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豔萍
2011年2月15日晚上8點17分,一個平凡而偉大的生命走到了終點。噩耗傳來,如晴天霹靂,令我萬分震驚!淚眼婆娑之間,又看到了何先生那張慈祥而親切的臉,無盡的哀思湧上心頭……
今年春節前兩天,我去醫院看望了何先生。何先生看到我,非常高興。他親切地詢問我的近況,還談起了社科院曆史所的情況及有哪些學術委員。我感覺他的思維還是比較清晰的,精神狀態也不錯。當我送給他我新出的專著時,他很高興,翻看了很長時間。先生的笑容依舊那麼平和,話語依然那麼親切。沒想到這次相見竟成永別……
2000年4月的一天,我接到了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的錄取通知書,非常榮幸地成為何先生的博士後,我的心情異常激動。在我的想象中,何先生一定是個威嚴的人,我懷著忐忑的心情到何先生家報到,何先生和郭先生熱情地接待了我,他們是那麼和藹慈祥,讓我緊張的情緒平複下來。先生很親切地問候我的情況,幫我製訂兩年的工作計劃,非常耐心地傾聽我對學術的理解。能成為何先生的學生,是我一生最大的榮幸。王夫之曾說“身教重於言傳”,何先生雖然年事已高,卻每天都伏案苦讀,這種精神令人敬佩。正是受這種精神的鼓舞,我也立誌要發奮讀書,做一個像先生那樣勤奮好學的人。
愛因斯坦曾說過:“使學生對教師尊敬的唯一源泉在於教師的德和才。”我想,何先生為什麼被人敬仰,就是因為先生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極高的才情。先生是個德高望重的學者,他一生光明磊落,虛懷若穀。先生無論對誰,都是那麼溫和,讓人有如沐春風的感覺。先生曾說過:“要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事。”先生的話我銘刻在心,將作為我一生的座右銘,如燈塔指引我前進的方向。
“仁者壽,智者樂”,何先生兼具兩者。他是個仁者,他的高尚品格眾口皆碑。他也是個智者,他才華橫溢,著作等身。因為先生是個仁者,所以他長壽。有一天,我去先生家,先生正端著小鍋喝米粥,他笑嘻嘻地說:“這種粥最有營養。”在別人的想象中,大教授家的飲食一定非常講究,餐桌上肯定有幾菜幾湯,沒想到先生家吃飯卻如此簡單。隻要營養足夠,就不苛求美味了。這不僅是飲食習慣的問題,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崇尚自然,不苛求完美。正是這種近乎自然的飲食方式,鑄就了先生平和的性情,或許正是他長壽的原因所在。我曾向先生討教長壽的秘訣,先生笑著說:“沒有什麼秘訣,就是少生氣。”是呀,我跟隨先生作了兩年博士後,工作之後也經常去看望他。在這幾年中,我從沒看到先生發過脾氣。正是這種溫和的個性,如大海般開闊的胸懷,讓先生淡泊名利,心靜如穀,如鬆般矗立,任風吹雨打,卻巋然不動,這樣的人怎能不長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何先生確實如高山般,讓人仰慕!
如今,恩師走了,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哀痛、無盡的懷念!先生,雖然您已仙去,但會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何茲全先生博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