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2 / 3)

“不管人們可能說些什麼,“阿菲利辛可說道,“空間最令人驚奇的還是失重。雖然在實驗室專門經過訓練和飛行,失重還是首先把你製服了。你會感到某種力量將你倒了過來,你被倒懸在空中,同時每一樣東西從你身邊飛過。“描述自己的感受時,弗庫巴索夫指出:“你經受的完全沒有身體的感覺,恰似在夢中,所有你必須做的事情是伸開你的雙臂去飛翔。但是你得當心,別撞著飛船的牆。如果你不小心擦著邊緣,產生痛覺,那時就使你記起物質的存在了。“回憶起自己的感受時,阿拉維金說:“回想起空間飛行,不得不指出最美麗和印象最深的一事,即太空行走,當陽光射進充滿空氣的太空航時,它湧向每一樣東西,我們的燈光似乎變暗。這是一個可愛的時刻。我們注視著美麗的地球,真無法想象在太空能感覺環繞地球自由飛行的可怕速度,它確實難以置信!“著陸地球同樣是無與倫比,激動人心的奇觀。初始,人們經受的東西連科學幻想作家都未想到過,神話故事裏也未聽到過。航天員坐在返回艙內以極高的速度衝入大氣層,衝向地球,劇烈的摩擦點燃了飛船的外殼保護層表麵,產生了幾千度高溫,構成一個燃燒著的等離子流星,他們就從這個火星內部向外觀察,就像坐在巨大的火球中心而安然無恙。尤裏加加林第一個透過飛船小孔觀察火焰流湧和聽到飛船保護層燃燒時的爆裂聲。他說,未保護的天線著火,就像一根火柴燃燒,當儀器艙從返回艙分離出來時,發生同樣景觀。葉克魯諾夫對飛船著陸是這樣描述的:“當著陸速度迅速增加時,我們的身體似乎被壓進了座位;燃燒的火焰狂怒著,包圍了整個著陸艙,並模糊了觀察孔的視線。當速度和高度減小時,返回艙顛簸得像馬車行駛在鵝卵石的道路上,這意味著速度已降到聲速了。在大約離地10公裏高度,我們感受到被強烈地用力一推,接著又是一次,力度較前次小些。這表示打開了第一個減速降落傘,然後是主降落傘打開。最後是一個衝撞使我們知道,我們已經回到了地球。“由於每個航天員的個人傾向和性格,各人的回憶因人而異。把他們的上述感覺和印象相對照,便會獲得一個太空飛行奇觀的印象。太空飛行是何等美妙,神奇而充滿神秘。在太空看地球景物從350公裏的高空用肉眼觀察地球,有時有可能區分出奇特的細節。

