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性的國度(2)(1 / 1)

^^一起來看書,一起來聊書,米花在線書庫天天陪著您,打發寂寞無聊的時間,和作者一起暢遊無限的想象空間^^

而那時候,北京文壇新舊之間的較量從未停止過。舊式文人的存在,與那些複辟者的言行成了一種可怕的勢力。他們主張尊孔,提倡讀經,印製古書。在魯迅看來,古書未必都壞,還有先人美妙的遺存在。但是在根本的層麵上,古書的邏輯,多是為主子拍馬的文體,與今人的感受殊異。在一個專製的國度,表達方式要有個性,要擺脫的正是奴隸之心。

他後來看到林語堂、周作人、劉半農回到明清士大夫的小品文裏,內心是失望的。京派文人的儒雅和自戀,就把文詞的亮度減弱了,好像有了錢牧齋的沉悶。他覺得新文化人應在基本點上,保持一種與傳統的距離。舊文體裏是有毒素的,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出這一點。這個看法,也許值得商榷。然而那背後的對未來的期待,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一二。τ米τ花τ在τ線τ書τ庫τ

在《二十四孝圖》裏,他談到了對士大夫的文言文的反感:

我總要上下四方尋求,得到一種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礙白話者。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這最惡的心,應該墮入地獄,也將決不改悔,總要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

自從所謂“文學革命”以來,供給孩子的書籍,和歐,美,日本的一比較,雖然很可憐,但總算有圖有說,隻要能讀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可是一班別有心腸的人們,便竭力來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沒有一絲樂趣……妨害白話者的流毒卻甚於洪水猛獸,非常廣大,也非常長久,能使全中國化成一個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裏。*M

對文言文厭惡到這種程度,是刻骨的經驗在起作用的。他說菲薄古書的,唯有讀過古書者最有力,這是對的。那些舊的文選有許多乃信口雌黃,或者自欺與欺人。在他看來,那些古老的遺存,與今人的個性殊遠,根底是,它們還是奴性的語言。

今天的青年不易理解魯迅的這種想法。普遍的看法是,孔子的話,朱熹的話,康有為的話,不是很有人情味兒和哲理麼?可是現在誰能知道,那些被人借用過的語言,扼殺過多少青年的生命;那些濺血的遺存,以及低眉的戰栗之語,早被儒雅的士大夫的曆史敘述遮掩過了。

他對奴性語言的警惕,是從對舊道德的顛覆開始的。而鏟除那些舊道德的辦法,則必須具有一種犧牲自我的精神。他有一句話,曾感染過許多學者,那是講到長者對青年的態度的時候,有如下的獨白:

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N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