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牙種植體按其種植部位的不同分哪幾類
口腔種植體按其種植在人體頜骨不同的組織層次和部位分為四類,即:骨膜下種植體、黏膜內種植體、牙內骨內種植體、骨內種植體。
骨膜下種植體是指位於骨膜下,跨在牙槽脊和骨基表麵呈網架狀的種植體。該種植體具有較長的應用曆史,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已發展起來。分有支架型、顆粒型和多孔型。支架型按其形狀和植入部位又分為標準型、下頜支延長型、三腳型、前方局限型和下頜分段型。骨膜下種植體最常用的材料有鑄造鈷鉻合金,也可在其表麵噴塗氧化鋁、陶瓷等。適用於牙槽脊寬度和高度不夠而又難以采用其他骨內種植體來達到功能效果者。主要用於上、下頜全口無牙患者,下頜效果更佳。
黏膜內種植體又稱子母扣種植體。常以鈦或鈦合金製成,為蘑菇形,其蘑菇頂蓋部分植入黏膜內,蘑菇柄狀部分暴露在黏膜外,端部倒凹嵌入義齒基托組織麵的保持孔內,起到固位作用。黏膜內種植體植入部位應在牙槽脊的頰側或齶側黏膜內,避免植入牙槽脊的頂部。黏膜內種植體於1943年發明,在口腔種植技術發展早期,曾被應用於總義齒和遊離端義齒的固位。近期效果雖好,但遠期效果不佳。
牙內骨內種植體又稱根管內種植體或根管內固定器。該種植體為針型,直徑0.8~,長20~30mm,表麵光滑或帶螺紋,常用鈷鉻合金、鈦合金、鉭、釩等材料製成。牙內骨內種植體適用於牙周炎鬆動牙的固定、外傷性鬆動牙的固定、牙齒根尖切除術後的固定以及調整根冠比例等。該種植體穿過已進行過根管治療後的根管,出根尖孔延伸至頜骨內一定深度(10mm)以上,相當於增加了牙根的長度,從而改善牙的穩定性。種植體也可以不穿出牙齒根尖,即樁冠式修複。應用牙內骨內種植體,可以減少拔牙,保留盡可能多的真牙。其突出的優點是種植體不直接通過口腔黏膜上皮,不與牙齦組織結合,避免了很多諸如汙染、種植體與牙齦組織生物學封閉等問題,但應用範圍有一定局限性。
骨內種植體是將種植體植入上下頜骨組織內,以支持義齒,相當於在即將要鑲裝的牙床下植入的人工牙根,是目前臨床應用範圍、數量最大的一類種植體。該種植體根據外形和類型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手術方法和手術器械植入。骨內種植體按其形狀分有6種類型:葉狀種植體、圓柱狀種植體、螺旋種植體、錨狀種植體、穿下頜骨種植體及升枝支架種植體。
80.哪些患者能接受種植體手術
對於隻缺失個別牙、缺牙區骨質正常,或多數後牙缺失而活動假牙不能承受咀嚼力,或全口牙缺失、多次做全口假牙失敗的,或者對假牙的基托板高度刺激、惡心或嘔吐者,都可以考慮做種植牙的修複。
種植手術很小,無需住院,手術完全無痛,術後當天即可進食。種植術後3~6個月待種植牙牙根與頜骨形成骨性結合後,即可在種植牙根上製作假牙。治療過程中可以戴用暫時性的假牙。
種植手術的最佳時機是拔牙術後3個月至1年。
但是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做種植牙。以下患者就不適宜此類手術:全身性疾病如心髒病、糖尿病、高血壓、腎病、血液病、代謝障礙等,或頜骨病變的患者,或因為牙周病而失牙的患者,或頜骨疏鬆、骨量不足的患者。
具體能否製作種植體,應由醫生全麵檢查統籌考慮後確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