例如,可見到城市街道,甚至看得見自己熟悉的房子。航天員飛越非洲上空時清楚看到村中小房的屋頂。許多航天員說,他們看到從大洋下麵冒出來的山脈。從理論上說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太陽光滲透到水下深度不到一公裏。然而,奇怪的是水下山脈竟在航天員講的地方被發現了。古時候,人們認為隻有天上的神仙能眼見千裏,現在常人到了太空,他的眼睛竟也神奇起來!又如夜間晴空,觀察城市就更容易更清楚了。航天員在飛船經過莫斯科上空時,從天上往下俯視:它美極了,成片的住宅燈光放射出銀色光輝,在銀色的背景上串串路燈形成的黃色線條四通八達。可以分辨出列寧大街,花園環街……等街道。路燈組成的黃色線條還向外輻射,伸向遠方,這是通向其他大城市的公路。有一次航天員拉維金用望遠鏡對著夜間莫斯科搜索,找到了自己家所住的那棟大樓。外層空間肉眼觀察地球不僅顯著擴大了由普通攝影,電影和電視攝影機所采集的信息,而且在某些情況更有效。因此,目視觀察估計農作物狀況是很有用的,可以用小的誤差預測出作物產量。萬列勃得夫曾在空間飛行211天,其間他應科學家的要求,對農業區狀況進行估價;在春天和夏天對克拉斯諾達爾地區的土壤腐蝕區定位;和其他航天員一道鑒定了通過彩色標度確定穀類作物生長階段的可能性,並使用同樣的技術診斷穀物的病蟲害。根據統計學,火災使2%的森林受損,因此森林科學家對從空間觀察森林火災的報告特別感興趣。來自航天站的報告能使他們確定火災麵積,火災蔓延的方向和災害程度,滅火的最好形式。科學家從大量的事實中確認,空間確實改善了人的感覺和視覺,但是還不能解釋其中道理。有人提出了一個假設,原始人能區分的顏色範圍是很小的。例如,他們不能區分天空藍和海洋藍以及綠色,隻是通過不斷的實踐和比較,人們才學會區分這些顏色。或許,人從外空間對地球的觀察是人進一步區別顏色和對自然界具有更細微感覺的另一個台階。這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科學家還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釋,為什麼人的眼睛和視線在太空變得那麼敏銳。但是,從航天站目視觀察獲得的結果,已經把這個問題放到科學家麵前並引起他們嚴肅的思考。人類飛向太空的危險在太空,用“我的家是一個城堡“這樣一句話來表達可能再確切不過了。航天站被隔熱層包住。專門的係統使其內部維持一個舒適的溫度和正常成份的空氣。航天站還有抗輻射的保護能力,當太陽活動令人討厭地增加時,航天員可使用一種能幫助人體增加抵抗宇宙輻射效應的藥物。當然隻有當其他保護辦法用盡時才采取這種措施。但是據說,載人航天以來還未出現過這種需要,因為平均輻射實際上未接近過最大允許值。航天飛行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要避免受流星之害。如果尺寸為火柴盒大小的一個流星以每秒70公裏的速度撞擊航天站,將會招致不可避免的災難,然而,這種碰撞概率是很小的,可以忽略;大約在50年到100年的時間之內可能出現一次這種情況。不過經常會有不服從這種規律的意外。例如,前蘇聯向火星發射的火星1號探測器,在它離地球2000萬裏以外的空間飛行時進入了隕石流;而美國水手4號探測器更不走運了,它遇到兩次隕石流。第一次衝擊是在1967年9月,在7分鍾之內受到17次撞擊;三個月後它遇到嚴峻的考驗。

當時它遇到一個大的隕石流並在其中飛行了若幹天。由於隕石撞擊,最後水手4號爆炸成數百塊碎片散布在空間。水手4號的高度控製係統被破壞,和地麵的通訊也隨之中斷。為了防止流星的侵害,保護航天員和航天站的安全,在設計航天站時采用多層屏蔽防護。如果有流星撞擊它的最外層時,流星會立即獲得極大的熱量並瓦解為較小的碎片。第二層則保護航天站在較小質量的速度粒子撞擊時免受損害。載人航天發射是最緊張的時刻,確保航天員的安全是麵臨的又一重要課題。通常的解決辦法:如果發射失敗,馬上有精確的營救過程跟上。那時載人飛船會立即分離,飛到安全距離後跳傘著陸。飛船返回地麵著陸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果自動著陸係統失效,怎麼辦不過也不用慌。航天員可以用手控定向係統並啟動回複火箭發動機。降落傘係統和著陸發動機能使航天員再入大氣層的艙進行軟著陸。即使這些發動機也失效,降落速度在最不利的降落氣流條件下不會超過每秒6米。當然,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返回艙撞地是強烈的;但是可以放心,不會有危險,因為航天員坐在吸收衝擊力的緊湊支座上。返回艙設計適用著落和濺落兩種情況,濺落是指落入海洋。盡管設計師們采取了種種周到措施,航天飛船和其他設備一樣仍有可能出故障,造成不安全。由於係統變得越來越複雜,這是必然結果,不能完全排除不安全的可能性,這是現代經驗所證明了的。例如,在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災難性事故後,又有大力神,德爾泰火箭爆炸,1986年5月歐空局阿利亞娜火箭失敗,同年8月美國阿利士火箭發射時流產,1987年4月前蘇聯的量子號天體物理實驗室接近和平號航天站時對接不上等等。但是,從失敗中可以吸取教訓。現代航天飛行器的設計師們,總是不遺餘力地堅持以簡單可能的解決辦法,去保證各階段航天飛行的安全為最大設計準則。宇宙空間的汙染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1987年的年鑒說,在宇宙空間的人造碎片總數不斷增加,意味著空間碰撞危險的可能性也相應增長,呼籲認真考慮防止太空進一步汙染。的確,在地球的近地軌道上,人造物體的數目每年在增加著。它們之中有脫落的運載火箭級和拋棄的燃料箱,轉移艙,艙蓋以及其他飛船零件。在再進入稠密大氣層並燒毀之前,它們在軌道上會持續很長時間。據估計,每天有5至20個人造物體脫軌。這種空間廢棄物也不是完全無害的。1983年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帶著龜裂接受艙返回地球時,查明這裂紋是它和人造碎片碰撞的結果。1991年9月15日發射的發現號美國航天飛機,在太空飛行中又險遭不測,差一點與前蘇聯在相近軌道運行的火箭碎塊相撞。當時雙方相距約2。74公裏。

