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體驗神奇的太空生活(1 / 3)

1.探索太空的曆史

遙望太空

盡管攜帶空氣對現代人來說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是宇宙旅行不同於登山或潛水這樣短期的行為,他們的旅程可能長達幾個月或更久。當進行這種長途旅行時,他們不是製造新鮮的氧氣,而是要反複利用自己攜帶的氧氣。還有太空中所有的東西都會失重,人無法站立,必須把自己牢牢地固定住,連吃飯也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飄浮在船艙中的物品,有可能把一台儀器毀壞掉,那是相當危險的。更何況太空中的環境與地球上完全不同,黑漆漆的宇宙茫茫無際,像個無底的深淵,寶石似的星星鑲嵌在黑色的天幕上,四周是死一般的沉寂,毫無聲息。

人類真的不能到太空去嗎不!第一個用親身實踐回答這一問題的人就是尤裏加加林。加加林於1934年3月9日出生於前蘇聯莫斯科附近的一個村莊裏。他的父親是個木匠,母親是一位善良的村婦。加加林小的時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曾一度占領了他的家鄉。村子裏稍大一點的孩子都被德軍抓往德國做苦活去了,由於加加林太小,才幸免於難。在戰爭期間,他經常挨餓。有時餓得睡不著覺,母親就向他講述一些美麗的故事哄他入睡,而講得最多的就是關於天上仙境的傳說。加加林常常望著布滿星星的夜空發呆,“那上麵到底有些什麼我長大了一定要到星星上去看看。“前蘇聯打敗德國法西斯後,加加林有條件上學了。他聰明好學,刻苦鑽研,成績優秀,很快被送到一所專門學校學習。在那所學校裏,他將被培養成一個科技工作者。但是,年輕的加加林卻希望自己將來成為一個飛行員。於是,他報名參加了薩拉托夫航空俱樂部,經過文化知識和體能測試,他被錄取了。加加林確實具備飛行員所需要的性格,他冷靜,沉著,敏捷,果斷,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表現非常出色。1959年,前蘇聯根據科羅廖夫的建議,決定在空軍飛行員中征召第一批宇航員。這個消息使加加林激動不已,小時候的願望又浮現在腦際,他從心底裏發出一個聲音:“我一定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宇航員。“加加林立即向空軍指揮部遞交了申請報告,並接受了嚴格的選擇。在一連幾天的檢查中,他每天都必須回答科學家,醫生和軍官們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隻有最優秀的年輕人才有可能被選上,而考官們對加加林感到十分滿意。他終於成為第一批6名宇航員中的一個。

