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王國吸引臣民為它效忠的魅力是什麼?是通過經商和貿易使國家致富。在英國人眼中,人生就好比航海,不去冒險,永遠也到不了成功的彼岸。英國人在很多場合都很講究風度,但在生活中,他們又富含激情,常有許多奇思妙想。這直接造就了英國商人的勇於探索、大膽追求,乃至冒險精神。
海盜、冒險家、紳士 ——英國人的代名詞
工業革命和新航路的開辟,奠定了現代商業文明的基石。當東方的中國、印度仍沉浸於數千年文明的燦爛輝煌,態度幾近於抱殘守缺時,從歐洲駛出的殖民船,已經滲透於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航海貿易業熱了起來。新大陸的發現,殖民地的擴張,令世界各地遊弋著各種各樣滿載黃金和其他貨物的船隻,各國的利益競爭和對殖民地的野心為海盜活動提供了最大的溫床。隨著私掠許可證的出現,海盜活動甚至開始 “合法化 ”了。私掠許可證聽起來有點強盜邏輯的感覺,例如:一個荷蘭商人的貨物在德國被偷,他不但不通過合法或外交手段來獲得對於他損失的補償,反而能得到一張荷蘭政府授權的私掠許可證,這樣的許可證允許他可以俘獲德國商船來彌補損失。
後來各國政府使用這些許可證作為國家工具來加強海軍力量,因為這可以使本國在不增加預算的情況下,憑空多出一支能夠攻擊敵國商船的海上力量。海上霸主英國,就是靠著一群海盜起家的。 15世紀末英國打敗西班牙 “無敵艦隊 ”後,取得了海上霸主地位,使其本來一個僅有數百萬人口的孤島小國一躍成為世界頭號殖民帝國,並在以後幾個世紀中保持著世界 “第一強國 ”和 “海上霸主 ”的地位。難怪有人曾戲說:全英國就是一大群海盜,伊麗莎白就是最大的海盜頭子。駛往世界各地的殖民船隊中,英國人無疑是最具影響的一族,他們當年營建的 “日不落帝國 ”,堪稱世界曆史的一大奇跡。
短短數百年的時間內,世界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人們是否心甘情願地接受,現代商業文明的因子仍頑強地在世界範圍內迅速蔓延。時至今日,“日不落帝國 ”雖已不複存在,但英國文化對特定地區文化的影響仍在繼續著,尤其是英國商人的群體性格特征,仍是每一個生意人不能不知的 “商業秘密 ”。
一直以來,英國都深處海上,與歐洲大陸隔離,這在一定程度上養成了英國的自閉和高傲,同時也激發了英國人對外麵世界的強烈向往。
海洋民族不同於陸地民族的一個主要特點是:倔強的個性、冒險的天性和樂觀自信的秉性。一個陸地民族中的優秀居民,隻要眷戀土地,遵紀守法,順從統治者的意誌就可以了。而一個海島民族的公民,他必須既是海盜,又是商人,同時還必須是一個冒險家和一個殖民者。
進入近代社會,航海技術的飛速發展更激發了英國人海外冒險的激情。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的環球航行,在今人看來,無疑是人類科學文明史上的大創舉。英國人非常重視以冒險的探索活動發展經濟,最初到海外冒險的英國商人,大都把目標集中在黃金、香料等有限的海外寶物之上,但隨著時日的演進,他們心目中的奇貨範圍被不斷拓展,凡是能賺錢發財的東西無不進入他們的視野。總結這段時期的曆史,英國冒險家們的成功秘訣,就是把歐洲最司空見慣的東西當成奇貨售往海外,同時把海外看似普通的物品作為新奇之物帶回歐洲大陸。
英國小說家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講述的就是一個英國冒險家的故事。小說裏洋溢著十足的樂觀精神和商業冒險人物的自豪感。魯濱遜代表了英國早期資產階級的正麵形象,體現出英國人的典型性格。在笛福時代,英國人正是這樣一個崇尚冒險、熱衷擴張的海島民族,英國的地理位置孕育出來的民族性格是英格蘭崛起的一大因素。小說的後半部分描寫魯濱孫遊曆各國,他到過非洲和印度,又經由西伯利亞返回英國,這時候的魯濱遜不僅僅是一個冒險家,而是一個獲利甚豐的商人。冒險家、殖民者、商人構成英國人那一時期的多重性格,形成了英吉利民族樂觀自信、勃發進取的心理素質。
