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然和黃且圓大姐有上述交往,但對她的了解還是相當有限的,直到這次讀了楊樂為《大學者》寫的前言,才知道更多的情況。文中談到“文革”中他們如何在北京大學同窗讀書,在畢業後經同學介紹才戀愛結婚,“文革”中如何在狹小的住房裏堅持研究高深的數學課題,地震期間亦未中斷。黃且圓如何相夫教女,讓一對雙胞胎女兒成才,都讓人感到新鮮而親切。
黃且圓從小就喜歡文學,文章寫得很好,以致被老師認為出自成人之筆。她大學選擇數理邏輯專業,退休後興趣重歸文史方麵。她先後著文介紹胡先驌、孟昭英、陳省身、黃萬裏、彭桓武、王元、丘成桐七位科學家的生平事跡,這些文章,一方麵準確地概括了傳主的科學成就,一方麵以細致的筆觸展示他們的人文情懷。如電子學的奠基人孟昭英教授,和黃萬裏同為清華大學的三大右派。“文革”中他在家為青年人教授英語,黃且圓是參加者之一,文章回憶了很多教學中的生動細節,亦讓人感到智慧而溫馨。
撰寫科學家的傳記,打開一片介於科學和人文之間的新天地,是黃且圓大姐晚年的人生規劃。我采訪她時,看到客廳裏積攢了不少最新的文史書刊,可見她為關注這個領域的進展投入相當的心力。可惜天不假年,她才完成這薄薄的一冊,病魔就過早地奪去她的生命。不亦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