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高台高整整十丈,底部大頂部小,從上往下看則是東西長南北短,其底部長二十五丈,寬二十丈,其頂部長十二丈,寬十丈,夯土結構,坡麵平齊,四麵皆有用青石板鋪成的一丈寬台階登頂,頂部中央部分鋪有青石板,青石板上還有左右對稱的十七根石柱插在台中,呈扇形向南,很顯然,魏侯的設計就是一根石柱對應一個諸侯,而最中間的那個則是對應周天子了。
說著話,就離那高台近了,那看守的魏兵並不多,但也有魏兵走了上前,見是公子昂等人,行了個禮之後,就撤了下去,一行人一直走到了高台之下。
走近了周扁方才看清,原來這高台的中間的還分為了兩層,每層都有一人多寬的一條道,將整個高台的側麵等分為了三部分。
“大王請!”走到高台那背後的青石台階之後,公子昂躬身做出了一個請的姿勢。
低頭望去,隻見這是一條條整個的石條。周扁慢慢向上走了上去,不過中間歇息了兩次。
登上高台,精氣神頓時為之一振,隻見正南麵是一大片濕地,能看見水草和水鳥,四周是一片平原之地,隻有視線的極致處有一些小丘陵,附近隻有嫋嫋的幾片人家,多數土地還是一片荒蕪,在這種空曠之地上,人的精神氣勢乃至胸懷,都隨之好了許多。
難怪魏侯要選在這裏,一邊沿著邊沿向其餘方向走去,周扁一邊在心中想著,這裏一馬平川,風景優美,一片平原之上又有一片水澤填了靈氣,尤其是這座人工的高台,聳立在這裏更是恰到好處,麵向水澤,背有平原,站在台上,一眼望去,盡收眼底。
等等,想到這,周扁突然停下了步子,他好像突然抓住了什麼。
後麵緊跟著的寧越等人立即也停下了步子,不解的望向了大王。
不過周扁很快就想過來了,既然是諸侯主會盟,那大家都不會帶太多兵,而顯然這種登高望去一馬平川的地形,誰也藏不了兵,為了取得諸侯的信任,魏侯還真是費了心思啊。回頭望望,魏侯以及先來的諸侯們的大營處,隻有不多的數千人,果然,魏侯還真是坦蕩蕩。
在高台上,大家走了一圈,與這座高大的土台相比較,那十七座石柱,雖然有一丈高,雖然雕有古樸的花紋,但其震撼力,在周扁看來,顯然還是比不上這座高台的。
這赫然便是人造山啊。
回到住處用過午飯之後,周扁便要來了沙盤和筆,算了起來。這麼大一個工程,周扁也來了興趣,周扁想要算算它的勞動量一共得多大。
按一丈是三米算,底部長寬就是七十五米和六十米,麵積就是四千五百平米,頂部長寬是三十六米和三十米,麵積就是一千零八十平米,然後高度是三十米,那麼體積是?
算到這裏的時候,周扁的筆停了下來,久久沒有落下。直看得一旁守候的樊餘滿是疑惑。
終於,一刻鍾後,周扁的筆還是落在了沙盤之上,刷刷的算了起來。很快一張沙盤寫滿了,但周扁搖搖頭,一抹手將之撫平,然後又算了起來,接著又是抹去,再寫。
後來,樊餘開始來幫忙撫平沙盤,漸漸的,樊餘也有了經驗,沙盤一寫滿就撫平,雖然樊餘也認識這些阿拉伯數字,但他並不知道大王算的是什麼,於是樊餘很識趣的並沒有問,因為他知道自己也幫不上什麼忙。
於是連午睡都沒有,一直算到了快到晚飯時,終於,在一次將沙盤寫到一半時,周扁將筆一扔,伸了個懶腰,“終於算出來了!”
周扁也沒想到梯形體的體積這麼難算,開始還準備算完了再午睡的,卻沒想到推算了一下午最後才確認,看來在古代呆久了,現代的知識都忘得差不多了,想當年,自己那可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會算,嗯,算了,還是不說了,不如想一想等回到洛陽後組織人先研究一下數學。
“恭喜大王!”樊餘很識機的道了聲喜。
“這個土台的體積是七萬七千八百五十方,”周扁解釋了一句,不過他不會說自己的這個結果對不對,準不準,他也不會解釋算出來的難度。
“按一方土兩千斤算,一人一次挑一百斤,那麼得,”周扁一邊說著,一邊提筆算了起來。
“得一百五十五萬七千人次。魏軍平均大概是三萬士兵加兩萬大梁勞役,平均一人三十一次,總共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再除去搬運青石及石柱的時間,壘土夯土的時間,估計一人一天就得搬運兩次到三次,十幾裏地外,一天兩個來回就是五十裏,三個來回就是七十多裏地,真是勞民啊!”
周扁歎道。
一旁的樊餘頓時眼冒金花,沒想大王竟能推算出了魏人的工作量,“大王真是厲害!”樊餘忍不住讚道。
“那你想不想也這麼厲害?”周扁笑問道。
“當然想了!”樊餘立即答道。
“那你可就得多看看書,嗬嗬!”周扁站起身來,揉了揉發麻的腿。“不過,現在得去吃晚飯了。”。。。。。。。。。。。。。。。。。。。。。。。。。。。。。。。。。。小或可不像周天子那麼閑,沒有一下午的時間來推算這個梯形體是否正確,體積到底應該怎麼算,所以小或是問度娘要的公式,如果有錯誤還請高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