有人說如果給英國商人畫像,不應該把他們畫在店鋪裏,小心翼翼地撥弄著算盤,計算著盈虧,而應該把他們畫在船上,任洶湧的波濤拍打著船舷。因為,英國商人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便是始終保持 “走出去 ”的姿態。 “走出去 ”是對英國商人甚至英國精神最形象的寫照。在以地中海為歐洲經濟舞台的時期,英國可以說是遠遠偏離經濟的重心,威尼斯人和北歐的商人們幾乎操縱了歐洲大陸上的貿易,當時最重要的商品交易市場也都集中在歐洲大陸。英吉利海峽雖然並不寬闊,但它仍然使英國成為歐洲大陸之外的地方。航海探險和 “地理大發現 ”給英國帶來了無限的機會,英國商人適時地抓住這一時機,把 “走出去 ”的意識發揮得淋漓盡致。英國的商人們充當了探險的先鋒。
喜歡冒險的人,總是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即使是在今天,英國商人的骨子裏也仍存留著大膽想象和樂於冒險的因子。很大程度上,表麵的彬彬有禮、有板有眼,掩藏了他們太多的奇思妙想。尤其是有紳士風度作為掩飾,冷不丁地冒出來,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英國人的紳士風度世界聞名, “紳士 ”這個詞彙仿佛隻有用在英國人的身上才會真正的恰如其分。其實紳士風度是英國民族精神的外化。這種特征隨時隨地都會表現出來,隻要有一群不同民族的人在一起, “紳士風度 ”會很容易就把英國人與其他民族的人區分開來。
總結起來,英國人的 “紳士風度 ”有這樣一些具體表現:
①公平而合理的競爭原則。無論是在商業、政治或其他一切帶有競爭性質的場合,比如體育競賽或職位提升等等,都應該以良好的運動員風格來進行競爭,贏要贏得有風度,輸也要輸得有涵養,光明磊落,不搞幕後小動作。競爭的各方應該有平等的機會,不應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②言行處事應盡量抑製感情色彩,而讓理性來主宰一切。與職業有關的事務應以職業道德為標準,而不摻入私人恩怨或個人好惡。
③堅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氣概,為維護個人與國家的榮譽在所不惜。這表現在個人方麵就是不幹則已,幹則要幹到底的精神。
1986年的足球世界杯賽,成就了球王馬拉多納,最佳配角無疑是英國紳士。就連馬拉多納本人回憶那粒永載史冊的漂亮進球時,也不能不對英國球員的紳士風度由衷感激。因為在他帶球長途奔跑時,英國球員全都一板一眼地去追逐足球,而沒有想到要去破壞性地鏟倒球王。
在商業競爭中也是一樣,英國商人的紳士風度令別國商人刮目相看。不過,英國紳士的背後,依然存留著英國曆史上那種海盜的霸氣和冒險家的精神。
追求個性平等和富於冒險、樂觀向上的精神已被看成英國甚至西歐所崇尚的社會精神。這種精神本身就有著成功的希望,有充分發展自己的機會。
在英國,商人是神聖的職業
歐洲,特別是西歐,乃現代文明最為發達的中心地,英國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但和鄰近高度民主的發達國家相比較,英國仍殘存著古老的等級觀念。王室是國家的象征,貴族享有一定的特權。這不能不讓人們對該國商人的地位隱隱有些擔心。
任何擔心都是多餘的,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特異的傳統,與中國古代重農抑商、商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極其低下相反,英國商人素來受人尊敬。在英國民眾的心目中,商人甚至像紳士一樣,享受著特別的對待。
因此,在英國,商業並不局限在特定階層的人手裏,商人也從來不是一個固定的階層。
英國的商業領域中,任何人都要遵從同一的商業規則,這裏講究的是自由競爭,各顯其能。英國商人們認為,錢是靠本領賺來的,同特權、地位和出身並無多大關係。高貴的人並不因其高貴便能財源滾滾,低下的人也不因其低下就一定得不到錢財;相反,下層人由於更加吃苦耐勞,更加實幹,更具冒險精神,反而更能獲得成功。
於是,在英國的商業領域,判斷一個人高下的標準,就是看他在經營中能否獲得成功。“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這句格言更適合於英國的商業領域。
