到10米,是現存的爬行類動物體型最大。灣鱷主要生活在海灣裏或遠渡大海中。鱷魚是迄今發現活著的最古老的、最原始的爬行動物,它是在約兩億年以前的三疊紀至白堊紀的中生代,由兩棲類的恐龍進化而來的,延續至今仍是兩棲類,性情凶猛的爬行類動物,它做早是和恐龍生活在同時代的動物,恐龍不管是受環境的影響,還是自身原因的改變,都已滅種變成化石,而鱷魚人生龍活虎的活躍在大自然中,向世人證明它頑強生命力。

鱷魚不是魚,是屬脊椎動物爬行蟲綱中的一種,是遠古恐龍現存的惟一後代。它可以在水中可以自由遊動,也可以在陸地上自由活動。鱷魚體胖力大,被稱為是“爬蟲類之王”。它在陸地上可以用肺呼吸,由於其體內的氨基酸鏈結構比較發達,使其的供氧儲氧能力較強,因此鱷魚都具有長壽的特征。鱷魚的平均壽命,一般都在150歲左右。

據古生物學家發現鱷魚最大的體長可達12米,體重重約10噸,但是大部分的鱷魚種類平均體長約6米,重約1噸。鱷魚屬於是肉食性動物,主要是以魚類、水禽、野兔、蛙等動物為食。

分布範圍

鱷魚屬於脊椎類爬行動物,主要分布於熱帶到亞熱帶的河川、湖泊、海岸中。鱷魚科屬中的鱷魚種類最多,現存的鱷魚類共有20餘種,它們大都性情凶猛暴戾,喜歡以魚類和蛙類等小動物為食,有時甚至噬殺人畜。

生活環境

棲息在淡海水中,(是河灣和海灣交叉口處)。鱷魚除少數生活在溫帶地區外,大多的鱷魚都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河流,湖泊和多水的沼澤中,也有個別的種類生活在靠近海岸的淺灘中。在生活終於這樣的一句話說“世上之王,莫如鱷魚”,鱷魚具有較好的觀賞價值,同時還具有很強的藥用保健功效。同時鱷魚還是名貴的食用佳肴。可以說鱷魚的全身都是寶,因此,世界上有一些國家積極的推廣發展鱷魚養殖業。

生活習性

鱷魚是惟一存活至今的類恐龍類古生物。鱷魚是冷血性的、卵生科動物。在長久的曆史進程中,鱷魚的身體改變甚少,是惟一的可以在水陸中稱霸的獵食者及清道夫。鱷魚是屬於性情凶猛暴戾類的食肉性動物,喜以魚類和蛙類等小動物喂食,有時還會發生噬殺人畜的事情,鱷魚屬於脊椎類兩棲爬行動物。世界上現存的鱷魚類有20餘種,我國的揚子鱷,泰國的灣鱷以及邏羅鱷等都是比較有名的鱷魚品種。廣州市番禺養殖場是我國目前最大的鱷魚養殖基地,該場占地麵積近70公頃,擁有灣鱷,邏羅鱷,揚子鱷,南美短吻鱷等鱷魚品種,共有約近10萬條的鱷魚。

中國到漢代才知道南方有鱷。具唐宋記載,在明清時節以後,在沿海島嶼就可以見到鱷魚的出現。俗話說“鱷魚的眼淚”,其實這是真的,鱷魚真的會流眼淚,隻不過那並不是因為它傷心,而是它在排泄體內多餘的鹽分。鱷魚腎髒的排泄功能發育的並不完善,體內多餘的鹽分,要通過一種特殊的鹽腺才能排泄出來。位於鱷魚的眼睛附近正好有鹽腺的存在。除鱷魚外,在海龜、海蛇、海蜥和一些海鳥身上,也有類似的鹽腺體。鹽腺使這些動物能將從海水中食取的多餘鹽分排出體外,從而得到可以供身體吸收的淡水,而鹽腺是它們天然的“海水淡化器”。