成為一個宇航員是榮幸的,但更是艱苦和危險的。這個職業具有最大的冒險性和挑戰性。宇航員既是優秀的飛行員,又是出色的科學家。他們必須具有頑強的意誌,健壯的體魄,豐富的知識和優秀的品德。就連飛行前的訓練都異常艱苦,令常人所不能忍受。加加林經常被帶到一個絕音室裏。這是一間具有良好隔音係統的小房子,一點聲音都別想從室外鑽進來。絕音室裏隻有一張辦公桌,桌子上放著一個儀表盤,旁邊放著一張沙發床,一個裝食品的冰箱,簾布後麵是廁所。在這個小小的天地裏,加加林要獨自生活一段時間。乍看起來,這種考驗並不太難。但是,加加林所要承受的不是幾小時或一兩天的寂寞,而是10天,或更長的時間。加加林一次又一次經受著孤獨的考驗,從來沒有煩躁過。為了克服宇航員進入太空時對失重和高溫的不適應,加加林還被帶入滾筒內和“蒸箱“中進行訓練。滾筒內有一張固定的坐椅,宇航員就坐在上麵。訓練的時候,滾筒根據教官命令迅速地旋轉起來,滾筒旋轉得越快,加加林就越感到自己在飛速旋轉,開始的一段時間,他感到頭暈目眩,五髒六腑如同翻江倒海般地折騰,全身肌肉緊縮。每次從滾筒裏出來,他都大汗淋漓,臉色蒼白。後來,經過反複艱苦的訓練,他終於可以輕鬆自如地在滾筒中保持平衡了。如果說坐滾筒的滋味不好受,那麼宇航員進入被稱之為“蒸箱“的人工控溫室裏訓練則更加難熬了。一天,加加林來到“蒸箱“進行測試。起初,那“蒸箱“裏像春天般的溫暖,加加林還沒來得及高興,溫度就開始急劇上升。40℃,50℃……,他劇烈地喘息著,胸口仿佛壓了塊巨大的石頭,汗水大滴大滴地從頭發上,眼皮上滾落下來,全身的衣服都濕透了。70℃,80℃……,加加林的雙眼被汗水模糊了,耳朵被炙得疼痛難忍,鼻腔和口腔裏的粘液都已全部蒸發了,但他一分鍾一分鍾地挺著,絕不發出要求停止測試的信號。最後,他總算打破了在高溫下忍耐100多分鍾的紀錄,才艱難而驕傲地走出了人工控溫室。加加林在訓練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堅韌不拔的意誌,對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一絲不苟的精神,深受人們的敬佩。同時,他的反應機敏,記憶力和鑒別力都非常出色。幾經篩選,他終於從第一批宇航員中脫穎而出,擔當起世界上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東方1號“的宇航員的重任。在發射的前一天,科羅廖夫在發射場和加加林會麵。他說:“也許,從太空往下看,我們的地球是很美的。……您真是個幸運兒,將從那麼高的地方觀察地球。但是,發射和飛行不會很輕鬆,既要經受超重,又要經受失重的考驗,還可能遇到我們未能預料的東西……在明天的飛行中有冒險的成份。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不過,你要記住:無論發生什麼事,我們將竭盡智慧,全力援助你。““謝謝!謝謝!“加加林緊緊握住科羅廖夫的手,眼睛濕潤了。1961年4月12日清晨,汽車載著加加林沿著“英雄大道“直奔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位於今天的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境內)。此時此刻,加加林的體溫不能升高半度,脈搏不能多跳5次,否則就要由另一位同樣受過充分訓練的人代替他,加加林真不愧是一位冷靜沉著,堅毅勇敢的宇航員。兩小時之後,加加林被固定在“東方1號“宇宙飛船的座艙裏。這是一個直徑2米多的球形座艙,座艙隻能乘坐一名宇航員,它有3個觀測窗口,配有各種儀器儀表和一台電視攝像機。宇航員的座椅是彈射式的,可以在發生意外險情時彈射脫險,也可以在降落時彈射出飛船。

莫斯科時間9時7分,總功率為2000萬馬力的6台發動機發出轟鳴,“東方1號“離開發射台徐徐升起,宇宙航行開始了。加加林在飛船中,起初感覺巨大的飛船很慢很慢地離開了發射裝置,但很快就覺得超重在增強。他感到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沉重地壓迫著整個身體,就連手腳稍微動彈一下都十分困難。9分鍾以後,飛船順利地進入繞地球軌道,加加林頓時產生了一種不可思議的奇妙感覺,他知道這時已經進入失重狀態。這對於地球上的人們來說是從未有過的體驗。他是第一個品嚐失重之“蟹“的人。忽然間,一切都變輕了。雙手雙腳,以至整個軀體,所有沒有固定的物體都飄起來了。從水管子裏流出的水滴,變成了小圓珠。它們自由地在空中移動著。碰到艙壁時,就粘附在上麵了,像是花瓣上的露珠一樣。加加林小心翼翼地解開安全帶,輕而易舉地離開座椅,開始向舷窗飄浮。當他從窗口看到展現在下麵的整個地球時,情不自禁地叫了起來:“真是太美了!“是的,地球看起來像個大圓球,色調濃豔,五彩繽紛,一個蔚藍色的光環套著地球。這條環帶一點點加深,逐漸變成海藍色,深藍色,紫色,最後轉變成濃墨般的黑色,非常悅目賞心。正當加加林陶醉在欣賞地球美妙的景色之中時,突然,一下子全黑了下來,飛船進入了地球的陰影帶。從舷窗向外看去是黑暗的深淵,滿天的星鬥。宇宙中的星辰亮極了,它們不閃動,發出平穩的冷光。

