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量中隱藏陷阱
【巴菲特說投資】
關鍵是利用市場,而不是被市場利用。
——巴菲特投資語錄
【活學活用】
所謂成交量,就是指股票交易市場或個股買賣交易的數量。股票成交量的大小,可以衡量股票市場或個股交易的活躍程度,並由此可以觀察和了解買賣雙方主力進入或退出市場的情況。一些有經驗的股票投資者,常常善於利用成交量,發現主力機構或莊股的動向,然後選擇進入或退出市場的最佳時機。
我們股民也常常把成交量作為買賣股票的重要依據。所以,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話:“放量即有大資金進入”、“大盤沒量,不好”、“這個股票沒量,不好”。殊不知,股票成交量也可能存在陷阱。莊家主要通過以下方法製造成交量陷阱。
第一,針對人們“量增價升”的慣性思維,對倒放量拉升。
比如,坐莊的主力隻要用20萬股,自己買進自己賣出,來回對倒20分鍾,就足可以吸引看成交量走勢投資者的眼球,隨之,會有很多投資者跟著追漲,然後趁機出貨。
第二,借逆市放量上漲。
當股票普遍下跌時,一些莊家卻買入某公司大量股票,這樣,在盤上就出現了“萬綠叢中一點紅”,這吸引了人們的眼球。同時,也誤導投資者以為該公司股票存在潛在利好,或者有大量新資金駐入,於是紛紛買進,而莊家則趁機出貨。
第三,借利好放量上漲。
通常情況下,股市一些利好消息都是莊家先知道的。為此,他們會放量提前推升股價,等大家知道消息趨之若鶩地購買時,趁機減倉或出貨。
第四,借利空大幅殺跌。
當個股下跌時,一些主力就通過大手筆連續買進賣出,打壓股價,故意製造恐慌,誘騙散戶拋售股票,以便主力快速建倉。
第五,縮量陰跌。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思維,認為成交量萎縮意味著拋壓在減弱,於是一些莊家緩慢出貨,麻痹高位套牢的投資者,導致其錯過了最佳止損期。
第六,高送配除權後的填權陷阱。
通常情況下,當個股有大比例送紅股、用公積金轉送和配股的消息時,主力常常是最先獲知的,於是,他們便提前炒高股價。這時,散戶一般不會追高買進。等到股票大幅除權,價位立刻就便宜很多,主力再利用填權行情炒作和散戶的追漲心理,在除權後形成大量買進的假象,然後趁機出貨。所以,對於除權的個股必須要複權,讓股價波動保持一種連續性,以避免掉入陷阱。
為此,我們應該研究主力的動向和意圖,來避免被套牢。通常情況下,一旦主力放量拉升股價,其行蹤就會暴露,此時研究該股成交量變化非常有益。我們可以準確地捕捉到主力動向,果斷介入,這樣常常能讓我們在短期內獲得非常理想的收益。那麼,怎麼看成交量變化,摸準主力動向呢?
(1)一般來說,當主力積極介入後,股票的成交量會明顯放大,使股票成交變得活躍起來,出現了價升量增的趨勢。之後,為了大幅拉升障礙的掃平,主力通常要洗去獲利盤,這時,K線圖上就會出現陰陽相間的橫盤震蕩。
(2)在主力洗盤時期,K線組合常常是大陰不斷,收陰的次數也很多,並且每次收陰都會伴有巨大成交量,貌似主力在大肆出貨,但股價卻很少跌破10日移動平均線。
(3)在主力洗盤時,OBV、均量線也會出現一些明顯的變化。當出現大陰巨量現象時,股價的5日、10日均量線始終保持向上運行,表明主力在不斷增倉。另外,OBV在股價高位震蕩期間,始終保持向上,即使瞬間回落,也會迅速拉起,並能夠創出近期的新高。這表明單從量能的角度看,股價已具備大幅上漲的條件。
總之,投資者要不斷摸索和實踐,透過成交量變化摸清主力意圖,從而避免被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