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人的腦子裏,理性永遠占據絕對的上風。理性不僅是成熟的表現,往往還會給你帶來更大的收益,讓你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之外。
不懈進取,即便是為了 “紳士 ”這個浮名虛譽英國人很看重自己的紳士風度,這有著深刻的曆史原因。長期以來,特別是近代社會以來,英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水平,均領先於歐洲,乃至全世界,這足以使眾多的英國民眾深感自豪。而在宗教曆史上,英國人信奉上帝,態度極為虔誠,在他們眼裏,人類的存在價值,就是為了增加上帝的榮耀,實現這一崇高目標的最佳途徑和方式,則是忠實於現實,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商人的天職就是賺錢,隻要能夠賺錢,英國商人是從不害怕吃苦受累的。為了賺錢,他們甚至殫精竭慮,甘冒奇險,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然而,讓人難以理解的是,有很多窮了一輩子的英國商人,堅守清貧,最後靠自己的努力獲取了成功,積累了巨額財富,目的卻是為了 “紳士 ”這個浮名虛譽。
不難看出,英國商人看重財富,拚命賺錢,但又不把賺錢當成是自己行為的唯一目的。在他們眼裏,賺錢的過程本身就充滿著美感。在賺錢的過程中,能夠賺錢,既體現了自己辛勤勞動的價值,又體現了上帝對自己的恩寵和眷顧。或許他們更在乎名譽,奮力躋身於紳士行列,賺錢並積累財富,不為其他,僅僅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存在。同時,這也和他們不懈進取的民族特性有著密切的聯係。
英國商人喜歡做一些新奇商品的買賣。這是因為英國商人的成長與發展的曆程總是同他們善於追求新奇的特點聯係在一起的。在曆史上,英國在歐洲被大西洋所封鎖,通向東方的道路不暢通,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商人們便已經習慣於靠不懈進取爭當第一了。
他們全力追逐東方來的商品,因為他們深知轉運而來的東方商品,對於英國人,甚至歐洲人來說是新穎和奇特的,是有特別價值的。
這些商品輾轉運輸而來,其間經曆了種種的艱辛和波折,這便使這些商品本身增加了價值。另外,這些商品出自那些文化和曆史背景都同歐洲大異其趣的東方國家,因而,它們奇異而富有價值。這些商品由於能夠運到歐洲的數量極少,物以稀為貴,因而也就比較值錢。
當時英國及歐洲大陸的商人們爭相經營這些物品,不畏艱辛,甘冒風險,他們從阿拉伯人那裏接受這些物品,然後再在歐洲銷售,滿足上層人士對東方奇異品的需要,從中獲取高額利潤。
英國地處歐洲大陸之外,因而這些物品在英國顯得更加新奇和珍貴,也更具有價值,英國商人也就更懂得以新奇來製勝的原則。
隨著通向外麵世界的道路的開辟以及大批異國商品的輸入,原來所謂的新奇商品也不再新奇,原來少量的珍奇物品也已不能賺取高額利潤了。在新的形勢下,英國商人們不再在歐洲坐等新奇商品進入,他們又沿著探險者的足跡,直接深入到海外,去尋求更多的新奇商品源。
可以這樣說,這時歐洲興起的探險浪潮,是同商人向外去的願望密切相連的,商人們充當了探險急先鋒。因而,歐洲的探險活動與其說是地理探險,倒不如說是經濟探險。探險者每到一處,他們首先發現的是那一塊地方經濟上的價值,所以他們給那些到達的地方起了象牙海岸、黃金海岸、奴隸海岸、香料之國等頗具商業氣息的名稱,而探險者功勞的大小也就以所發現地區的經濟價值大小為依據。英國在探險方麵起步較晚,因而它的探險目的更加明確:擴大市場,獲取商品。
雖然,探險並不是始於英國,但 “地理大發現 ”卻為英國提供了最有利的向外走的時機。商人們抱著獲取外來物品的目的,主動組成商人冒險公司,深入到遙遠的國度,他們進行滲透的力量是任何軍隊都難以望其項背的。而且,在行動過程中,他們將不懈進取的精神進一步發展。