環境

鱷魚喜歡在淡水江河邊的林蔭、丘陵處營巢,它們喜歡距河約4米,以樹葉叢蔭構成的陸地上,用尾巴掃出一個7~8米的平台,台上建有直徑3米的巢,用來安放要孵化的卵,每巢大約有50枚左右的卵;卵多為白色,每個卵約有8055毫米的大小;在孵卵時,母鱷魚守候在巢側,時時甩尾巴灑水濕巢,使卵巢中保持30~33℃的溫度,經過75~90天孵化就可以孵出小鱷魚了。一般雛鱷在出殼時,它的體長就在240毫米左右,1年後就可長到480毫米,3年可達1156毫米,重5.2公斤左右。

鱷魚性情凶猛不馴。成年後的鱷魚經常潛伏在水下,隻有留眼鼻露出水麵進行呼吸。鱷魚的耳目靈敏,在受驚時,會迅速的下沉到水底。鱷魚喜歡在午後浮出水麵曬日光浴,夜間鱷魚的目光明亮,幼鱷的目光中帶紅光。鱷魚在每年的5~6月份交配繁殖,它們可以連續數小時的交配,而受精的時間僅有1~2分鍾;7~8月份是鱷魚的產卵期。雄鱷喜歡獨占一片自己的領域,對闖入者實行驅鬥。在鱷魚的世界裏通常都是一雄率擁群雌。鱷魚的咀嚼力強,能碎裂硬甲,所以在平常的生活中,鱷魚除去吃食魚、蛙、蝦、蟹等小型動物外,也吃小鱷、龜、鱉等帶有堅硬外殼的動物。

孵化

鱷魚重要是利用太陽熱和雜草受濕發酵的熱量對卵進行孵化的。幼鱷的性別是由孵化過程中的溫度決定,但母鱷會平衡兒女的出生比例。它們通常都會把巢建在溫度較高的向陽坡上,也有的會將巢建在溫度較低的低凹遮蔽處。

適應性

鱷魚之所以能從1億年前存活至今,是因為它是迄今為止人們所知道的,對環境適應能力最強的動物。鱷魚對環境超強的適應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鱷魚的頭部進化的十分精巧。可以使鱷魚在狩獵時可保證僅將眼耳鼻露出水麵,極大地保持了自身的隱蔽性。

2、是爬行動物中,心髒最發達的動物。正常的爬行類動物隻有3個心房,而鱷魚的心髒有4個心房,近似達到了哺乳動物的水平。

3、鱷魚的心髒能在鱷魚捕獵時將大部分的富氧血液運送到尾部和頭部,極大增強了鱷魚的爆發力。

4、鱷魚的大腦已經進化出了大腦皮層,因此鱷魚的智商是不可估量的。

5、鱷魚的肝髒可在腹腔中前後移動,很好的調節自身的身體重心著重點。

種群現狀

在我國古代很早就已經有有關鱷魚的記載,《禮記》中就曾記載了有關鱷魚的事跡,到唐代,大文豪韓愈就以鱷魚為題,寫出《祭鱷魚文》的討賊文,義正辭嚴,嚇退鱷患。

人們的心目中,鱷魚就是“惡魚”。一提到鱷魚,立刻會想到血盆大口,密布的尖利牙齒,全身堅硬的盔甲,時刻準備吃人的神態。鱷魚的視覺、聽覺都很敏銳,外貌看似笨拙其實動作十分靈活。鱷魚長這副模樣就是為了吃肉,所有的動物包括人都是它的食物,再凶猛的動物見了它也隻能以守為攻主動避讓,絕不敢輕易招惹它。

白堊紀晚期是哺乳動物進化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在那段時間裏,許多種群開始分化,以適應在不同的小環境下生存。生物學家戴維·克勞斯說:“鱷魚從白堊紀晚期開始,就不斷的進行著不同的進化改變,為了可以適應不同生存環境,有的大到5米長,有的小到不足1米。