太空美景

10時15分,“東方1號“宇宙飛船環繞地球一周飛近非洲大陸上空。10時25分,飛船開始減速進入稠密的大氣層。加加林透過舷窗,看見了包圍著飛船的熊熊大火和驚心動魄的紫紅色反光。但是,盡管他置身在一個迅速下降的大火球裏,座艙內的溫度卻仍然隻有20攝氏度。在大約7公裏高空,加加林從座艙裏彈射出來,用降落傘降落在前蘇聯的一個村莊附近,很快被接回莫斯科去了。人類曆史上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就這樣順利結束了。7年後,這位代表全人類第一個跨進太空的勇士,在一次飛行訓練中不幸遇難。為了紀念這位宇航時代的開拓者,月球北麵有一座環形山就是用他的名字來命名的。月球人在茫茫宇宙中,月亮這顆美麗的星球,作為我們地球唯一的伴侶,幾十億年來,形影不離地伴著我們地球在轉動。它那明媚皎潔的光輝,為人類驅除了長夜幽暗,給人們帶來了無窮的遐思。月亮離地球38萬多公裏。千百年來,它始終是人們神往的一個“極樂世界“。飛到月亮上去,這不僅是嫦娥追求的歸宿,更是人們美好的企求。月亮是美麗的,卻又是人們猜不透的一個誘人的謎。直到人類迎來了星際航行的時代,人類才逐漸揭開了月亮“女神“迷人的麵紗。1959年10月7日,前蘇聯第三個宇宙火箭裝載的自動行星際站從月球背麵拍攝了大量的照片,月球背麵的奧秘初步揭開了。1969年7月16日,美國成功地發射了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代表全人類,第一次登上了月球。隨後三年中,人們又先後5次登上月球,並在月亮表麵設置了一係列科學考察的儀器,月亮表麵情況也已一目了然。月亮上沒有大氣,也沒有水,那裏是千古不毛之地,死氣沉沉的表麵沒有任何生命,這早已成了人們的常識。

但是,關於月亮的奧秘,它永遠不會像一杯開水那麼清澄見底,一覽無餘。就說神秘的“月球人“吧,他還不時地在人們的腦海裏興起微波細瀾……人們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阿波羅11號“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登上月球時,見到的情景是驚人的。他當時在給休斯敦地麵指揮中心的報告中說:“這些東西大得驚人。天哪,簡直難以置信!我要告訴你們,那裏有其他宇宙飛船,它們排列在火山口的另一側,它們在月球上,它們在注視著我們……“顯然,阿姆斯特朗是不會向地麵指揮中心謊報軍情的。那麼,他所見到的“難以置信“又大得驚人的宇宙飛船,從何而來呢是外星人早就搶在地球人前麵,捷足先登,率先登上了月球的嗎前蘇聯有一位天文學家就曾經在《共青團真理報》上發表文章,認為“月亮可能是外星人的產物,15億年來,它一直是他們的宇航站。月亮是空心的,在它荒漠的表麵下存在著一個極為先進的文明。“如果說,前蘇聯這位天文學家的見解能夠確認的話,“外星人“是從什麼遙遠的星球上飛到月球上來的呢他們飛到月球這個“宇航站“以後,又飛到哪裏去了呢是到月球表層下麵去了呢,還是在月球上中轉了一下,又飛到別的什麼星球上了呢又假如,阿姆斯特朗見到這些宇宙飛船不是外星人的產物,那就隻能是“月球人“的飛行器了。那麼擁有這些大得驚人的宇宙飛船的月球人,又生活在何處難道在月球表層的下麵真的如前蘇聯那位大文學家所說,有一個極為先進的月球人的文明世界嗎根據科學家測算,81個月亮加起來,才有地球那麼重。這樣,可推算出月球的密度隻是水的3。34倍,隻有地球密度的十分之六。可見月球內部未必誠如前蘇聯那位天文學家所說,是“空心“,但也確實表明月球內部不像地球內部有一個很緊密的地核。如此說來,月球層下麵真的有可能“居住“著月球人嗎月球人乘著他們那“排列在火山口“的“宇宙飛船“,又飛到哪些星體上去了呢。