空間安全規定,禁止宇宙飛船同其他軌道上任何碎片的距離小於5至8公裏。這些火箭碎塊是前蘇聯1977年9月發射的宇宙955號飛船所用火箭的上端部分,有微型汽車那麼大,在空間以每小時約25125公裏的速度運行。當時發現號航天飛機位於約566公裏的高空,速度為28163公裏。一旦相撞,其損失不小於1986年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的爆炸,為了防止悲劇的發生,發現號不得不把高度降低16公裏。這一事故得以避免應歸功於美國的北美防空體係,它在發射當天提前5小時向發現號航天飛機發出警報,發射推遲幾分種。如果沒有預警,很可能發生機毀人亡的慘禍。網球大小或更大的物體是特別有害的,專家們估計,目前大約有40000個左右這種物體在近地軌道上。部分廢棄物是空間飛船破裂的產物或是它們受外力損壞的結果。1961年美國空軍導彈爆炸後,仍然大約有200個碎片在近地軌道空間。反導導彈和其他武器試驗可能將數百個,或許數千個碎片送入近地軌道。高軌道空間也是100多枚使用過的火箭的寄身之處。有的火箭也許還有殘餘燃料,這些燃料會蒸發和爆炸。而任何爆炸和碰撞將造成更多的碎片。甚至小小的塗料粒,其速度比子彈快許多。如果它撞上高軌道通信衛星,完全可以使衛星穿孔而受到損害。假如說,飛船和隕石相撞的概率比較低,可以忽略:那麼對比之下,飛船和人造碎片相撞的概率要高2至5倍。日前近地軌道的人造碎片還沒有構成對載人航天的嚴重威脅;可航天站與人造碎片的碰撞概率是存在的,對載人航天的危險也是存在的。高軌道碎片對通信衛星的碰撞機會,相對地說少一些,因為那裏的人造碎片較少。隨著航天科技的快速發展,人類外空活動急劇增加。在不遠的未來,在空間將會出現各類生產空間特殊產品的工廠,天文台,太陽能電站和太空居民站。

伴隨而來的是在宇宙空間必然會有更多的廢棄物出現。而人造碎片無節製的增長,碰撞空間人造結構物的概率也會增加,對人類空間的活動遲早會構成不能忽視的威脅。為了人類在外空活動中的安全,空間人造碎片的增長已經引起科學家們的關注和憂慮。歐洲航天飛行中心的空間廢棄物專家沃爾特弗盧裏說,他相信,若幹年內將達成一項國際協議,把所有過期失效的衛星都轉移到被稱之為“墳場“的軌道上。當前,這項轉移工作已由空間國家和國際通信衛星組織自願進行。例如,300千克重的氣象衛星2號,已在它10歲高齡時退役,由更現代化的氣象衛星接替它在軌道上的工作。1991年12月,歐洲航天飛行中心的操作人員通過遙控發出指令點燃了衛星上的小火箭,把它轉移到了“墳場“軌道上。過期失效衛星一旦轉移到“墳場“軌道後,就不存在撞擊電視和通信衛星而中斷電視節目的危險了。人類飛向太空的挫折遺憾得很,人類航天雖然是無限美好的,但也伴隨著風險。在短短30年載人航天活動過程中,曾出現過不少次危機,也發生過悲劇和災難。對未來的探索總是伴隨著危險的。甚至可以說,這種危險是不可避免的。對航天事業來說尤其是如此:現代載人航天飛船和航天站是高技術係統,極其複雜,由成百個單元和裝置構成,功能上要一個問題不出是不可能的。例如,1970年4月11日,美國航天員洛弗爾等三人乘阿波羅13號飛船升空,開始了人類第三次登月考察的旅程。經過兩天行程將抵達月球軌道時,突然間,服務艙的液氧氣箱爆炸,飛船失去了穩定。登月途中遇險,情況萬分危急!幸運的是航天員訓練有素,臨危不懼,不慌不亂,沉著冷靜,在地麵測控中心的幫助和指揮下靠著他們的知識,經驗和勇敢,在狹小的登月艙使用有限的動力,水和氧氣,操縱著登月艙繞過月球,中斷登月飛行並安全返回了地球。又如1979年前蘇聯航天員尼古來羅卡維什尼科夫和保加利亞航天員喬拉維諾夫發現他們處於極端危險之中。當聯盟33號飛船接近航天站時,其主發動機發生故障。如果備用發動機也失效,那麼他們可能成為宇宙的俘虜了。

