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大戰劉邦(6)(1 / 2)

襄陽城,屬於荊襄九郡之一,地處南陽盆地南端,依峴首山而建,夾漢水而立,是扼守長江水道進入巴蜀的第一關卡,在天朝曆史上任何時候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三國時期,劉表治荊州,治所在襄陽,後讓與劉備,再被曹操占據,但不久淪為孫權所有,最後又被劉備用妙計取得,如此反複,爭戰不休。

南宋末年,宋元兩軍圍繞襄陽展開大戰,從最開始的蒙軍進攻襄陽的安陽灘之戰,後又有宋將反包圍蒙軍之戰,宋將張貴張順支援襄陽之戰,以及後來慘烈的龍尾洲之戰和樊城之戰,乃至最後襄陽守將呂文煥無兵無援無糧之下投降蒙古,已經是六年之後了。

兩軍為區區一城爭奪六年之久,可見襄陽戰略地位之重要。

半個月後,劉邦大軍抵達襄陽城外,韓信偏將羊單早已等候多時。

襄陽城本是劉邦所有,因此非常熟悉,知道此戰不是一蹴而就,因此大軍抵達城下,劉邦並未立即進攻,反而停下來休整一天。

與此同時,劉邦召集文武諸官商議攻取襄陽之法。

樊噲首先發言,“現在將士們的家人都在秦軍之手,他們個個求戰心切,以望解救家人!”

夏侯嬰立即支持,“老樊說得對!正所謂士氣可鼓不可泄,我願帶兵發起衝鋒!”

劉邦搖頭道:“不可如此,襄陽城兩麵環山,一麵環水,實在是太難攻取,強攻損失太大......”

樊噲大聲道:“我軍二十萬,就算損失一點也算不上什麼!巴蜀必須要奪回來,免不了死傷!”

樊噲這話聽上去不近人情,但實則是硬道理,打仗哪有不死人的?況且是要進固若金湯般的襄陽。

劉邦還在猶豫,張良也諫道:“樊噲將軍說的頗有道理,但可以進一步完善?”

眾人頓時來了興趣,“怎麼完善?”

“可明暗兩路軍齊發!”

“一是明麵上的強攻,可由夏侯嬰將軍帶領五千步兵、五千騎兵強攻城牆。”

“那另一路軍呢?”

“另一路軍為暗軍,可由樊噲將軍挑選三百水性強的好手,攜帶鐵鍬從水下潛入城牆根部,鑿牆而進,一舉破城!”

“妙計!妙計!”樊噲高聲稱讚,如此兩路軍齊頭並進,定可攻入襄陽。

劉邦思忖一會兒說道:“妙計是妙計,隻不過水中鑿牆,談何容易?”

“三百勇士分成六隊,一隊五十人,一隊潛入水中鑿牆,氣竭浮水休息,下一隊接替潛水,如此周而複始,十五日可大功告成!”

“好!”劉邦也點頭讚成,“夏侯嬰帶領步騎軍攻城,也不可鬆懈,雖不能破城,但可吸引秦軍注意力,為樊噲的水軍鑿牆作掩護!”

眾人皆點頭稱讚,如此雙管齊下,襄陽可破,巴蜀可光複,家人也可得救。

第二日,夏侯嬰帶領步、騎兵攻城,襄陽城難攻,夏侯嬰又是善戰之將,他借鑒荊川土著居民之法,用藤條燒煮曬幹後編製成又輕又結實的盾牌,組建盾牌兵。

夏侯嬰令一千盾牌兵開路,盾牌兵身後緊跟著的是手持短刀的五千步兵,他們並不發動迅猛衝鋒,而是徐徐前進。

等到進入射程內,襄陽城內的秦軍萬箭齊發,“咻!咻!咻!咻......”,箭雨之下很快有人倒下,但大部分箭弩被盾牌擋下,楚軍的進攻並沒有被箭雨遏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