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姿之所以奇異,是因為,宇航員在失重的太空環境中找不到躺下的感覺。在地球重力環境,人們習慣於把地心引力的方向定為“下”,把“天”的方向定為“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腳踩大地,頭頂藍天”。可是到了失重的環境裏,人們失去了“上”“下”的參照坐標,腳踩不到地,四周全是天,你根本分不清上、下,因此,睡覺也就沒有了“平躺”一說。在太空艙內,無論是站著、趴著還是躺著,宇航員都能睡著,他們可以掛在牆上,綁在床上,也可以掉在梁上,這些都在地球上都是很不可思議的。
不過大多數宇航員不習慣飄蕩著睡。一旦從飄浮睡眠中醒來,他們會產生一種掉進萬丈深淵的感覺。為了獲得安全感,宇航員一般睡在固定的床上或固定在牆壁上的睡袋裏,睡覺時,把睡袋拉緊密封,會給人施加一定的壓力,從而消除他們那種“飄飄欲仙”的恐懼感。
(2)千萬別把手腳伸出被外
在地麵上,睡覺時把手或腳伸到外麵是很平常的事情,也不會有什麼危險,但在太空艙裏就沒這麼簡單了。在失重的環境裏,把手或腳伸出來是很危險的,因為失重時,人的四肢就不再受自身支配了。一名前蘇聯宇航員有一次把手臂放在睡袋外睡覺,醒來後突然發現有兩隻大手向他臉上飄來,嚇了他一大跳。原來這飄動的兩隻大手正是他自己的手。嚇一跳還是小事,如果宇航員睡著後,失控的——“自由”之手、“自由”之腳——萬一無意中碰到了什麼開關、什麼儀器,那太空艙的安全、宇航員的生命豈不成了大問題?因此,為了安全起見,在太空睡覺時,要注意把四肢全部放進睡袋裏。
5.宇航員怎樣進食
(1)100多種太空食品
最初宇航員的食物種類隻有10多種,但發展到現在已經增加到了上百種。宇航員一天要吃四頓飯,一周內的食譜也不會有重複的。有人以為宇航員的食品都是做成牙膏狀的擠著吃,肯定很乏味,其實這是早期宇航員的狀況,現在早已今非昔比了。宇航員可以在太空中吃到香腸餡餅、辣味烤魚、土豆燒牛肉、奶油麵包、豆豉肉湯、金槍魚沙拉、餅幹、巧克力、酸奶、果脯、果汁等各種各樣的佳肴,美國宇航員甚至可以喝到他們愛喝的可口可樂。但是,宇航員並不可以隨心所欲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所有飲食必須經過地麵營養師的嚴格把關。美國航天飛機上的宇航員吃飯時,先把標有第幾天第幾頓字樣的塑料袋從食品櫃中取出。每個塑料袋裏裝有7種食品,供一名宇航員食用。太空食品均為脫水食品,臨吃前可把食物放入一個碗形的容器中,再用注射器將一定數量的水注進容器,然後再放進烤箱裏加熱。做一頓飯連半個小時的時間都用不了。
(2)非同一般的吃飯動作
宇航員吃飯所用的太空餐桌也是特製的,他具有磁性,能吸住鐵質的刀、叉、盤、碗的桌上還裝有水冷卻器和加熱器。吃飯時,宇航員必須先把腳固定在地板上,把身體固定在座椅上,以免飄動。麵對擺在餐桌上的飯菜,你千萬不要著急,一定要注意端碗、夾飯、張嘴、咀嚼一連串動作的協調。他們端碗是動作要輕柔,否則飯渣會從碗裏費出來。夾飯菜時,要一下夾住夾準 ,也不要在碗裏亂翻,以免飯菜飄走,最好的方法是用叉子吃飯。飯菜夾住後,張嘴要快,閉嘴也要快,因為即使是放到嘴裏的食物,不閉嘴它也會“飛”走;咀嚼時節奏要放慢,細嚼慢咽利於消化,還可以減少體內廢氣的產生和排泄,避免宇航員生活環境的汙染。
有些人最喜歡在吃飯時聊天神侃,而在太空吃飯最忌諱的就是邊吃邊說。否則,吃進嘴裏的飯菜會飛出來,飄到宇航員生活艙中,他們不小心吸進鼻子裏很容易嗆到肺裏發生危險。
(3)特製的“王太太炒羊肉”
即使,太空的飲食營養豐富,花樣多變,但宇航員還會抱怨食物沒有味道。這是為什麼呢?科學家分析,原因可能不在食品本身,而是太空環境引起宇航員的味覺失調。如失重使鼻腔充血,導致味覺神經鈍化,唾液分泌發生變化影響味覺,或者因為看不到食物的顏色、聞不到食物的氣味而影響味覺。美籍華人宇航員王贛駿乘航天飛機上天之前,為了使他能有個好胃口,他的太太專門為他做了他平時愛吃的炒羊肉。後來這道太空食品被命名為“王太太炒羊肉”。
6.宇航員怎樣洗漱
(1)奇特的洗臉和刷牙
在地球上再簡單不過的洗臉、刷牙理發、刮胡子等動作,到失重的太空裏做起來就會很麻煩。宇航員洗臉刷牙比較奇特,為了防止水到處亂飄,一般用濕毛巾擦一擦臉就算是洗臉了;刷牙時,用手指蘸上牙膏來回蹭幾下,然後再用濕毛巾把牙齒擦幹淨刷牙就算完成。如果像在地麵上那樣刷牙,牙膏泡會飛得滿座艙都是。宇航員刮胡子一般使用電動剃須刀,使用時還必須十分小心胡子渣從剃須刀邊漏出來。在狹小的太空艙裏,環保問題顯得很重要,即使是很小的胡渣飛到空中,清理起來也會很困難。
