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3 / 3)

〔《本》〕麻黃湯 治曆節。

麻黃(一兩) 羌活(一兩) 黃芩(三分) 細辛 黃 (各五錢)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渣,溫服,接續三四日。有汗慎風。

治風熱成曆節,攻手指,作赤腫麻木,其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或大便秘即作,牛蒡子散。牛蒡子 新豆豉(炒) 羌活(各三兩) 生地(二兩半) 黃 (一兩半)上為細末。湯調二錢服,空心食前,日三服。此病胸膈生痰,久則赤腫,附著肢節,久久不退,遂成癘風。此孫真人預戒也,宜早治之。

〔河〕大豆 散 治周痹注五髒留滯,胃中結聚。益氣出毒,潤澤皮毛,補腎。

用大豆 一升,炒香熟,為末。每服半錢,溫酒調下,空心加至一錢,日三服。(本草雲∶大豆消瘀血,破婦人惡血,治熱痹筋攣膝痛。古人多用酒沃豆 取汗,蓋表藥也)〔無〕控涎丹 凡人忽胸背手腳頸項腰胯隱痛不可忍,連筋骨牽引釣痛,坐臥不寧,時時走易不定。俗醫不曉,謂之走注,便用風藥及針灸,皆無益。又疑是風毒結聚,欲為癰疽,亂投藥帖,亦非也。此乃是痰涎伏在心膈上下,變為疾。或令人頭痛不可舉,或神思昏多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粘,夜間喉中如鋸聲,口流唾涎,手腳重,腿冷,痹氣不通,誤認為癱瘓,亦非也。凡有此疾,但用是藥,不過數服,其疾如失。

甘遂(去心) 紫大戟(去皮) 白芥子(真者,各等分)上為末,煮糊丸,如桐子大。曬幹,臨臥,淡薑湯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痰猛氣實,加丸數不妨,其效如神。

〔《千》〕犀角湯 治熱毒流入四肢,曆節腫痛。

犀角(二兩) 羚羊角(一兩) 前胡 黃芩 梔子仁 射幹 大黃 升麻(各四兩) 豉(一升)上九味,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服。

〔《本》〕茵芋丸 治曆節腫滿疼痛。

茵芋 朱砂 薏苡仁(各一兩) 牽牛(一兩半) 鬱李仁(半兩)上細末,煉蜜杵丸,如桐子大,輕粉滾為衣。每服十丸至十五丸,或二十丸,五更溫水下,到晚未利,可二三服,快利為度,白粥將息。

〔子和〕治一稅官,風寒濕痹,腰腳沉重浮腫,夜則痛甚,兩足惡寒,經五六月間,猶綿脛,靴足膝,皮膚少有跣露,則冷風襲之,流入經絡,其病轉劇,走注上下,往來無定,其痛極處,便攣急而腫起,肉色不變,腠理如蟲行。每遇風冷,病必轉增,飲食減,肌體瘦乏,須人扶,稍能行立。所服者,烏、附、薑、桂種種燥熱。燔針著灸,莫知其數,前後三年不愈。一日予脈之,其兩手皆沉滑有力,先以導水丸、通經散各一服,是夜瀉三十餘行,痛減半,漸服赤茯苓湯、川芎湯、防風湯,此三方在《宣明論》中治痹方是也,日三服,煎七八錢 然汗出。餘又作玲瓏灶法熏蒸,血熱必增劇,諸汗法古方多有之,惟以吐發汗者,世罕知之。故予嚐曰∶吐法兼汗,良以此夫。

〔《千》〕治遊風,行走無定,或如盤大,或加甌,或著腹背,或著臂,或著腳,悉主之。

海藻 茯苓 防風 獨活 附子 白術(各三兩) 大黃(五兩) 鬼箭羽 當歸(各二兩) 上九味, 咀。以水二鬥,漬五日,初服二合,漸加,以知為度。

〔丹〕控涎散 治身及脅走痛,痰挾死血。加桃仁泥丸,治走注疼痛。

威靈仙(一錢) 川芎(七錢) 梔子(炒,一錢) 當歸(一錢) 肉桂(一分) 蒼術(一錢) 桃仁(七個)甘草(五分)上用生薑五片,水二盞,煎半幹,入童便半盞,竹瀝半盞,沸熱服。忌肉麵雞。

定痛方 治一切風濕痹痛。

乳香 沒藥 地龍(去土) 木鱉(去皮) 金星石 五靈脂上等分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臨臥酒下。

〔《外》〕治曆節諸風,百節酸疼不可忍。用鬆脂三十斤,煉四、五十遍,以煉酥三升,溫和鬆脂三升,熟攪令極調勻,每旦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二服,數日。食麵粥為佳,慎勿食血腥生冷 物果子。百日瘥。

鬆節酒 治曆節風,四肢疼痛。

鬆節二十斤,酒五鬥,漬三七日,服一合,日五六服。(丹溪雲∶鬆屬金,能滲血中之濕)〔《千》〕鬆葉酒 治曆節。

鬆葉三十斤,酒二石五鬥,漬三七日,服一合,日服五六度。

寒走注疼痛治法及熱走注疼痛治法,並見表寒表熱條。

〔垣〕∶身體沉重,走注疼痛,濕熱相搏,而風熱鬱不得伸,附著於有形也,宜蒼術、黃柏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