第一,他們通過探險使得作為奇貨的種類不斷增加。原來他們心目中的奇貨隻有黃金、香料等有限的幾種,但隨著探險的深入,他們發現了許多同樣可賺取高額利潤的奇貨,這就促使他們永不罷休地探險再探險。第二,英國商人這時的探險與獵奇形成一種雙向流動關係。過去,商人們隻想收集東方的奇異物品,然後進口到歐洲去銷售,總體而言進多出少,甚至隻進不出。現在,他們認識到奇貨的相對性,也就是說,歐洲產的科技產品在比較落後和閉塞的國家裏也同樣是奇貨,這樣,商人們在一去一回之間便獲取了雙重利潤。
歸根到底,探險是建立在進取精神的基礎上的,獵奇就是在獵奇中獲取利潤。
堅持不懈的進取意識滿足了商人的賺錢欲望,驅使著商人去開拓,開拓的結果是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利潤。這一不懈進取的從商精神鑄入了英國商人的骨子裏,直至今天。不管賺錢是出於什麼目的,即使是為那 “紳士 ”的浮名虛譽,他們也要堅持不懈地進取再進取。
堅持不懈,時刻進取,遲早會圓你成功的夢。
追求實效,能賺錢比什麼都重要
在英國,商業經營的主要目的便是追逐利潤,獲得錢財。在這簡單而又明確的目的下,一切等級、身份和地位都變得毫無意義。因為英國人認為,商業領域並不是炫耀高貴出身和地位的地方,人人都要服從同一的逐利本能,一切人為的裝飾或標誌都要被除去。
英國有句諺語, “不到橋邊不想橋對麵的事 ”,這似乎很容易讓人感覺英國人是目光短淺的人。其實不然。身為首相的張伯倫曾公開說: “生活在過去裏麵的政治家是一個食古不化的人,生活在未來裏麵的政治家是一個白日見鬼的人,我呢,我卻生活在正要到來的五分鍾裏麵。 ”這就是英國人,靈活的實用主義者。他們不願在已經作古的過去和難以預測的未來中多浪費精力,而隻是注重現在,在行動中形成觀念,所謂固定的觀念或主義隻是一種無用的累贅。
英國人之所以有這樣的性格,是因為他們認為思想是有規律的,可以推論的,生命則變化無常,不易預料。所謂生命,就是 “一串行動的延續 ”,當生命的活動不能與邏輯的規律一致時,英國人常舍去抽象的法則而服從實際的變化,因為生活中的各種變化,前後實難一致。因而,英國人的著眼點隻在 “實用 ”,任何事物多隻講究實際的功利,哪怕前後自相矛盾也無妨。
英國人的這種性格,可以確切地歸納為 “靈活的實用主義 ”。對英國人來說,實用是恒定的,具體處理事物時則要采取靈活的手段,兩者相輔相成。一個人做事既要靈活,又要務實。具體到每個人的人生上,在英國,很少有人從小便為自己規劃好道路,他們總是改變自己,隨時隨地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
英國人這種靈活實用的性格運用到經營商業上具有無比重要的意義,因為這最符合商業的特性和商人的特點。
舉一個商業大王的例子,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英國人講求靈活的實用性這一特點。太古集團的創始人約翰 ·斯懷爾的父親是一個經營布匹的商人。當他繼承父業以後,羊毛業開始衰落,這時候,充滿活力和賺錢機會的港口利物浦顯示出它的勃勃生機,讓人看到了大有可為的前景。於是,約翰 ·斯懷爾拋卻父親現有的產業,隻身到達利物浦,去經營一家雜貨商行。當他在利物浦看到航運業非常有吸引力後,便迅速加入了這一行列,獨立經營進出口貿易。約翰 ·斯懷爾的兩個兒子在看到傳統貿易已無法適應新形勢需要,而遠東,尤其是中國已成為一片新的 “淘金地 ”的時候,他們便適時地來到中國。那時,中國的上海已是一個重要的港口。
