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4章 書信禮儀(1 / 1)

書信是社會生活中廣泛應用的一種文體,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絡、交流情況的重要交際工具。雖然現代的通訊工具發展迅速,使用電話、電腦就可以直接與人溝通,但書信這種古老的通訊工具仍然受到大家的重視,為了使書信表情達意準確,流暢、詳細,表現形式整潔、大方,就要講究書信的禮儀。

信箋的選擇

現在信箋的樣式越來越多,在顏色方麵,無論是白色、乳色、藍色,還是彩色鑲邊都可以使用。當然這僅限於日常生活中的書信往來,年輕人寫信可以選擇樣式新穎、富有朝氣的信箋,但寫給長輩信的信箋要簡潔、大方,商務活動中的信箋一般不用帶有彩色修飾的。

信封的禮儀要求

書寫信封時,左上方六個小方格中書寫對方的郵編,右下方填寫寄信人所在地的郵編。信封上第一條橫線上,填寫收信人的地址,中間一條橫線,書寫收信人姓名,一般情況下,姓名後要注上“啟”或“親啟”。最後一條橫線上寫明寄信人的地址。另外,在書寫收信人及發信人地址時,要準確完整,不宜采用簡稱,這樣才能確保書信順利送達。信封封口時一般使用膠水,不宜用膠布、訂書釘或其他方式封口。郵票應工整地貼在右上方。

書信的格式要求

稱呼要頂格,有的還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飾詞,如“親愛的”等。問候語可寫“你好”、“近來身體是否安康”等。獨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正文是信的主體,可以分為若幹段來書寫。祝頌語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禮”為例。“此致”可以有兩種正確的位置來進行書寫,一是緊接著主體正文之後,不另起段,不加標點;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兩格書寫。“敬禮”寫在“此致”的下一行,頂格書寫。後應該加上一個驚歎號,以表示祝頌的誠意和強度。稱呼和祝頌語後半部分的頂格,是對收信人的一種尊重。是古代書信“抬頭”傳統的延續。古人書信為豎寫,行文涉及對方收信人姓名或稱呼,為了表示尊重,不論書寫到何處,都要把對方的姓名或稱呼提到下一行的頂頭書寫。它的基本做法,為現代書信所吸收。寫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寫在祝頌語下方空一至兩行的右側。最好還要在寫信人姓名之前寫上與收信人的關係。再下一行寫日期。如果忘了寫某事,則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兩格寫上“又附”,再另起行書寫未盡事宜。

信紙的折疊

折疊信紙也有很多講究。一般來說,都是沿長邊等分三份,然後裝進信封。橫寫格式用兩折三分法,即16開信紙均分三段折兩折,成一長型,信紙兩端比標準的航空信封短,這種折法簡潔平整,富有現代感。直寫格式用中國傳統的斜角折疊法,16開信紙左上角折進來,以信函右上角直寫收函者姓名稱呼為界,然後以中間線為準,從左往右折成半條,這樣整張信函隻顯露出右上角的收函者姓名,最後再將右上角翻折下來,這樣會形成一個對角,整個長度也會相應縮短。比較適合放在老式信封中,這種折法比較斯文,也有一定的保密性,至少,抽出信函第一眼看見的,隻是收函者的姓名,至於信函中其他內容,還得繼續打開才能看清。這可以看信封的大小,小的折三折,大的折兩折就行。

收信禮儀

書信作為一種傳統的感情交流方式,無論是信的內容,還是信封都離不開禮儀,大處小處均不能忽視。否則,會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收到他人來信,最好要以最快的時間回複,這既是尊重對方的重要表現,又是做人應具備的一種美德。撕拆信件時要小心,確保信件完好。

書信的由來

書信的由來已久,沒有文字時就有“書信”,用的是采取結繩、刻符等方式。據考古發現,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器上已有刻畫符號。我國的苗人,也用過刻符。到先秦及秦漢,出現了手書、家書、尺牘、手劄、信函。但是這種手書、家書一開始多半是用生絹書寫,故稱為“素書”。今天的信,在古代稱為書。魏陳琳《飲馬長城窟行》寫到了長城卒與家裏妻子的通信,其中有“作書與內舍”、“報書往邊地”的字句。“作書”,即寫信;“報書”,即回信。直到明清時代,“書”才改叫“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