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注重反饋。
溝通是一門引導的藝術,而要引導對方,首先是要注意對方對你的語言以及其他所有的反饋信息,即要時刻關注對方的回應。在我們跟同事、跟顧客進行溝通時候我們都會說這樣的話:“這句話我跟你說了五遍了,你怎麼還聽不明白啊!”其實仔細想想,說了五遍對方沒有明白,不是對方的錯,而是我們的表達在某方麵出了問題,導致了溝通上的障礙。要避免這一障礙的出現,就要求銷售人員在與顧客進行溝通的時候不斷地去感應顧客對你所表達的信息的理解與反應。
尤其作為一個經營者,在某種意義上說是該類產品和服務的客戶群的管理者,就更要注意溝通的有效性。要保證至少80%的溝通為有效溝通。語言在今天社會交往中非常重要——因小小誤解,而得罪朋友的現象比比皆是。
給大家看一個案例。有位先生想請朋友吃飯,到了約定時間,有幾位遲到了。他越等越急,冒出了這樣一句話:“該來的怎麼還沒有來!”沒想到,已經到的朋友有點坐不住了,想沒來的是該來的,那麼我們就是不該來的呀!有一位自尊心很強的朋友就起身往外走了,這位先生一看,急了:“哎,你別走啊,別走啊!”但是這位朋友頭也不回的走了,他更煩了,對著沒走的客人兩手一攤:“唉,我又不是說他!”這一下,沒走的客人也終於忍不住了,怒氣衝衝的離開了,留下不知情的就在那發愣。
作為銷售人員聽了這個案例,就知道這個主人之所以氣走了所有的客人,就在於他的語言出了問題。而我們也發現在生活中,有的時候一句話可以讓人開懷大笑,而有的時候則會讓人怒火中燒。因此,“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句話早就被人們奉為至理名言了。
身體上的傷害,可能幾天就可以愈合;但是語言所給人們心靈上帶來的傷害可能會一生都無法愈合。因此在跟顧客講話的時候,一定要牢記,千萬不要逞口舌之快,而讓顧客接受不了,最好的做法是多聽少說,說也應該斟字酌句的說。多聽,才能真正了解顧客的思維與需求;慢說,才能夠選擇最能夠讓顧客接受的表達方式與語言。
一檔電視節目中,主持人問小孩:“小朋友,你的理想是什麼?長大後想做什麼?”
小朋友:“我要做一個飛行員。”
主持人:“那如果有一天,你發現飛機出問題了,你會怎麼做啊?”
小朋友:“我會讓乘客係上安全帶,我自己背著降落傘包,跳下去。”
觀眾都笑了,主持人繼續問:“那你自己跳了下去,就是不管大家了呀?”
小朋友:“我下去是去把機油等東西取回來,然後讓飛機繼續飛行。”
現場頓時鴉雀無聲。
由“大笑”到“鴉雀無聲”的轉變告誡我們作為銷售人員,在與顧客溝通時,一定要讓顧客先完全表達清楚自己的觀點,顧客還沒講完我們便先下判斷,往往會斷章取義,違背顧客的真實意圖,從而造成一種誤解,這會不利於溝通。
第四,同步思考。
溝通的過程就是努力讓雙方求同去異,達成共識的過程,二者的價值觀,對事情的看法越一致,就越容易達成共識,溝通也就越有效。要做到這一點,作為銷售人員就要時刻與顧客保持同步的思維方式,站在其立場上思考問題。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現在一般的小孩幾乎都不願意和自己的爸爸媽媽交談,在父母麵前十分沉悶,但是一和同學在一起,即使隻是和同學講電話,就會滔滔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