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時期的傳媒(2 / 3)

與此同時,中情局又在美國、危地馬拉及其周邊國家的報紙、廣播中造謠說,卡斯蒂略上校的**隊伍迅速擴大,在危地馬拉的一些地方打了好幾個勝仗,實際上卡斯蒂略的叛亂分子根本沒有離開中情局為他們提供的基地,隻是穿插在危地馬拉的一些邊境鄉鎮作短暫襲擾。

為了阻止“解放之聲”的宣傳,阿本斯總統在危地馬拉首都和其他大城市實行燈火管製,切斷家庭用電。這一措施加劇了緊張氣氛,反倒使民眾相信卡斯蒂略的叛軍力量強大,很快會打過來。

6月18日,卡斯蒂略的“軍隊”真的進入了危地馬拉,沒遇到任何阻擊。中情局操縱的傳媒卻報道說,**軍隊打了幾個大仗,取得了節節勝利,正日夜兼程向首都挺進,人們都團結在卡斯蒂略上校的周圍;6月19日的《紐約時報》以通欄標題報道說:“危地馬拉發生起義;陸海空大舉進攻開始;起義遍及主要城市。”

幾天後,美國飛機在危地馬拉首都的一個公園扔下一顆小炸彈,按照艾森豪威爾的要求,炸彈沒有傷著任何人,但在“解放之聲”廣播電台等傳媒的渲染下.人人都以為戰鬥在家門口發生了,紛紛逃離危地馬拉,6月27日,危地馬拉總統阿本斯逃離了他的國家,宣布下台。卡斯蒂略和他的150人**分子“軍隊”,乘美國飛機進入了危地:馬拉首都,接管了全國政權,美國人兵不血刃,靠傳媒製造輿論顛覆了阿本斯政府,在軍事上可說是出奇製勝,但受到了國際傳播界的譴責。人們認為,利用傳媒造謠惑眾,在別國製造動亂,把傳媒當做顛覆一國政府的主要工具,是一種嚴重違反傳媒道德的卑劣行徑。

“二戰”時期的英國三件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無論是軸心國的領袖希特勒、墨索裏尼,還是同盟國的領袖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戴高樂等,他們的廣播演說都很有感染力,都是“電波戰”的高手。其中尤為出類拔萃者,當數戰地記者出身的丘吉爾。

溫斯頓·丘吉爾1874年生於英國貴族豪門之家,但21歲就作為《每日寫真報》戰地記者赴古巴戰場采訪,由此染上了吸雪茄煙的終身嗜好。1899年,丘吉爾又作為倫敦《晨郵報》記者赴南非,並在采訪英國與布爾人的戰爭時受傷被俘。他不甘心做階下囚,決定冒險逃生。一天夜裏,趁哨兵酣睡之際丘吉爾越牆而逃。憑著戰場上學到的技能,他晝伏夜行,依靠星星指示的方向,鑽樹林,爬火車,經過一個多星期的磨難,終於脫離險境。丘吉爾把這次逃生的經曆給《晨郵報》寫了報道《我身體虛弱,但我自由了》,引起了轟動。文中以幽默的筆調寫道:“一天我藏在一片小樹林裏,同我作伴的是一隻對我很感興趣的老雕。”老雕喜歡食屍,讀者不難想像丘吉爾當時的落魄相。戰地記者的經曆,不僅使丘吉爾贏得了政治資本,也使他深刻體驗到傳媒的重要性,掌握了使用傳媒的藝術。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海軍橫行於全球海域,尋機殲滅英國的海軍和商船。時任英國海軍大臣的丘吉爾把英國海軍按字母編號分為若幹艦隊,分布在全球各個海域,與德國海軍格鬥。

德國戰艦“斯佩伯爵“號的艦長蘭格斯道夫是個“胃口”很大的軍官,他於1939年8月底開始潛藏在大西洋,到12月初就吃掉了9條英國大貨輪:12月13日,“斯佩伯爵“號在烏拉圭和阿根廷之間的拉普拉塔河口遇上了英國“G”字艦隊的“埃克塞特”號、“埃阿斯”號和“阿裏溪”號,雙方發生激戰。英國三條戰艦都受到重創,“埃克塞特號”傷勢尤重,但“斯佩伯爵號”也連吃魚雷和炮彈,寡不敵眾,逃進了中立國烏拉圭的蒙得維的亞港。

按照國際法規定,交戰國戰艦在中立國停泊超過24小時,就自動解除武裝。而“斯佩伯爵”號修複至少也要三天。英國外交武官開始緊張活動,設法通過外交渠道趕走“斯佩伯爵”號。丘吉爾一方麵急調“K”、“H”、“I”字號艦隊趕來拉普拉塔河口,另一方麵通過海軍廣播虛張聲勢,稱“斯佩伯爵”號已被團團圍住,英國BBC廣播電台也大張旗鼓地宣稱英國海軍已在拉普拉塔河口以優勢兵力布下天羅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