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本中交叉出現的其他文本的表述”,“已有和現有表述的易位……”等。隨後,這個概念迅速地被文論界所接受,並被各種理論家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需要,進行調整、擴展、修改和再闡述。到現在,“互文性”一詞已是一個被普遍使用的概念,有人甚至認為,因為“互文性”一詞如此多地被使用、被定義和被賦予不同的意義,以至於它現在已成為文學言論中一個含混不清的概念。但簡單說來,這些變化、遷徙過程大致可以分成兩個方向:一個是解構批評和文化研究,另一個是詩學和修辭學。其中前一個方向趨向於對互文性概念作寬泛而模糊的解釋,把它變為一個批判武器,學術界一般將它稱為廣義互文性。因為它用互文性來定義文學或文學性,把互文性當作一切(文學)文本的基本特征和普遍原則,又由於某些理論家對“文本”一詞的廣義使用,因此廣義互文性一般是指文學作品和社會曆史(文本)的互動作用,這一方向的代表是美國耶魯學派的解構批評。後一個方向趨向於對互文性作越來越精密的界定,使它成為一個可操作的描述工具,即用互文性來指稱一個具體文本與其他具體文本之間的關係,尤其是一些有本可依的引用、套用、影射、抄襲、重寫等關係,所以學術界稱它為“狹義互文性”。這一方向的代表是法國的詩學理論家熱奈特和新文體學家裏法泰爾。
在本書中,我們將主要從狹義的角度來理解互文性的含義。它的意思是指文本之間存在的互相交錯、彼此依賴的一種關係,或者說是“文”與“他文”之間所維係的關係。這種關係既可指文本間的共存關係——甲文在乙文中切實地出現,手法為引用、參考、暗示、抄襲、剽竊,各種各樣的照搬照用,強調的是兩者的聯係功能,表現特點是橫向地將其他文獻剪貼、拚湊、組合、羅列於文本中;也可指文本間的派生關係——乙文從甲文中派生出來,但甲文並不切實地出現在乙文中,手法為延伸、模仿或戲擬,強調的是兩者間的轉換功能,表現特點是縱向地從已有的文本中派生、映射、模仿出一篇新的文本來,這種新的文本也可稱為超文本。
三、互文性的原因
對於文本中為什麼會出現大量的互文,其理由一般有:
1、批判和發展原文。即通過重寫來反對、超越或擯棄原文。
2、激發原文的新意。即通過轉換的辦法使老生常談重放新輝。
3、加固和渲染。即通過不斷的引用來達到加強某種效果的目的。
4、前後連接。即通過直接引用或節略、改寫,來使作者快速地建立起自己文本的主題時空,這樣也便於讀者在閱讀時很快地進入與這篇文章相同的主題時空中。事實上,這已是大多數作者在寫作學術論文開頭部分的常用技巧。
5、傳遞。即通過引用和闡釋、譯介來傳遞和繼承古代的經典名著與國外名著,傳遞此時起到了疏通傳播渠道、幫助受眾利用文獻的作用。“地遠則有翻譯,時遠則有訓詁。”在這裏,“被傳遞的文字”的生命往往要比“傳遞它的文字”的生命長得多,但在文字篇幅上,“傳遞它的文字”又往往比“被傳遞的文字”多得多。
6、擴容。即讓讀者可以直接地暫時閱讀到其他眾多的文本,這不僅為作者增添了文字的長度,而且也增加了文本的信息量。隻要作者擅長於裁剪、粘貼和穿引,那麼,外麵的世界,隻要是精彩而適當的,哪怕是片斷,哪怕是異類,也都可走入文本中來。
從作者主觀方麵看,還有兩個原因:
(1)當作家對於如實反映世界感到困難的時候,包括寫作材料的不足、文字組織能力的不足時,就會求助於書本,即引用他人的作品,這是一種在虛構和可接受的經驗參照之間取得折中的解決方法。這種引用的好處是,當作者明顯地在翻版書麵資料的時候,它可以避免重述;當作者隻能逐字逐句地再寫的時候,它又可使作者避免自己組織文字。不難看出,這種情況是因為欠缺才用互文性來表現外部世界的,同時作者承認自己無法對客觀世界進行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