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宣的這種奔襲救援顯然非常艱難,但將命難違。李繼宣率領騎兵從真定趕到了定州,遼兵急忙拆毀渡橋,阻止李繼宣渡河。李繼宣趁著夜色,在河上架起橫木率兵追擊,遼兵大敗,急忙潰逃。李繼宣尾隨遼兵,追擊五十多裏。遼兵繞了一圈,南下真定,想乘著李繼宣率兵出征,進攻真定城。結果李繼宣早就部署了防禦,遼兵一看,李繼宣尾隨而至,不得已趕忙燒毀滹沱河上的中渡、常山兩座橋,阻擋李繼宣過河。
那麼,這兩座橋在哪裏?
屢遭戰火,中渡橋位於真定何處?
兩軍交鋒,竇王城遭遇什麼殺戮?
勝利在望,傅潛卻為何下令撤出?
2009年6月,在滹沱河南岸京珠高速公路東側,掘出兩通北宋時期修橋築堤的碑刻。一通是宋景祐二年(1035年)的《永安堤詩碑》,另一通是熙寧六年(1073年)河北西路都轉運使程昉刻立的《創修滹沱河浮橋記》,記述了宋代創修真定府中渡浮橋的這件大事。這兩通宋碑,對了解北宋時期滹沱河沿岸堤防和橋梁史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清光緒《正定縣誌》記載:“中渡橋,在正定東南五裏滹沱河上。五代晉開運三年……契丹焚橋。”“宋熙寧九年程昉於此創係浮橋。”就在子龍大橋這一帶。
慶曆五年(1045年),河北西路都轉運使歐陽修留下了《過中渡二首》詩。其中一首提到“中渡橋邊十裏堤,寒蟬落盡柳條衰”,詩中的“十裏堤”就是被稱為“永安”的滹沱河大堤。這座十裏長堤上,當時就架設了中渡橋和常山橋。
李繼宣命部下再次伐木修複常山橋,率兵南下追擊,遼兵退到石邑城一帶,即現在石家莊市振頭周圍。聽說李繼宣渡過了滹沱河,遼兵急忙退到了封龍山北麵的豐隆山砦,就是隋朝以前的石邑城遺址一帶。李繼宣率領宋軍繼續南下,兵臨封龍山寨。遼兵不敢與李繼宣交戰,急忙拔營南下。李繼宣正想趁勢追擊,可是傅潛派人快馬趕來,命令李繼宣回營真定。他聲稱:鎮州、定州軍事防務事關軍國,不能隨意離城南下,萬一遼兵進攻,後果不堪設想。因此,李繼宣回守真定城。
李繼宣一撤,遼兵再無後顧之憂,長驅直下,直逼宋朝都城。宋真宗親自到北京大名城督戰,又命大將率兵從大名到鎮、定增援。傅潛因怯懦畏敵被召回朝廷治罪。朝廷讓李繼宣與另一員大將一起負責河北的抗遼部署,仍然擔任鎮州鈐轄,駐守真定。
千鈞一發,什麼原因使得宋軍峰回路轉?
雖勝猶敗,大宋為何要向遼國送銀納絹?
抬運貢品,井陘究竟留下什麼文化遺產?
1004年閏九月,遼以傾國之兵分東、西兩路攻宋,東路二十多萬人入河北。遼兵在真定、瀛州都沒有占到便宜,因此轉而南下,一直打到了河南省濮陽,當時稱澶州,直接威脅到北宋都城汴京開封的安全。
在這種形勢下,宋真宗趙恒禦駕親征,率領宋軍北渡黃河。宋軍的士氣大振,迅速對深入北宋腹地的遼兵展開圍攻。遼兵的大帥被宋將射死,遼軍受到重創,麵對河北地區宋軍的圍追堵截,遼兵進退兩難。因此,遼太後決意要和宋真宗議和。
經過談判,宋遼簽訂了曆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約定雙方以古恒山、白溝、拒馬河一線,就是現在阜平縣大茂山、白溝、白洋澱這一帶為界,宋朝每年向遼朝贈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從此罷兵。
這就令人納悶兒了,本來宋軍占優勢,遼兵被迫議和,為什麼宋朝要向遼軍納貢呢?這就是所謂“雖勝猶敗”,隻因宋朝積貧積弱,隻能委曲求全。
“澶淵之盟”形成了宋遼和平相持的局麵,直到1125年遼國滅亡以前,河北地區得到一百多年的和平生活。但沉重的稅賦,讓河北人民苦不堪言,也正是因為這種頻繁的納貢,在井陘還留下了一種非常有來頭的民間表演。
在井陘礦區,有一種活動叫“顛杠”,又叫“抬杠”。據說最早產生於抬運貢賦,後來演變為一種表演藝術,一般是在花會和廟會上表演。趙莊嶺火神廟會的抬杠叫抬“皇綱”,有一千餘人參加表演。儀仗隊很有皇家氣派,數十麵彩旗、龍鳳大旗、大帥旗、萬人傘、龍虎牌、回避牌、肅靜牌、鉞斧,杠隊中“押綱官”手揚馬鞭,負責查驗運送的貢品,還有四名“衙役”跟班護綱。
據說,有一年,北宋軍隊押運給遼朝貢品的“皇綱”在趙莊嶺失了火。皇上知情後,在趙莊嶺賜修火神廟一座,世代相傳,形成了趙莊嶺火神廟會抬“皇綱”表演。
這正是:
大宋猛將李繼隆,真定禦敵有美名。
繼宣英勇戰封龍,宋遼澶淵始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