因為不能機動,他們的飛船靠自然減速要經100天後才能返回地球,而聯盟33號的飛船隻有5天或6天的食物以及3到4天的氧氣供應。幸運的是備用發動機工作正常,他們才得以及時返回地球。再如,有一次前蘇聯航天員弗拉基米爾鐵托夫和拉弟斯塔卡羅夫也麵臨一次極端危險局麵。他們的航天飛船定在晚上發射,每一件事似乎都按計劃進行。突然之間,宇宙飛船及其運載火箭被包圍在火焰之中,眼看頃刻之間粉身碎骨的可怕悲劇就會發生。幸好在可能的悲劇發生之前,一個專門的固體燃料發動機——緊急營救係統——點火,將返回艙從發射火箭中分離出來並把它噴射到約500米到700米的高度,然後通過降落傘著陸在離發射陣地一些距離的安全地方。無論是在美國,或是在前蘇聯,在30年的載人航天活動中都發生過很多次危險。其中有不少情況是幸運的,如上述例子轉危為安,擺脫了險境;但也有些情況不那麼走運,變成航天發展史上的悲劇。人類飛向太空不能不付出沉重的代價。

1967年1月27日,美國肯尼迪空間飛行中的一艘阿波羅飛向正在進行載人航天飛行的地麵試驗,充滿純氧的飛船座艙裏突然起火,阿波羅登月探險計劃未出師先失利,第一批三名航天員被火活活燒死。1967年4月23日,前蘇聯航天員科馬羅夫乘聯盟1號飛船在軌道上飛行26小時後返回地球途中,由於降落傘故障飛船墜毀,科馬羅夫遇難並成為航天飛行中首先死亡者。1971年6月30日,聯盟11號飛船和禮1號航天站對接成功,飛行24天後在歸途中由於座艙空氣泄漏,帕查耶夫等3名航天員窒息死亡。1986年1月28日,在美國佛羅裏達州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39B發射台上,挑戰者號航天飛機載著7名航天員升空,進行它的第11次航天飛行任務。飛行60秒,高度10公裏,為突破音障航天飛機加速到全速。這時固體助推器突然冒出火焰,飛行第73秒時外掛燃料箱爆炸。碧空傳來一聲巨響,航天飛機與地麵的無線電聯係驟然中斷,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數秒鍾內化成一團火球。從火球和濃煙中散射出的無數碎片像流星雨一樣散落在大西洋的洋麵上。發射場上數千名觀眾和地麵操作人員以及在熒光屏前觀看發射實況轉播的觀眾,都被這一突發事件驚呆了。沒有一個人願意相信眼前發生的這一可怕情況是真的;在人類飛向太空的征途中,發生了最大的一次航天悲劇。開拓太空天空實驗室將神話變成現實,是人類的執著追求,飛行理想的實現,是人類通過千百萬年的不斷探索和實踐獲得的。征服宇宙空間的火,應該說是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點燃的。“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能永遠地呆在搖藍裏。“

這是前蘇聯星際航行理論的偉大奠基人——齊奧爾科夫斯基具有遠見卓識的著名預言。人類是萬物之靈,經過了千百萬年的鍛煉,已經在搖籃裏成熟,今天是走出搖籃的時候了。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首次發射了東方1號載人飛船,飛船進入宇宙空間,在遠離地球上空200~300千米的地球軌道上,繞地球飛行了近2小時。駕駛飛船的加加林航天員,成為征服宇宙空間的開創者。此後於1960年7月,美國人阿姆斯特朗及其同伴,駕駛著阿波羅號飛船成功地向月球飛去,並將登月艙降落在月球上,人類第一次踏上了月球。這樣,人類的活動領域就由陸地,海洋擴大到宇宙空間。迄今,人類已有200多人進入太空中工作和生活過,今後人數必將愈來愈多。人類在宇宙空間生活和工作的時間,也由最初的幾個小時到長達一年(365天)之久。人在宇宙空間的生活是十分有趣的,而人在太空的工作成果——工業產品的開發製造,科學實驗等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美國和前蘇聯的空間站人類並不滿足在天空作匆匆的遊客,他們需要在太空中開辟更大的生活和工作的場所。傳統的載人飛船空間狹窄,隻能擠進3個人,沒有多大活動餘地,而且生活物資無法帶多,不能滿足長期生活的需要。於是人們設想建造一種更大的宇宙飛船,裝上更多的生活用品和工作設備,在軌道上長期運行,人們可以在裏麵進行科學實驗,進行養殖種植,進行工業生產,於是一種大型空間站應運而生。“禮炮“號空間站是前蘇聯的第一個載人空間站係列。前蘇聯從1971年4月19日至1983年底,共發射了7個“禮炮“號空間站。