就在阿姆斯特朗的驚人發現還是一個不解之謎之際,1976年,美國烏姆蘭德兄弟出版了一本關於瑪雅文化的書。這本書,我們中國已翻譯成《古昔追蹤》,由江蘇科技出版社出版。在這本書中,作者們專門談到了瑪雅人與月球的關係。書中根據飛碟“權威人士“特倫奇的資料,煞有介事地說:“大約在40年前,天文學家們發現,在月球表麵上有一些無法解釋的'圓頂物'。““到1960年時,已經記錄下來的就有200多個。更奇怪的是,人們發現它們還在移動,從月球的一個部位移動向另一個部位。“假如說,特倫奇的這些資料來源可信的話,這些無法解釋的“圓頂物“就又是一個令人費解的謎:現在,人們都一致承認,月麵上經常會出現一些人們暫時還解釋不了的現象,這些現象就叫作“月麵暫現現象“。那麼,這些“圓頂物“是不是月麵暫現現象呢這些暫現現象是自然現象呢還是人為現象呢如果是自然現象,它們為什麼又會移動位置呢如果是人為現象,這個“人“到底是“外星人“呢,還是月球人,或者就是烏姆蘭德兄弟所說的“瑪雅人“與這“圓頂物“異曲同工的是,據說在月麵上,還在大範圍內存在著一些令人驚訝的“尖頂物“。這些“尖頂物“直徑約為15米左右,高從13米到23米不等,這儼然已是像幾層樓房那麼高大的建築物了。這些高大的“尖頂物“也不是烏姆蘭德胡編亂造的東西,據他們說,這是前蘇聯“月球9號“和美國“宇航2號“兩個衛星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拍攝到的月球表麵照片上反映出來的。於是,飛碟“權威“特倫奇又推測它們“像是智慧生命放置在那裏的“。這個“智慧生命“又是誰呢是“外星人“呢,還是月球人照烏姆蘭特兄弟看來,這個智慧生命有可能就是瑪雅人,他們就居住在月球表麵的下麵。我們知道,月球上沒有空氣和水,這就使得它的溫差變化極大,白天陽光照射,表麵溫度比沸水還要燙人,高達攝氏127度,夜間照不到陽光,氣溫驟然降到了攝氏零下183度。晝夜反差高達310度,這是任何人都難以承受的。在月球表麵的下麵,就又是另一番“世界“了。在那裏,不必擔心溫差的巨大變化,也不必擔心多如牛毛的小隕星魯莽的撞擊,甚至還有可能尋找到生命賴以生存的氧氣和水蒸汽。烏姆蘭德兄弟認為,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中,瑪雅人憑籍他們高度發達的智慧,建立自己高度文明的社會,也不是不可能的。

瑪雅人,早在13世紀以前曾經一度在地球上的南美地區建立了自己高度發達的瑪雅文化,創建了一個擁有600萬人口的十分顯赫的印加帝國。後來,他們竟然又莫名其妙地突然從地球上消失。這在人類學上至今還是一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謎團。聯係到人們曾一度流傳的一種“發現“,瑪雅人在他們建立的一座廟宇的圓形拱門上,勾畫了一幅月球背麵圖。由此看來,人們又不能不產生某種聯想:難道地球上的瑪雅人,同烏姆蘭德兄弟所說的月球上的瑪雅人,有什麼剪不斷,理還亂的淵源和血緣關係“月球人“的謎團還遠不止這些。同“圓頂物“和“尖頂物“可以媲美的還有“方尖石“。烏姆蘭德兄弟說,美國“月球軌道2號“探測器曾經在月球靜海的49公裏的上空,拍攝到了這些“方尖石“的“尊容“。有個叫阿勃拉莫夫的博士對這些“方尖石“的角度及分布狀況作了精心測算,認為它們簡直可以說好像是位於埃及首都開羅附近的吉澤金字塔的翻版。至於這些“方尖石“上還有許多極其規則的正方形圖案,又是自然“侵蝕“所難以圓滿解釋的現象。再浮想聯翩,上天入地——上天:追溯到5000多萬公裏以處遙遠的火星上,人們已發現有“金字塔“的蛛絲馬跡,美國“海盜一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北半球拍攝到了“金字塔城“,它們的構圖造形與埃及開羅附近大金字塔,巴西原始森林中高達250米的金字塔極其相似。入地:人們在地球上的魔鬼三角區——百慕大驚濤翻滾的大洋底下,也發現了金字塔,而且同火星上的金字塔非常相像。難道月球和火星上這些“金字塔“同瑪雅人,以及那些排列在月球表麵火山口的“宇宙飛船“之間,有什麼神秘莫測的“瓜葛“

