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石三夫,憶沈容 (1 / 2)

近日到浙江訪友,王學進先生送我一冊上海人民出版社剛出版的新書《敲水蠟燭去》。作者石三夫是新昌縣人,已在二〇一二年去世,隻活了四十九歲。他去世後,朋友們把他生前撰寫的數十篇散文彙集成書,表達思念之情。我捧讀一遍,感觸良多。

石三夫的散文以當地方言狀寫故鄉的風土人情,大多篇什隻有千字左右,往往精練到不能減一字,頗得古文的真傳,這樣老到的筆墨,時下很難見到。可惜的是,他生前的文名隻在故鄉一隅為人知曉,畢生都是一個默默耕耘的業餘作家。

讓我感慨的另一原因,是書中的《記憶》一文與我有關。此文寫於二〇〇五年。作者當時讀了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的《溫故》第二、三輯中沈容文章,又從書店購得沈容遺著《紅色記憶》,將書與刊中之文互相比較,看出了若幹差別,並推測它們與手中之稿還會有若幹出入。石三夫不愧是有心人,他的判斷全對!因為我正是沈容文稿的經手人之一。

時光回溯到二〇〇三年,某次我去李普家拜訪,辭別時李老拿出夫人沈容的一篇散文給我一閱,這就是《熱鬧的月壇北街》。我讀了感到眼睛一亮:真是一篇好文章!當即和李普、沈容二老商量,可否發表?沈老說,你覺得能發就發吧。

於是,我把沈容的文章轉給了《溫故》編輯馮克力,他看了連連叫好,問我還有這樣的文章沒有。我又向沈容索稿,原來,類似的文章在她電腦中存了一二十篇。馮克力在《溫故》和《老照片》上選發了三四篇,同時,別的媒體也注意到沈容的文章,《南方周末》、《文彙報》都有選發。這時,廣西出版家劉碩良先生來京創辦出版公司,找我商量選題。我說,沈容的文章很精彩,照片也很豐富。他很感興趣。我提議將沈容的回憶性文字編一本書,書名《從西柏坡到釣魚台》。沈老說,還可以加上紅岩村。我說,那就叫《紅岩村 西柏坡 釣魚台》吧。

沈容一九二二年出生於江南一個世代為官的大家庭。中學時代參加革命,後就讀於中央大學外文係,先後任《新華日報》記者、軍調部翻譯、新華社記者。五十年代轉到電影、電視界。粉碎“四人幫”以後又到中宣口和國務院港澳辦工作。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葉劍英、劉伯承、沈鈞儒、賀龍、廖承誌、林彪、江青乃至蔣介石等各路風雲人物,她都有或多或少的交往和目睹。難得的是,她超越了頌聖心態,這些人物在她筆下褪去了人為的光環。沈老告訴我,下筆的時候沒有考慮出版,隻想讓女兒看看,所以寫作心態很放鬆。紅岩村、西柏坡、釣魚台,都是高級領導人曾經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在大眾傳媒和文藝作品裏,已經變成宏大敘事的一部分。西柏坡曾舉辦一個展覽,請一些老幹部去參觀,沈老去的時候,發現前後左右雖然有好幾個老同誌,但四十年代末真正經曆過西柏坡現場的,就她一個。講解員的說明詞哪些地方回避了值得記取的曆史教訓,她一清二楚。因為腦海裏保存著現場的原汁原味,她筆下的人物也就有了人間煙火氣。這種視角,自有不可取代的獨特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