它由對接艙,軌道艙和服務艙三個部分組成,總長約14米,約18噸重。對接艙有一個供“聯盟“號飛船對接的艙口,宇航員由此艙口進入空間站。軌道艙由直徑各為3米和4米的兩個圓筒組成,它是宇航員工作,吃飯,休息和睡覺的地方,艙內氣候保持與地麵相同。服務艙內裝機動變軌發動機和推進劑。“禮炮“號空間站一般在離地麵200~250公裏高的軌道上運行。前蘇聯宇航員在“禮炮“號空間站中生活時間最長的,達到236天22小時50分鍾,約等於237天。“禮炮“號空間站的主要任務,是完成天體物理學,航天醫學,生物學等方麵的研究項目,考察地球自然資源和進行長期失重條件下的技術試驗。“禮炮“1號空間站1971年4月19日發射升空。入軌後,相繼的“聯盟“10號和11號兩艘飛船上天與它對接飛行,每艘飛船各載3名宇航員,共在站上停留26天,開展了科學考察活動。“禮炮“1號僅在太空中運行了6個月,10月11日在太平洋上空墜落。“禮炮“2號空間站1973年4月3日發射,由於入軌後發生故障,4月28日在太空解體。“禮炮“3號空間站1974年6月25日上天,先後接待了“聯盟“14,15號兩艘飛船。“聯盟“14號飛船上的兩名宇航員進站內工作16天,可是“聯盟“15號卻與空間站對接失敗。空間站到1975年1月24日停止了工作。“禮炮“4號空間站1974年12月26日入軌,接待了兩批宇航員,其中乘“聯盟“18號飛船去的兩名宇航員在站上停留363天。“禮炮“5號空間站1976年6月22日升空,先後有3艘飛船同它對接,6名宇航員進站進行了冶金材料,晶體生產和生物醫學等實驗,其中有2人工作了109天。這前5座空間站都隻有一個對接口,隻能與一艘飛船對接,壽命也不長。經過改進,二代空間站“禮炮“6號和7號誕生。它可以同時與兩艘飛船對接,既可接人,又可接貨。1977年9月29日發射的“禮炮“6號空間站,在天上工作了5年,共接待18艘“聯盟“號和“聯盟“T型飛船,有33名宇航員進站工作,他們完成了120多項科學實驗,拍攝了1萬多張照片,宇航員波波夫和柳明在站裏工作了185天。1982年4月19日,“禮炮“7號空間站又進入太空,接待了11批28名宇航員。宇航員基齊姆,索洛維約夫和阿季科夫創造了在太空停留237天的紀錄,“禮炮“7號載人飛行的累計時間為800多天,直到1986年8月才停止使用。