鱷魚是自然界中已滅絕物種和現代動植物之間關係的證明,對人們研究過去的地理結構有很大的幫助。以往北半球發現的化石比較豐富,在馬達加斯加的發現之前,有關南半球,岡瓦納古陸的化石非常少。對物種在南半球跨大陸發現的早期理論認為,如今的各大陸之間,在遠古是有巨大的“橋”相連。但現在,科學家們認為非洲大陸是在1億6千5百萬年前,從岡瓦納古陸分離出去的。而印巴次大陸、馬達加斯加、南美洲、南極洲連在一起的時間較長,因此植物和動物得以分散到各處。

可可西裏的驕傲——藏羚羊

藏羚羊是中國重要的珍貴動物之一,也是我國的特產動物,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羚羊亞科動物。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西藏的高原上,另有零星個體分布在印度地區。藏羚羊的體形與黃羊很相似,體長117~146厘米,尾長15~20厘米,肩高75~91厘米,體重45~60千克。主要生活在海拔4600~6000米的荒漠草甸高原、高原草原等環境中。藏羚羊善於奔跑,最高速度可達80公裏每小時,壽命最長8年左右,生性膽怯,喜歡在早晨或黃昏結小群活動覓食。

藏羚羊

外形特征

成年雄性藏羚羊臉部呈黑色,腿上有黑色標記,頭上長有豎琴狀的角用來防禦禦敵人的進攻。角一般有50~60厘米,長而筆直,角尖微、微微內彎,雌性藏羚羊沒有角。藏羚羊四隻勻稱、強健,尾部短而尖,通體毛豐厚濃密,毛比較直,底絨非常柔軟。雄羊頭頸上的毛呈淡棕褐色,夏天顏色深而冬則淺,腹部為白色,額麵和四條腿有醒目的黑斑記,肩高80~85厘米,體重35~40千克。雌羊純黃褐,腹部白色,肩高70~75厘米,體重24~28千克。藏羚羊生存的地方海拔高,空氣稀薄,其兩鼻孔內各有一個小囊用來幫助張領養適應高原上稀薄的空氣。

生活習性

藏羚羊的生活習性很複雜,一部分藏羚羊喜歡長期定居於一個地方,但也有習慣遷徙的羊群。雌性和雄性藏羚羊的活動模式也不盡相同。成年雌性藏羚羊和它們的雌性後代每年從冬季交配地到夏季產羔地遷徙行程300公裏。年輕雄性藏羚羊會離開群落,同其他年輕或成年雄性藏羚羊聚到一起,直至最終形成一個混合的群落。

藏羚羊生存的地區東西相跨約1600公裏,季節性遷徙是它們重要的生態特征。因為母羚羊的產羔地主要在烏蘭烏拉湖、卓乃湖、可可西裏湖、太陽湖等地,每年四月底,雌雄藏羚羊開始分群而居,未滿一歲的公仔也會和母羚羊分開,到五、六月,母羊與它的母仔遷徙前往產羔地產子,然後母羚又率幼子原路返回,完成一次遷徙過程。

數十隻到上千隻不等的羊群,一般生活在海拔4300~51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上,它們生活地區的海拔最低是3250米,最高是5500米。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線向北遷徙,6~7月產仔之後返回越冬地與雄羊合群,11~12月交配,每胎1仔。有少數種群不遷徙。

分布範圍

在青藏高原,以羌塘為中心,南至拉薩以北,北至昆侖山,東至西藏昌都地區北部和青海西南部,西至中印邊界,偶爾有少數由此流入印度境內拉達克。

種群現狀

據1990年相關部門統計,藏羚羊的數目是100萬隻,而到1995年久剩下了7.5萬隻,數量銳減,以前甚至可以發現有1.5萬隻為一個群體的藏羚羊。經過執法部門對盜獵藏羚羊行為的嚴厲打擊,現存的藏羚羊總數大約在10萬隻以上。

為了保護藏羚羊以及青藏高原其他的珍惜物種,我國先後成立了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羌塘國家自然保護區、可可西裏省級自然保護區、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等。同時也加大了對非法捕殺藏羚羊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加強了法製宣傳和執法力度。

