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分置改革使股市原有的遊戲規則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在股權分置改革之前,存在著國家股、法人股、流通股等不同的利益群體。由於曆史成本的差異,注定了證券市場隻能是投機場所,而非投資場所,吳敬璉等人的“賭場論”毫不為過,股票成為各方博弈的工具,國內證券市場同國外市場是脫節的,是一個孤立、封閉的市常在這種格局下,低位建倉、推升股價、拉高出貨,然後再重複上述過程就成為永恒不變的主題,市場主力比較單一,券商、私募基金等充當了市場的領頭羊,在高位一旦有個風吹草動,個別主力稍有減持,各路主力紛紛仿效,多殺多局麵一旦形成,大家紛紛奪路而逃,鮮有接盤,股指隻能是一瀉千裏。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曆次股災中,我們也看到了中經開、南方證券、德隆係等所謂市場主力的覆滅。在上一次股災中有人將矛頭指向許小年等人的“千點論”,這未免高估了他們的影響力,這是宿命使然,大盤在998點企穩純屬巧合。
盡管股權分置改革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它畢竟破解了困擾中國證券市場的曆史性難題,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證券市場由投機轉變為投資成為可能,許多大盤股在股和股市場同時上市,聯動效應日趨明顯,具備了同國外市場接軌的條件。在此格局下,隨著基金規模的擴大,社保、保險資金的進場,的加入,原有的投資主體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各投資主體相互製衡的局麵隱然成型,個別機構的單一行為不會成為市場仿效的對象,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股指的大起大落。
如何分析和預測後市的走勢呢?應該將目光投向全球範圍的大視野中去,通過與其他市場相比較來評估國內市場的投資價值。2006年12月,美最大退休基金試水股,從一個側麵說明:國內市場的投資價值已經受到了國外投資界的肯定,我們就更有理由看好後市。另外,人民幣潛在的升值壓力,也迫使國內的資金不出去,國外的資金要進來,這也構成了國內證券市場的另一利好!
鑒於以上分析,我們完全有理由看好後市,但也不排除出現100~200點的寬幅調整,但股指的大起大落,也不是管理層願意看到的。國家的巨額外彙儲備在股災來臨之前進場救市,或許對各方來說,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因此展望後市,我們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做足功課,深挖潛力個股,享受投資樂趣!
1.透視長線大牛股
股市有句格言:長線是金。但並不是所有的股票放的時間越長收益率越高。在1997年1月2日至2000年8月31日的886個交易日中,根據統計,深滬兩市的1019隻股中,隻有148隻的總體漲幅超過了240%,而同期上證綜合指數的漲幅為120.41%,深圳綜合指數的漲幅為88.61%,深圳成份指數的漲幅為50.11%,但1997年1月2日以前上市的個股中還有23隻個股不僅未能與大盤同步上揚,反而還以跌勢報收。
因此,隻有那些符合主力長線選股標準的個股才會遠遠地跑贏大市,才會為投資者帶來巨額利潤。盡管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兩顆炮彈不可能落在同一個彈坑中,但曆史往往會驚人地相似,主力選擇做長莊的思路以及選股標準幾乎是大同小異。可以預言,隨著證券市場監管力度的逐漸加強,隨著機構投資者力量的更加壯大,隨著中國證券市場投資理念的逐漸成熟,長期持股幾隻股票的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將越來越多,不久的將來,中國證券市場將逐漸步入投資時代。那麼,哪些板塊會跑出長線大牛股呢?哪些板塊適合投資者長期持有呢?
(1)小盤股:長線大牛股的搖籃。
小盤股(流通股在5000萬股以下的個股)最大的優勢就在於主力控製籌碼需要的資金量不大,適合一般機構的運作,但主力在運作小盤股時麵臨的最大難題就是收集籌碼困難,而且想在短時間獲取超額利潤出局更加困難,因此,主力運作小盤股的基本思路就是打持久戰和陣地戰。一般來說,主力要完成小盤股運作的全過程,時間跨度應在2年以上才可能獲得較大的利潤。主力運作小盤股的操作方式一般是通過上市公司連續的送股、轉增股本和配股,不斷地擴張流通股本,在不斷攤薄主力的持股成本的同時,增加了小盤股的市場性和流通性,從而達到拿時間換空間,最終出局並獲得超額利潤的目的。
小盤股在很大程度上有可能演化為長線大牛股。小盤股演變為長線大牛股最重要的實現途徑就是通過連續的股本擴張。如中天企業1997年1月2日至2000年8月31日股價上漲了797.93%,而流通股本也由1997年6月30日的1848.00萬股擴張為2000年6月30日的6611.53萬股,擴張幅度為257.77%。當然小盤股演化為長線大牛股還需要其他條件的配合,但是,必須提醒投資者重視的是,小盤股作為十分稀缺的殼資源,由於收購成本低,改變經營狀況相對容易,因此將長期得到主力的關照,成為培育長線大牛股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