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越國的範蠡輔佐勾踐二十多年,最後打敗吳國成就了霸業。勾踐有“孤將與子分國而有之”的美意,範蠡不僅謝絕,而且他放棄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離開了勾踐。他跑到齊國“耕於海畔,苦身戮力,”創下數千萬產業。齊國人又要他當宰相,範蠡搖著頭長歎一聲說:“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詳。”於是,他再次放棄,散盡家財,丟下相印,跑到一個叫陶的地方,隱姓埋名,艱難創業。不多久,又創下巨萬家資,被稱為陶朱公。
範蠡的三個兒子卻不行,尤其是大兒子,斤斤計較,什麼都舍不得,以致害死了自己的弟弟。範蠡成為陶朱公時,二兒子在楚國犯下了殺人罪。範蠡準備了一車金銀財寶,要小兒子去楚國救他的哥哥,大兒子卻認為:“今弟有罪而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殺。範蠡的老婆慌了神,對範蠡說:“你派小兒子去,未必就救得出二兒子,而大兒因此就先死了,這又何苦呢!”範蠡不得已,隻好讓大兒去。要他去楚國找自己的老朋友莊生,他對大兒說:“你去後,就把這所有的金銀財寶給莊生,聽他的安排,千萬不要違逆莊生的意圖。”大兒子到了楚國,看到莊生家裏一貧如洗,草都長到了門口,心裏不以為然,但他還是按父親的意思,把那些金銀財寶留給了莊生,莊生說:“你快回去,千萬不可留在楚國!你的弟弟被釋放以後,也不要問什麼原因。”但大兒子在楚國住下來了。還又把自己私自帶去的錢財拿出來,找楚國的權貴們幫忙,想救弟弟。其實,莊生雖然貧窮,但廉潔、耿直,在楚國很有名望,連楚王都把他當作老師看待。他指著那車財物對老婆說:“這都是陶朱公的財物,不要動,事情辦好後,再送還給他。”說完便入見楚王,要楚王以德治國,消除天災。楚王當即下令大赦天下。這時範蠡的大兒子正去一位要人家裏送禮,聽說楚王大赦天下,其弟弟出獄是理所當然的,而並非莊生出力。莊生卻得了一車金銀財寶,心裏很是不平。於是又去見莊生。莊生吃驚地問:“你怎麼還沒有離去呢?”大兒說:“是的,我是為弟弟的事來的,現在聽說弟弟運氣好,正趕上楚王大赦天下,特來向您辭行。”莊生明白他的意思說:“你的東西在那裏,你就拿走吧。”大兒子便真的把那一車金銀財寶帶走了。莊生受了羞辱,立刻又去見楚王,說:“我聽說陶朱公的兒子殺了人被囚禁在楚國,他家裏人帶了很多錢財來賄賂您的手下,百姓們認為您這次大赦天下的原因不是憐惜楚國的臣民,而是因為陶朱公這個兒子的原因。”楚王大怒,立即下令殺掉了範蠡的二兒子。
顯而易見,範蠡大兒子又想救弟弟,又舍不得那一車金銀財寶,結果葬送了自己弟弟的性命。這就是不懂得放棄造成的後果。
在很多人的眼中,放棄是懦弱、無能的表現。但是,非不得以,誰願輕易言敗,誰又願意放棄。選擇放棄之前,都要經過充分思考,做出一番心理鬥爭。從某些角度來說,放棄更充分體現了一個人深入思考事物的程度。當我們嚐試某事物不成功時,我們看到前麵的艱難,我們又何必做無所謂的犧牲呢,無謀之勇並不是智者的表現。
但放棄的另一種更高的境界,那是放棄我們已取得的成功,而再在人生路上再一次嚐試由零開始。這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能夠這樣做的人,需要有很大的勇氣。因為這與前麵的情形不同,前者是在失敗後尋找另一種出路。由自己一手築造出來的基礎,無不凝聚著自己的心血,每踏出一步,無不付出艱辛的代價,由零開始的艱苦奮鬥過程隻有自己明白,誰不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成功。放棄當前的基礎,意味著以前的一切努力將會諸東流,自己將從另一個起點出發,前麵的路平坦或者崎嶇不平,誰都不知道,有可能自己會在那裏跌倒,輸得一敗塗地,從些再也無法翻身。所以這樣情形的放棄確需很大的勇氣。當我們放棄目前的基礎走上另一條路時,也可能會發現自己以前所走的路並不適合自己,現在所走的路才是自己應當走的路,現在才是自己生命的開始,這時,我們才真正找到自己的人生奮鬥目標。
學會放棄,就得知道該放棄什麼,不該放棄什麼。為了熊掌,我們可以放棄魚;為了事業的成功,我們可以放棄消遣娛樂;為了純真的愛情,我們可以放棄金錢;為了莊嚴的真理,我們可以放棄利祿乃至生命。我們應保留生命中最有價值、最必要、最純粹的部分,而放棄那些附疣與累贅。
該放棄時就放棄。放棄後,你就會看到天空的蔚藍,感受到陽光的溫暖;你就會聞到芳草的清香,聽到動人的音樂;當你放棄的那一刻,你就找回了自己,找回了快樂。
4、做事不要找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