英國是一個環海國家,國民天生就具備了激情和喜歡冒險的特質。數百年前,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新大陸的發現,隨殖民船隊之後陸續抵達美洲的,除了少數的殖民統治者外,更多的是處於生活底層、迫切希望改變自己生活境況的冒險家和探索者。
窮則思變,此乃通行無阻之至理。對英國人來說,他們特別推崇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無論是誰,隻要是通過自己的個人努力,能不斷改善自己的生存狀態,都會受到世人的尊敬。經商做生意,從而令自己富有,正是諸多進取之道中最典型也是最普通的一種。
隨著英國社會各階層對本領與錢財達成一致共識,社會變得更加開放,各階層不斷分化,等級歧視也便慢慢消除。在英國,貴族和紳士,商賈和農民,在巡回審判廳裏常常自由來往毫無隔閡,商人和工匠們常在一塊喝酒,貴族的幼子們常常經商,富裕的商人可以變成紳士。人們即使不把商人當做實際的紳士,至少也把他看做同紳士一樣高貴。
托馬斯 ·孟是英國重商主義的代表人物,是 “貿易差額論 ”的倡導者。他認為商業是一種受人尊重的職業,而且希望自己的兒子去經商,他在《英國得自對外貿易的財富》一書中說: “因為商人肩負著與其他各國往來的商務而被稱為國家財產的管理者,實在是受之無愧的 ……因為這種職業的高貴性質可以更有力地激起你的願望與努力,去獲得那些可以將它幹好的能力。 ”
英國《觀察報》的一項民意調查也顯示,在人們的優良品德中,絕大多數的人一致認為: “一個商人和自己做一件自己完全不懂的生意,若能公平厚道,毫無欺騙,就有資格做一名紳士。這樣的商人做紳士,比那些對我以謊言相欺的宮廷大臣和名流學者,資格要高得多。 ”
這表明,生意人賺錢致富,是天經地義的,是受人尊敬的。隻要是辛勤工作的人,隻要是不與傳統相悖的行為,講究寬容之風的英國人都會一視同仁,以禮相待。雖然商人生來並不高貴,但是他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達到同貴族同樣的水平,除了那虛假的頭銜之外,商人並不比貴族缺少什麼,人為的等級區別並不是能力大小的區別。在獲得錢財和做出貢獻方麵,人與人是平等的。反倒是那些自覺出身高貴、地位優越,卻又整天無所事事,隻知裝腔作勢者,會被眾人鄙夷。因此,在英國,商人是很有地位的。
英國人的這一審美價值取向,直接影響了許多政界要人和學界名流的行為美學,他們在政界和學術界享有成功的同時,大都有自己經營的產業。也正是因為英國人對商業行為的普遍偏好,有力地促進了本國經濟的發展,使英國經濟始終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商人在英國受到最廣泛的尊敬,這是不爭的事實,但無論如何,都不能忽視英國是一個講究紳士風度的國家,商人受人尊敬,並非毫無條件。
英國的紳士和貴族也受人尊敬,那是因為他們的頭上多了一項光榮的帽子,而紳士和貴族的行為大都在此頭銜的束縛之下,一旦拋棄這頂帽子,榮譽的光環也會隨之消失。對於追求實效的英國人來說,英國商人的進取精神當然是第一位的,其次,當然還須遵守公認的道德準則和法度。
英國商人的經營管理,最講究嚴謹和規範,與其合作,無須擔心太多。因為在規則麵前,人人平等。
把自身的職業看作是最神聖的職業,也是一種增強自信心的策略。從英國商人職業的神聖的背後,我們看到的卻是平等和自由,在這樣的前提下,才更有利於商業的發展。
理性永遠占據上風
中世紀曾被人們形容為黑暗的時代。那時,封建與迷信使宗教成了生活的基礎,信仰控製了人們的思想。一個民族要取得長足的進步發展,就必須擺脫迷信,首先在精神上走出中世紀。與宗教所要求的虔誠信仰的精神生活相比,英國人睿智的頭腦在黑暗的中世紀有其頑強的表現,他們理性的求實精神最終戰勝了宗教蒙昧主義對塵世幸福的束縛和窒息。這種理性的求實精神反映到後來的工業經濟生活中,即使在工業革命之前的手工工場時期,英國人就重實用甚於重虛榮。當貴族的奢華刺激著巴黎的化妝品生產和意大利的金銀飾品市場時,英國的貴族們卻鼓勵造船航海,向海外開拓商業市場。這使英國的工業一開始就成為生產型而不是消費型,提高生產效率的需要又呼喚出了產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了邁進現代工業社會大門的第一人。