關於“月球人“的謎團,更聳人聽聞的還是1986年,有消息說,在月球背麵,發現了一座城市,這座城市不僅像地球上的文明古城一樣,有高大堅固的城牆,城牆內有清晰可見的巨大建築物,甚至還有規模恢宏的“飛碟基地“。報道這消息的是美國的一家報紙叫《太陽報》,發現這“城市“的是前蘇聯空間探測器。這消息可靠嗎這“發現“確鑿嗎倘若真的可信,那麼,月球上有“月球人“,似乎已成了無可爭議的事實。但是,建立了這樣發達文明的月球人,他們如今又在哪裏還生活在那座城市裏嗎這難道有可能嗎沒有空氣,沒有水分,他們又何以能夠生生不息,繁衍不絕比月球城市還要難以令人置信的是,1987年3月,前蘇聯一些科學家說,他們根據其發射的人造月球衛星發回的照片發現,在月球的一個環形山口中,存放著一架飛機。前蘇聯首席航天專家麥傑維耶夫博士說,這架飛機是美國重型轟炸機。機身表麵雖被微流星衝擊,有局部損傷,但整體機身上的一層青苔似的綠色物體,又讓人聯想到是從水中打撈上來的。就憑這點跡象,善於聯想的瑞士飛碟協會主席威廉格達甚至推測說:“它極可能與百慕大魔鬼三角海域的飛機,船隻神秘失蹤有關。“言下之意,他們幾乎表示同意麥傑維耶夫博士的見解:“我們隻能推測這架飛機可能是被外星人劫持,將它送到了月球上。“而最令人驚奇的是,據麥傑維耶夫博士說,一年以後,這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過的美國飛機又神不知鬼不覺地消失得無影無蹤。有人因此神乎其神地解釋說:這是因為蘇美聯合組成調查小組的消息被外星人獲悉,他們搶先把飛機“堅壁清野“,保護起來了。真的如此嗎誰也說不清。

讓人說不清的還有月球表麵那時隱時現,忽明忽暗的神秘的輝光。800多年前,英國有5個人從不同地方同時看到了月亮上的一種閃光;200多年前的1783年和1787年,發現天王星的威廉赫歇耳不但先後兩次看到了月亮上的閃光,甚至還從望遠鏡中看到這種閃光“好像是燃燒著的木炭,還薄薄地蒙上了一層熱灰“,就差沒有看到“月球人“在“煽風點火“,引火自炊。到本世紀,關於月球神秘輝光的觀測報告有增無減。英國,前蘇聯和美國天文學家們都先後多次看到了月亮上的輝光,顏色或者粉紅,或者大紅,時間長短也不一致,其中前蘇聯天文學家觀測到一次粉紅色的光焰噴發達半小時之久,拍下的光譜照片曆曆在目。直到1969年7月20日,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登上月球的前一天,也向地麵指揮中心報告,他在俯視阿裏斯塔克環形山時,發現那個地方顯然比周圍地區明亮得多,“仿佛正在發出一種淡淡的熒光“。更巧的是,與此同時,跟在太空登月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遙相呼應,地球上的兩名德國天文愛好者也不謀而合,向柏林天文台報告,他們見到了阿裏斯塔克環形山那兒的神奇輝光。天上人間,交相輝映,可見報告們看到的並非是虛幻的景象。