斯懷爾弟兄看到長江航運極為有利可圖,便迅速在這方麵投資。在幾個月之內,他們便成功地籌措到 36萬英鎊,成立了太古輪船公司。斯懷爾兄弟的靈活與實用性還表現在他們具體的經營謀略上。當他們投資長江航運時,長江航運已被旗昌輪船公司所壟斷,太古要想闖入有很大困難。他們采取新的辦法,千方百計地從中國商人那裏兜攬生意,甚至對所有的貨物掮客,不論大小都設宴招待,並宣稱他們的船隻隻要裝滿貨物,運費在所不計等。他們這種不拘一格對待中國商人的靈活態度招攬了許多中國顧客,甚至把旗昌輪船公司的一些老主顧也拉了過來。從太古集團的發展及在中國立足的過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們總是不拘於成見,總是根據形勢迅速作出實用而又有利的判斷,從而保證自己的發展勢頭。
能賺錢,對英國商人而言,比什麼都重要。為了這一目標,他們的思想一直保持活躍和興奮狀態,從不在自己麵前設置人為的障礙。在英國,一個電腦商因業務需要而到波爾多時,他會立即變為一名酒商,因為波爾多盛產酒,販酒在那裏是一個非常賺錢的行當。他不會覺得這種變化本身有什麼失落感和背節之嫌,因為這並沒有耽誤賺錢,而且是賺得更多了。細心的人很容易發現,專門經營一個行業的英國商人,幾乎難以找到,隻要有賺錢的機會,他們處理問題的方法總是非常靈活,另辟蹊徑調頭的速度,也是快得驚人。
作為一個英國商人,很少有專營一項業務而致富的,他們總是時時在尋找時機,時時改變自己的經營方式和經營策略,在變化中實踐那永恒的目的 ——賺錢。所以,當看到羊毛有利可圖時,英國人快速地做出反應,進行大規模的圈地,並形成一種運動;當看到海外市場有利可圖時,英國人又會迅速地改變經營方式,迅速加入冒險和海外拓展的浪潮,並成為殖民大軍中的佼佼者。英國人所以能夠建立遍及世界的 “日不落帝國 ”,能夠同時同許多不同地區、不同種族的人打交道,正在於他們的靈活和適應性。
英國商人個個都是典型的實用主義者,但他們並不願總結出一套實用主義理論,而寧可讓別人去總結。他們不喜好理論,而隻注重行動。這種實用主義的行動甚至影響了整個資本主義的經濟精神,以至有人說: “在歐洲興起的經濟製度,其主要特點是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在意識形態上不信奉任何其他的經濟原則,隻遵循一條,那就是經濟效益與活力。 ”即使這句話不是從英國商人身上總結出來的,英國商人的行動也最貼切地體現著這句話的含義。
追求實效,明確你的奮鬥目標,這樣更容易抓住商機而早日成功。
務實重行,嘴動不如行動
英國人性格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務實重行,重行動而不尚空談。他們不重視抽象的理論,很少幻想,不善辭令及一切表麵的虛張聲勢。他們在經營事業時,大都腳踏實地,不誇大,不猶豫,不僥幸,並十分注意工作效率。他們對於每一件事都孜孜不倦,有始有終,總要得到一個結果,決不半途而廢。通信時,也總是直截了當地說自己要說的話。見麵接洽,也不先作寒暄,而是簡單扼要,對於數目則力求準確,視無裨於事的空談為一種浪費。他們喜歡行動,他們最大的愉快是從實行中實現夢想。
許多從英國旅遊歸來的人,都驚歎於英國人辦事的認真仔細勁兒,甚至對英國人的某些做法感到不可思議。這並非英國人都很弱智,連簡單至極的計算都害怕出錯,而是英國人的文化理念使然。他們不僅做事嚴謹認真,而且非常遵守傳統,即便是數幾枚零錢,他們也隻相信親自動手,而非憑空想象。
英國商人在經營上的務實精神貫徹如斯,也算走到極端了。這種務實精神具體到經營和管理上,就是他們不輕易製訂過多的條例,即使出於需要必須有條例,他們也不允許出現任何空泛無用的規則。所以,他們製定的規則之巨細都正好切中實際,不用套話,不照搬俗例。
例如,太古輪船公司經理晏爾吉曾為公司製訂了輪船公司十要,其中沒有任何口號式的語句,所列的都是經營中應引起注意的事項。如: “一、總辦為公司領袖,如不熟識商務,則不能知人善任,凡事為人所愚,措置失當,必有廉而不明,待其悔悟,該公司吃虧不淺矣。”又如, “五、輪船機器貴乎新式,燒煤少而行駛速,如貪其價廉買舊式機器之船,燒煤多而行駛慢,必吃虧無疑也。”“十、坐艙夾帶貨物,少報客位,司棧多報力錢,偷漏客貨,私收回租等弊,均無難革除,要皆事在人為耳。 ”