在英美工商界,人們常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一位商業巨子,經曆一生辛勞的經營,賺取了大量的錢財,他人也變老了,賺到的錢足夠他安享天年並能使後代過著舒服的生活。但是,當別人勸他退休而好好享受時,他往往會斷然拒絕,他會說那樣做是卑怯,因為,在他看來,錢,隻要能賺,他就想賺。
但是,對英國商人來說,他賺錢並不是為了享受。在彌留之際,許多工商業巨子並不把自己的錢遺贈給自己的孩子或親屬,而是捐獻出來給慈善機構或學校。他希望自己的後代一切從頭開始,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
這些商業巨子如此做法也許並非出於什麼高尚的目的,也不能說他們一生的辛勞不是為了賺錢,而是他們把賺錢看成一種職業。英國商人認為,一生辛勞的意義並不隻在於賺到多少錢上,更重要的是賺錢這種行為本身。永不懈怠地勞作,永不懈怠地賺錢才是人生最主要的目的。
英國人的這種經商觀念不僅僅是出於個人的嗜好,而是基於英國商人根深蒂固的宗教心理,並且,它構成了商人的倫理之一。
這種普遍存在於英國商人中的意識形態,決定了英國商人的行為,總是表現得非常理性,甚至到了呆板的地步。
英國人信仰宗教,一個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個人利益的得失,而且是為了增加上帝的榮譽。所以,英國商人們認為,人活著,最痛苦的莫過於遊手好閑,無所事事,真要是那樣,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即使是選擇職業,也隻有那些正經的、能給社會和公眾創造利益的職業,才是上帝所欣賞的。對世人而言,能夠增加上帝榮耀的隻能是個人在所扮演的角色中恪盡職守,並獲得最大的成功。就商人而言,賺到或失去一分錢,關係到上帝榮耀的損益,因此,勞動本身就是最有意義的事情,是人的一種天職。它是由上帝指派而又為上帝而做的。而且人們的事業成功並不是為自己受恩寵增加砝碼,成功本身便是受恩寵的結果。做生意賺錢,符合上述要求,這就足夠了。
既然賺錢獲利是為上帝的召喚,各種賺錢的機會均出自上帝的賜予,那麼,商人就要利用各種方法大賺其錢。英國商人把賺錢看成是自我能力和價值的充分體現。他們不會放棄任何能賺錢的機會。
為了服從於賺錢積累財富的最高目的,英國商人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大都表現得非常投入,很少有其他雜念,在利益杠杆的驅使下,他們的經營行為很合法度。
如果是兩人以上合夥經營,英國人一定先擬訂詳細完備的契約,一切都按契約規定,嚴格履行各自的權利義務,不容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既然勞動是一種天職,人們隻有通過具體的勞動及成功來感知上帝的恩寵並證明自己,那麼,人們在追求事業成功的道路上便不允許止步。因此,在任何情況下,英國人獲得再大的成功,他們也不敢居功自傲,他們繼續堅持一貫的理性的勞動,不受任何感情的幹擾。在他們心目中,惟有勞作而非悠閑的享樂方可增益上帝的榮耀。因此,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利用每一分鍾尋找每一個機會賺錢,便成為英國商人的倫理哲學。
既然勞作隻是為了增加上帝的榮耀,那麼,便不是所有的職業都有意義,隻有那些正兒八經的、能夠促進和增加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的職業才能為上帝欣賞,相反,那些隻出於感官享受而設的職業是沒有用的。這種職業哲學使得英國商人的經營事業被擺到了顯眼的位置,因為他們的賺錢事業最能看到不斷增加的效果,也最能排除除理性辛勞外的任何感情雜念,因而也最有用。以此為出發點,英國商人非常理性地講求功利主義,並且這在他們心中是最符合上帝意誌的 “優秀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