據不完全統計,至今為止,天文台收到這類並非是虛幻景象的觀測報告已達1400多起。它們大多集中在阿裏斯塔克及阿爾芬斯兩個環形山區域。這些輝光它們的“光源“究竟在哪裏呢是月亮上活火山噴發形成的嗎是太陽風與月球相互作用形成的熒光嗎是地球對月球的潮汐作用形成的嗎人們的設想可謂眾說紛紜,五彩繽紛。但是誰也不能說自己的設想就符合這些神奇輝光的實際,更沒有人能說清楚這些輝光為什麼相對集中在阿裏斯塔克和阿爾芬斯兩個環形山區地帶。於是,有人又難免把這些神奇的輝光推想成是“月球人“的“傑作“。

科學隻相信事實,不相信傳說。我們雖然沒有充分證據對月球上的“圓頂物“,“尖頂物“,“方尖石“,乃至月球“城市“和美國轟炸機等“奇跡“加以否定,也沒法對神奇的月球輝光作出合理的解釋。但是,在“鐵的事實“沒有擺到我們麵前之前,我們充其量也隻能麵對美麗的月亮女神,大膽詢問一聲——月球人,你在哪裏。“禮炮7號“的女乘客1963年6月16日,前蘇聯拜科努爾發射場為人類第一位女宇航員捷列雪科娃送行,後來,她單獨乘“東方6號“飛船繞地球飛行了48圈。這3天曆史上開創性的飛行使不少女性如癡如醉。莫斯科一位11歲的少女從電視上看到捷列雪科娃在太空中的英姿後,十分羨慕宇航員這個職業,從此她經常收集捷列雪科娃的資料。她父親看著她入迷的樣子笑了,他是一名空軍元帥,在衛國戰爭期間擊落過德軍的戰鬥機,兩次榮獲蘇聯英雄的稱號。他非常喜歡飛行,即使成為元帥後也常和小夥子們駕著戰鷹去藍天翱翔。他十分渴望能有個兒子來繼承他的飛行事業,可上帝卻賜給他一個女兒,戰友常開玩笑:為什麼不生個小夥子來接你的班呢直到1982年他女兒30歲那年,成為繼捷列雪科娃後第二個飛向宇宙的女宇航員時,他才如願。

這位女宇航員就是薩維茨卡婭。薩維茨卡婭小時候常常跑到機場看父親指揮的戰鷹在天空劃下的一道道白弧,藍色天空的那個小亮點時隱時現,一會兒直衝雲霄,一會兒奔向大地,這令她著迷,使她向往當一名飛行員。當她上9年級時,這種願望已經非常強烈了,一天她到前蘇聯中央航空俱樂部去玩,那裏正在招收飛行員,考官們都是一些久經沙場的空軍軍官,薩維茨卡婭大膽地走到他們麵前,要求當一名飛行員。軍官們望著這個天真的女孩不禁大笑,便逗著她玩,但她卻非常認真地要求起來,後來軍官們得知她是元帥的女兒便硬把她送回了家。17歲時,薩維茨卡婭成了一名優秀的跳傘運動員,完成了500次跳傘,並創造了3項世界紀錄。可她仍然向往飛行生活,在航空俱樂部的一次招飛時,她作為大名鼎鼎的跳傘運動員出現在考官們麵前,這回那些嚴肅的麵孔變得和氣了,幾乎沒費什麼周折就被錄取了。薩維茨卡婭在莫斯科航空學院製造係深造時,堅持利用業餘時間練習飛行,步步向新的高度奮進,到她畢業時,她可以駕駛飛機進行倒飛斤鬥,旋轉,急轉彎等一些高難動作,在1970年英國高級特技飛行世界錦標賽上這位初出茅廬的女孩子竟然戰勝了一位飛行時間達15000小時的美國飛行員,獲得冠軍稱號,而她當時隻有500小時的飛行經驗。不久,她與女飛行員卡爾丘加諾娃一起在“雅克——40“型飛機上創造了兩項世界紀錄。大學畢業後,她作為一名噴氣式飛機試飛員在雅科夫列夫設計局工作,大家公認她是一位有才能,有見解的工程師,當1980年挑選女宇航員時,設計局一致推薦了薩維茨卡婭,她順利地成為前蘇聯第2名女宇航員。