生長繁殖

藏羚羊群的構成和數量根據性別和時期不同會有所變化。雌性藏羚羊在1.5~2.5歲之間達到性成熟,經過7~8個月的懷孕期後一般在2~3歲之間產下第一胎。幼仔在6月中下旬或7月末出生,每胎一仔。交配期一般在11月末~12月之間,雄性藏羚羊一般需要保護10~20隻雌性藏羚羊。雌性藏羚羊生育後代時都要千裏迢迢地到可可西裏生育。卓乃湖和太陽湖等地水草豐美,天敵少。豐富的食物、相對安全的環境有利於藏羚羊的生產和生長。有些人認為,卓乃湖和太陽湖的水質可能含有某種特殊的物質,有利於藏羚羊母子的存活。藏羚羊集中生下羔羊後,離開產羔地,重新回到種群,但這個種群卻不是它們以前所在的種群。這種現象有利於基因的廣泛交流,增加物種遺傳的多樣性,有利於藏羚羊種群的延續。

保護級別

藏羚羊渾身是寶,被稱為“可可西裏的驕傲”,纖細的羊毛被譽為“軟黃金”,也是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嚴禁貿易的瀕危動物。它是一種優勢動物,隻要你看到它們成群結隊在雪後初霽的地平線上湧出,精靈一般的身材,優美得飛翔一樣的跑姿,你就會相信,它能夠在這片土地上生存數千萬年,是因為它就是屬於這裏的。它不是一種自身瀕臨滅絕、適應能力差的動物,隻要不去管它,它自己就能活得好好的。

藏羚羊同時受到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一級重點保護,在沒有許可情況下禁止狩獵和貿易。在印度,除寨模和克什米爾地區外特殊情況外,根據印度野生動物保護法,藏羚羊貿易也是明令禁止的。

曆史上藏族人捕殺藏羚羊是迫於生計,而如今藏羚羊所麵臨的最大的威脅是人類為獲取經濟效益而進行的盜獵活動,因為藏羚羊身上的底絨是製作精美“沙圖什”的原料。“沙圖什”是世界公認最精美的披肩,而沒製作一件“沙圖什”就需要付出幾隻藏羚羊的生命。印度曆史上有使用“沙圖什”作為嫁妝的風俗,但這並不是威脅藏羚羊生存的最大因素,但西方時尚界對“沙圖什”的追求是直接導致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盜獵大幅上升的直接原因。藏羚羊絨從西藏走私到印度寨模和克什米爾,在那裏可以合法的使用藏羚羊絨織成披肩和似巾,但出口貿易仍然是非法的。每年估計有2萬隻藏羚羊因“沙圖什”的原因被獵殺。藏羚羊角在傳統醫藥市場也有銷售

人類以及家畜對領養的侵犯,人類活動對藏羚羊遷徙和活動的幹擾以及對藏羚羊棲息地的侵占也是威脅它們生存的重要因素。

最大的野牛——印度野牛

印度野牛

印度野牛是野牛中最大的一種,它身高1.8米,體重1噸多。它們生活在森林地帶,隻有在水源十分缺乏的情況下,它們才分散離開賴以生存的森林,到草原上去覓食,但很快它們就回到森林裏生活,繁殖後代。

印度野牛(Bosgaurus)外貌似黃牛但體型巨大,是世界上現生野牛中體型最大的種類。因四肢膝蓋以下的毛白色,故又名“白襪子”。棲息於熱帶、亞熱帶原始闊葉林中,常遠離人家住戶,主要晨昏活動,也有在夜間的。嗅覺和聽覺極為靈敏,性情凶猛,遇見敵害時毫不畏懼。發現有人接近,會迅速逃走。以啃食各種草、樹葉、嫩枝、樹皮、竹葉、竹筍等為食。在森林中,幾乎沒有動物可以傷害它。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級別。