在這樣簡要的條例中,晏爾吉所以不惜筆墨把這樣細小的事情載入其中,因為他並不覺得這是小事,反而認為這些具體的細節才是實實存在的:它們直接關係到輪船航運的利益所在。這反映的正是英國人的務實精神。
在英國商人經營的公司裏,最不能容忍的弊端,就是崗位職責不明確,造成人浮於事。大多數的老板會根據公司的需要,嚴格控製員工數量,保證每一個員工都有具體明確的事務可做。尤其是初創業者,他們寧肯自己多做一些事情,甚至是讓每一個人超負荷地運轉,也不允許有冗員出現。這根本不是多一個員工就要多支出一份工錢的問題,而是英國老板追求企業的整體運作節律,追求獨特的企業風貌使然。
英國商人自己做事很努力,也要求下屬員工努力,甚至在選擇合作夥伴時,也要求對方是個勤勉務實的人。
1940年,希特勒對英倫三島發動了大規模空襲,一時間,炮聲隆隆,火光衝天。但是,倫敦人民似乎並未受到多大的影響,各個階層的人仍然按部就班地自行其是。在刺耳的警報聲中,工人們依然急匆匆地趕往工廠去做工;百貨公司仍然大門敞開,顧客熙來攘往;在馬路上,公共汽車、電車、出租汽車仍然川流不息;機關工作人員若無其事地辦公。直到敵機臨近上空,這些人才暫時躲入地下室,等飛機飛過,他們就又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同樣,在倫敦火車站裏,伴隨著飛機的轟鳴及警報的尖叫聲,票房仍然在售票,乘客們仍然手提大包小包地上車下車,即使炮聲隆隆不絕於耳,戰鬥機在火車的上空盤旋,開車的信號笛仍然照常吹響,車長們紋絲不動地站著,認真地揚著信號旗,列車毫不耽擱地開往海岸,乘客則安然坐在車廂裏,似乎這一切的一切與他們無關,隻不過是一場演習而已。
英國人能麵臨大敵仍若無其事地經營自己的事業,並不是因為他們天生不怕死,他們完全是自願地從事著自己的工作。對他們而言,不管發生天大的事情,哪怕是麵臨被轟炸的危險,也不能以此為借口使業務陷於停頓,無論如何,工作是第一位的。
英國人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並非是戰時養成的特有性格,而是源於英國人一貫的務實作風。
英國人的務實是同他們的實用主義分不開的。正因為他們務實,所以他們才處處從實際入手;反過來,正因為他們不信奉無謂的理論,所以他們才注重在行動中表現自己。雖然務實的特點使得英國人成不了理論家,但是他們卻使自己成為行動的巨人。
“不到橋邊,不想橋對麵的事情。 ”這句諺語反映出英國人信奉實用主義的群體性格特征。務實重行是成就事業的一塊基石。
以錢生錢的生財之道
蒸汽機、海底電纜和電報的出現,使一切都加快了速度,作為一個英國人,不需動大駕,便可以迅速得到大洋彼岸的信息,互相聯絡隻需一張電報便可以了。每個人,每件事情似乎都成了一架巨大機器上的一個齒輪,被帶動著高速旋轉。快速帆船比不過電波的速度,熟練的雙手比不過機器的轉動。在這個突然加速的世界,那些慢條斯理的舊商人慢騰騰的商業經營習慣再也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他們所引以為豪的長途跋涉能力、航海冒險能力以及積存大量貨物的能力已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
在過去,商人總是要保持大量存貨,保持貨源充足,而且需要長時間慢慢地補進,有貨物便有一切。現在則要求商人存貨不多,補進較快且決定敏捷,他非但對於下一個月的可能局麵,甚至對下一個季度的可能局麵都不能隨隨便便地不予注意,否則,他不是使大量商品過時積壓,便是得不到更有利潤的行銷商品。既然他們的最終目的不是據有商品,而是靠商品來賺錢,那麼,他們也要縮短用錢來生錢的時間,使作為中間環節的商品盡可能短時間地在手中停留,如果不直接接觸實際的商品,那會更好。直接用錢來生錢,即使經營的過程簡化,也使賺錢的速度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