太空理發也很不容易,因此無論男女宇航員在上天之前都要把頭發理得短些再短些。但是長時間的飛行,頭發又會長長,怎麼辦?宇航員必須發揚團結精神互相幫助,一人理發,一人拿著吸塵器吸走剪下的頭發。
(2)“桑拿室”和“洗浴袋”
雖然太空艙內有供洗澡的條件,但與地球上比起來還是很麻煩的。宇航員洗澡時必須把腳套在一個固定好的環上,否則經水一衝,人就會不斷的翻跟頭。而且在失重狀態下水是一粒一粒的水珠,很容易嗆到人,因此洗澡時還應該帶上呼吸罩和護目罩。洗完澡後,身上的汙水不會自動流下來,需要開動水泵連同空氣一起抽走。沾在帆布罩上的水也得用水泵抽走。洗一次澡,真正的洗澡時間隻有15分鍾,可清理汙水和其他準備工作卻需45分鍾。
後來,科學家對太空浴室進行了一些改進。比如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的浴室像是一間桑拿室。宇航員進去後經過一段升溫,使身體出汗,然後用濕毛巾擦洗。由於不方便也不舒服,“桑拿室”又改成了一個像睡袋一樣的裝置。宇航員洗澡時,袋內有清水和浴液射出,搓洗完畢後,可以打開袋下的抽風機,把髒水抽走。美國航天飛機上的浴室是個浴罩,浴罩下部也安有抽風機。宇航員洗澡時打開淋浴龍頭和抽風機,上麵噴水下麵抽水,會形成如同地麵一樣的淋浴效果。
(3)太空專用洗發液
專家們為宇航員特製的洗發液的成分中,96%是從植物中提取的。同時,在太空中不可能有很多的水讓宇航員洗頭,因此,他們用的洗發水是免衝洗的。它在失重的狀態下能變為十分細小的顆粒。洗頭時,它很容易帶走頭上的汙垢。洗完後,用餐巾紙或毛巾一擦,洗發液就被清除得一幹二淨。用這種太空洗發液洗過的頭發,完全不用發膠、摩絲和吹風機,既能顯示頭發的自然美又特別容易梳理。俄羅斯和美國專家曾經在為兩國宇航員準備最新洗漱用品時,在女宇航員的化妝品上產生了分歧。俄羅斯專家認為在太空完全沒有必要打扮,而美國專家卻認為香水、潤膚液、口紅等都是不可缺少的。
7.宇航員在太空中的心理是怎樣的
心理調節是宇航員在太空中排除孤獨最好的辦法,每個人在生活中難免要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和困擾,那麼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怎樣克服、消除精神緊張和孤獨呢?學會處世的道理。我們都是同樣的人,別人碰上的事情你有一天也可能會碰上。生活的道路總不會是太平坦的,與周圍的人建立友誼,可以增加來自外界的支持和幫助,從而減輕精神緊張。擴大自己的社會影響能在遇到緊急事情時找到更多的解決辦法。
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幫助人在事業上的成功,減少挫折,同時對於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十分重要。不需要那種隻會教訓人:“給我聽著,你該怎樣做”的朋友,人們生活中所需要的是鼓勵雙方進行創造性思維,以及能夠支持自己走向成功之路的朋友。主動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善於安排時間,是改進人際關係的重要方法之一。宣泄、抒發。如果人們的精神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久而久之就會影響身體健康。要善於訴說自己的感受,哪怕說出去也無法改變事實。向誰訴說,取決於想要說的內容,必須選擇合適的訴說對象。記住,絕對不要將不愉快的事情隱藏在自己的心裏。
以仁待人。當別人身處困境時應樂於助人。在這種時刻,他們最需要您去傾聽他們的訴說,需要您給予幫助。
靈活做事。要完成一項工作,會有很多方法和途徑,可能自己認為最好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合適的或是行不通的。如果您總認為事事都必須按您的想法去做,那麼當事物不按您的想法發展時,您就會煩惱生氣。其實人們的工作目標是按時把任務完成,至於方法和途徑,大可不必拘泥於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