美國的空間站名叫“天空實驗室“,它在載人登月高潮後用剩餘的“土星“5號運載火箭改裝而成,1973年5月14日升空,在距地麵435公裏高的軌道上運行。它的外形有點像一架直升飛機,頂部有4塊如同螺旋槳狀的太陽能電池帆板。空間站長36米,最大直徑6。7米,重82噸,能提供360立方米的工作生活空間,由軌道艙,氣閘艙,多用途對接艙和太陽望遠鏡等四大部分組成。軌道艙為上下兩層,上層是工作區,下層是生活區,生活區又用隔板分成臥室,餐室,觀測室和洗漱室。軌道艙外部兩側各有一個太陽電池翼,可產生3。7千瓦的電能。過渡艙裝有供電控製,測試檢查,數據處理,生命保障和通信設備,還是通向空間的通道。多用途對接艙可以同時停靠兩艘飛船,還可以當物品儲藏室。太陽望遠境專門用來觀測太陽活動和拍攝太陽照片。“天空實驗室“一上天就遇到了麻煩,先是防護鋁屏被損壞,實驗室內溫度不斷升高,後來太陽能電池板因一塊鋁條纏繞沒有打開,無法供電。1973年5月25日,三名宇航員乘“阿波羅“號飛船進入實驗室。他們帶了一把特殊的遮陽傘,這把橙色的遮陽傘由工人細心地折疊起來塞在一個135厘米長的筒子裏。下午,宇航員康拉德把遮陽傘塞進一個小密封過渡艙裏,然後慚慚地將它推出艙外,彈簧機構“啪“的一聲將整個傘彈出。7米長,6米寬的矩形遮陽傘篷張開了,它形成的巨大陰影正好把工作起居室外的陽光擋住,一會兒,“天空實驗室“內的溫度開始下降,這橙色的遮陽傘挽救了價值2億美元的天空實驗室。接著,宇航員康拉德和克爾文穿上宇宙服,拿著長長的杆子,將切割器綁在上麵,伸到纏繞電池板的鋁條上。克爾文的大半個身子都露在空間,他聽到像暴風雪一樣的聲音呼嘯而過,突然,腳一下沒有蹬住,整個身子都掉到外麵去了。兩腿在空中晃蕩起來,把維持生命的水,氧氣管栓了幾個結。這一下可嚇壞他了,如果一漏氣那就完了。康拉德急忙小心地替他解開了這些結。克爾文在空中作了幾次努力後,終於在飛越南美上空時用切割器將鋁條割開。電池板慢慢地伸開了,受傷的“巨鳥“展長了美麗的翅膀,3小時多的艙外活動使“天空實驗室“恢複了正常。由於他們成功地挽救了“天空實驗室“,美國總統尼克鬆親自發來了賀電:“我代表美國人民對你們成功地整修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空間站表示祝賀和讚賞……

人類在空間能像地麵那樣工作,使我們有了新的勇氣……“康拉德和夥伴們在天空飛行了28天,共觀測美國31個州和其他幾個國家的182個目標,拍攝了10000多張照片,30000多張天文照片,完成了90%的醫學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天空實險室“共接待了三批9名宇航員,他們分別在“室“內駐留了28天,59天和84天,他們利用“天空實驗室“裏的58種儀器進行了天文,地理和醫學等270項科學研究,用太陽望遠鏡觀測太陽,拍攝了18萬張太陽活動的照片,還拍了4萬多張地球表麵照片,並研究了人在長期飛行中的適應能力。1974年2月8日,第三批宇航員撤離後,它沒有再被使用。5年後的1979年7月11日,由於軌道上空氣阻力的影響,它墜入澳大利亞南麵的印度上空燒毀。它在太空運行了2249天,航程達14億多公裏。太空實驗室的對接“禮炮“號空間站和“天空實驗室“的發展成功,堅定了人們對建立永久性空間站的信心,於是,前蘇聯很快就推出了第三代空間站——“和平“號空間站,它是世界上第一個長期性,可變換功能和擴大功能的載人空間站。“和平“號空間站在距地麵350~380公裏高的軌道上運行,它長13。13米,最大直徑4。2米,重21噸,由工作艙,過渡艙和服務艙組成,它的大小與“禮炮“號差不多,隻相當於美國“天空實驗室“的1/4。“和平“號空間站雖然不大,但它是一個基礎艙,它有6個對接口,可以對接載人,載貨飛船,也可以連接各種專業組合艙,這些組合艙都各有動力裝置和生命保障係統,可以獨立地完成不同的任務。從1986年2月20日“和平“號空間站入軌以來,站裏的人員一般保持在3人左右,幾乎沒有中斷過,他們在進行各種內容的科學實驗。“和平“號除已對接過“聯盟“TM載人飛船和“進步“M號貨運飛船外,還對接過用於天體觀測的“量子“1號艙,用於服務的“量子“2號艙和用於材料加工的“晶體“號工藝艙,用於生物醫學,大氣研究的光譜艙。它們組成了軌道聯合體,供宇航員進行天體物理,生物醫學,材料加工和地球資源勘探等科學考察活動。這個聯合體總長達35米,質量達120噸左右,能接納5~6名宇航員長期生活和工作。前蘇聯宇航員羅曼年科從1987年2月6日到12月29日在“和平“號空間站生活工作了326天;宇航員季托夫和馬納羅夫從1987年12月21日至1988年12月21日在“和平“號上生活了整整一年;而醫生宇航員波亞科夫則從1994年1月8日至1995年3月22日在“和平“號上度過了438個晝夜,創造了人在宇宙中停留時間最長的紀錄。波利亞科夫是一名醫生,曾多次負責“聯盟“號飛船與“禮炮“號空間站上載人飛行的醫療保障工作,1972年被選入宇航員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