1982年8月19日,莫斯科時間21時12分,前蘇聯發射了“聯盟77號“飛船,薩維茨卡婭和兩名男宇航員組成的混合編組於次日登上“禮炮7號“太空站,在太空工作了7個晝夜。薩維次卡婭出色地承擔了科學觀測任務,做了20多項科學試驗和醫學研究,任務完成得非常出色。一些學者認為,女宇航員完成任務的能力一點也不比男宇航員差,今後會有更多的女宇航員參加太空飛行。這一年薩維茨卡婭剛好30歲,她實現了童年的夢想,創造了婦女太空飛行的最長紀錄。1984年7月7日,薩維茨卡婭開始了她的第二次太空飛行,她和宇航員賈尼別科夫和沃爾克乘“聯盟R—12號“飛船順利和“禮炮7號“空間站對接。這次她的任務是作一次“太空行走“,這不是一次輕鬆的太空漫步,而是試驗手控萬能作業機。這種機械是宇航員修理空間設備用的,經過地麵科學家15年的研究,能在太空進行金屬電焊,切割和噴塗等作業,在緊急時候,宇航員可以利用它去艙外搶修故障,平時安裝大型天文望遠鏡,太陽能電池板時也不可缺少它。薩維茨卡婭和賈尼別科夫在空間站抓緊時間反複練習作業機的操作後,於7月25日走出空間站,一先一後走到艙外壁上的一個折疊平台上。薩維茨卡婭在一個特殊的踏板上站穩後開始作業,萬能作業機就在她麵前,作業盤,工具頭等附件伸手可及,整個萬能作業機的重量約30公斤,使用700伏電壓,但空中的失重環境使它顯得很輕。薩維茨卡婭小心地利用萬能作業機作護板,擋住自己的宇宙服,以防電焊的火花燒壞,不然一個小小的洞就能使宇宙服內空氣泄完導致窒息而死。她按計劃完成了電焊,切割和金屬噴塗等工序,下一步就是進行較大規模的拚裝和裝配作業,這是為建立永久性載人空間站打基礎的。為了這次作業的成功,科學家在地上為她設計了一整套動作,她經過反複練習已經十分熟悉。她一麵工作一麵向地麵報告:我已接通電源,機器開動,切割不太平整……我開始對金屬模板焊接,焊縫平整美觀……現在我開始第三種作業了,在第一個模板上進行金屬噴塗,啊!真漂亮……她和賈尼別科夫在空中幹了3個多小時,最後把這些“作品“帶回艙內。地麵科學家高度評價了薩維茨卡婭的工作,稱她完成了重大的任務。

比較前蘇聯火箭的長處,很快又研製出“水星——紅石“1A號火箭。這次試驗終於獲得了成功。按照馮布勞恩的指令,在210公裏的高空上,“水星——紅石“1A號飛船在預定的時間裏脫離了運載火箭,進入大氣層。隨後,在距卡納維拉爾角380公裏遠的地方安全著陸。

水星計劃的大幕終於拉開來了。就在“水星“號發射和回收取得成功的同時,18個經過嚴格挑選的大猩猩正在進行著進入太空的模擬訓練,它們將成為征服太空的開路先鋒。大猩猩是自然界最接近於人類的高級動物,尤其是年輕的大猩猩,有著極強的模仿能力。在對18個大猩猩進行嚴格訓練的過程中,一名叫哈姆的大猩猩表現特好,操縱機器的能力最強,在70分鍾之內,它連續操縱7000次,誤差隻有28次。終於,哈姆登上了“水星——紅石“2號火箭飛上了藍天。那一天,哈姆緊握著操縱杆,充分施展出它在訓練時學到的東西,使“水星——紅石“2號飛船在太空中劃了一個660多公裏的大圓弧,安全地降落在預定的海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