外形特征

“白襪子”--印度野牛

印度野牛也叫野牛、野黃牛、白肢野牛等,以體軀巨大而著稱。雄獸的體長為250~330厘米,尾長70~105厘米,肩高190~220厘米,體重650~1000千克,雌獸較比雄獸小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頭部和耳朵都很大,眼睛內的瞳孔為褐色,但透過反光,常呈現出藍綠色。鼻子和嘴唇都呈灰白色。額頂突出隆起,肩部隆起然後向後延伸至背脊的中部,再逐漸下降。四肢粗而短。尾巴很長,末端有一束長毛。體毛短而厚,而且很亮,毛色隨著年齡和性別的不同而有差異,顏色最深的是成年雄獸,近於黑色,雌獸呈烏褐色,幼仔和亞成獸則是淡褐色或赤褐色。但無論雄獸、雌獸或是幼仔,四肢的下半截都是白色的,就像是穿了白色的長筒襪,所以被叫做白肢野牛,在產地更是被形象地稱為“白襪子”。雄獸和雌獸均有角,但雌獸的角較小。雄獸的雙角非常雄偉,彎度相當大,由額骨高起的棱上長出,先垂直上升,再向外彎,複又向上,最後角尖又向內並略向後彎轉,長度可達60—75厘米,基部粗約45厘米,兩角之間的寬度達90餘厘米。角的顏色主要是淡綠色,隻有角尖為黑色,靠基部的四分之一較為粗糙,以上的大約四分之三部分則很光滑。

分布範圍

印度野牛為典型的熱帶種類。國內僅見於雲南南部和西南部(包括怒江以西的騰衝至瑞麗的西部邊境地帶);國外主要見於印度、緬甸和東亞諸國。

生活環境

多棲息於海拔2000m以下的熱帶、南亞熱帶原始常綠闊葉林區,低熱河沿岸,遠離人類住地。生活習性

印度野牛有垂直遷移的習性,夏季多在海拔較高的山上,冬季則逐漸下降,活印度野牛

動範圍較廣,過著遊蕩的生活,沒有固定的住所。喜歡群居,但群體不大,由數隻到20~30多隻不等,以雌獸、幼仔和亞成體組成,其中有一隻體形較大的雌獸為首領。如果發現異常情況時,就會用鼻子哼氣,整個群體立即奔逃離去。雖然軀體十分笨重,但在受驚逃跑時,卻非常迅速。如果領先的幾隻跑得太快,在跑了一段距離後會停頓下來,等待落後的個體跟上時再一起前進,表現了群體中團結互助的情感。成年雄獸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裏是獨自棲息,或僅有2~3隻在一起同棲,所以多是“孤牛”,僅在發情期回到群體中生活,交配之後再離開。覓食主要在早晨和黃昏,炎熱的白天則躲在密林深處進行反芻和休息。以野草、嫩芽、嫩葉等為食,特別喜食嫩竹和筍,也常常舔食鹽堿。它的聽覺和嗅覺都非常靈敏,在密林之外迎著風也能聞到350米以外的氣味。

生長繁殖

印度野牛每年11~12月發情交配,此時雄獸之間難免發生一場激烈的爭雌格鬥。在爭鬥中,雙方以堅硬的角作為武器,互相劇烈撞擊,並發出大聲吼叫,其聲音可以傳到1公裏以外的地方。雌獸的懷孕期約為9個多月,每胎僅產1仔。初生的幼仔的體色為淡褐色或赤褐色,2~4歲性成熟。壽命為20~30年。

主要天敵

在自然界中,印度野牛的天敵隻有凶猛的孟加拉虎。不過,孟加拉虎也不敢公印度野牛然招惹體大力強的成年印度野牛,而隻能伺機襲擊幼仔。印度野牛發現有人接近,會迅速逃走。隻有在被人射殺受傷或被逼走投無路時,才會變得凶狠,對人進行攻擊。此外,雌獸在攜帶幼仔的時期,也勇猛異常,如果見到有人走近,便會誤認為來者會傷害它的幼仔,因而奮不顧身地撲過來。

保護級別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易危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瀕危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