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這有多麼麻煩,那不買票 “蹭車 ”者便比比皆是了,其實不然,德國人嚴於律己,遵守秩序已經趨於本能。所以德國社會已經取締了維持秩序的法規,人們監督與自我監督,在公共場合,一張紙條就足矣。
德國人喜歡行之有效的東西。這一思維是他們的根本原則。比如在德國人看來,剛買了 6個月就出毛病的汽車或是洗衣機,其本身並不是什麼令人為難的東西,但它們卻是對社會契約的踐踏。
德國人走出國門後,每當看到塵垢堆積的建築、雜亂無章的街頭和未經清洗的汽車,他們總是感到極為困惑。站在倫敦地鐵的月台上苦苦等候下一班列車時,他們總是迷惑不解,為什麼瘋狂的英國人隻是咬牙忍著而不著手把事情合理安排一下呢 ?甚至語言也靠不住,充滿了騙人的鬼把戲,有人的名字明明該拚作 “Feathersonehaugh”,可偏偏讓人叫成 “Fanshaw”;有的小鎮被人稱作 “Slough”(蛇或蟲的蛻皮 ),一路穿城而過,你肯定拾不到多少蛻殼。
而這些事情若是在德國,則都會被處理得更為妥善。詞彙可能會有較長的喉音,可發音上絕無鬼把戲 ——眼中看到的拚寫就是應有的讀音。大街小巷整潔幹淨,房屋建築油漆一新,垃圾汙垢清掃入箱。這就是條理。
德國人的嚴謹和刻板,當然也有不足之處,但對信奉中庸、作風隨意的東方人而言,缺少的也許正是這股較真的勁兒。倘若我們與之合作,能吸取其性格優勢,強化自己的工作作風,也不失為美事一樁。
和善於投機取巧的日本人正相反,德國人走的是按部就班的策略,踏踏實實,有條不紊,也是走向成功的一條路徑。
守時像鍾一樣準
德國商人守信用,講效率,是因為他們珍惜時間。德國人守時像鍾一樣準。
德國人因珍惜時間而導致的令人尷尬的事情時有發生。走進德國,如果你想聯係公務或訪問朋友、熟人,均應事先電話或者信函聯係,約定時間。德國人不讚成打一個冷冷的電話來安排約會,這樣做很少能收到積極的回應。即使在好友間亦應如此,否則,你找到他,他會毫不客氣地將你拒之門外。如若因故不能屆時赴約,你應當及時打電話通知對方,並致以歉意,這對於對方已經是損失,因為對方根據與你的約定,安排了其他時間做別的工作,你的變動有可能使他的計劃打亂。所以盡量不要變動約定的事,這會使德國人非常反感。特別是工作之外的時間屬於個人,少而貴。人們是按照以個人為中心的社會組織原則生活的,有所損失,其內心的不平衡不言而喻。更好的辦法是寄一封信 ——寫得很好的信 ——合乎規範至關重要,信寫得不好會於己不利,過一段時間以後再打一個電話,這樣做有助於樹立良好的形象,讓對方覺得你很有條理,而且也使和你約會的德國人有時間從容地為你安排一個時間。
在德國,出席會議和社交活動要準時,這無疑是一條準則,而且被視為尊敬他人的表現。和德國商人做生意,雙方約定好時間談判,如果你遲到了,哪怕一分鍾,他就有可能因此而中止與你的生意。無故遲到被德國商人認為是缺乏組織性,若是經常性的遲到,則會被視為性格的缺陷。有的美國人喜歡開會遲到或是提前離開,讓別人覺得仿佛他極其忙碌或是非常重要,這種作法在德國完全行不通。在德國商人看來,你的遲到就是侵占他的時間 (他等候的時間等於你的侵占 ),這是侵權,是不公正,那麼他跟你談生意便沒有信心。
明智的做法是:不要在一天之內安排太多的約會和邀請,而是應該在中間為自己留一些喘息的時間。這樣,你就有富餘的時間到達目的地。而更為重要的是,這樣會給人留下好印象。德國人經常提前到達地點,然後繞著建築物轉圈,就像等待著陸的飛機一樣等待約定的時間,以便 “準點到達 ”。他們也希望你能這樣做。如果約定時間他提前到,表示對你的尊重和喜歡,相反,你提前到,他便感受了你的情義,非常高興。
德國人喜歡贈送禮物。在友好交往中,他會送你一些充滿文化色彩,高雅又不太貴重的東西做禮物。然而德國人送禮物是禮尚往來,泛泛之舉,如果他告訴你:我今天的某段時間給你,由你支配,這才是最珍貴的非同一般的饋贈。
在德國做生意,德方的朋友能夠陪你吃飯,帶你參觀旅遊,隨你的意願而支配他的時間,那麼對方已對生意做出投資,如果精確計算的話,此舉是要增生效益的。相反,德國朋友在中國,你為他付出時間,他必定相當珍惜感動,如果較久地支配你的時間,他會非常不安,計算著你的損失,計劃如何回報才好。
大部分德國公司的上班時間從上午 8: 30到下午 5: 00.在辦公室裏,守時的美德僅次於忠誠,但隻有老板才早來晚走。大多數德國人下午 5點鍾準時收工。加班被視作承認自己能力不足。除非你自願晚來晚走,或者早來早走,這種做法稱作彈性上班時間。
在德國你會看到這樣一個怪現象:繁榮的市場,並不是德國消費者的購物天堂。雖有豐富多彩的商品上市,但一個全日製工作的人員卻買不到東西。因為你上班,商店也上班,你未下班,商店已關門。一到雙休日,商店也休假。多數德國人深感不便,於是呼籲商業係統延長營業時間,但德國商人卻並不讚同。
充滿勃勃雄心和好競爭是德國人工作中應有的態度,表現出來就是緊張工作,他們絕不會每隔 20分鍾就悄悄溜出去抽根香煙、讀讀報紙。
德國人的守時,據分析緣於普魯士精神,是一種傳統現象。曆史上普魯士是個軍人和官僚占統治地位的國家。它是靠壓製人性而鞏固政權的。強權的國家,要求民眾高度井然有序,守時、守紀律、講效率,否則重罰;要求軍隊和百姓絕對服從國王,嚴格履行義務,否則殺頭。這樣的強權國家在軍事和外交上會取得節節勝利。於是普魯士精神逐漸成為德意誌形象的一部分。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現實的壓力:科技高度發達,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整個社會組織得像個巨大的鍾表,諸多零部件各司其職,每個齒輪都按預定的時間到達準確的位置與其他部件齧合,久而久之,人們習慣高度遵守時間,逐漸形成了這種價值觀念。
時光是寶貴的,時間就是金錢,絕不可以大肆揮霍 ——除非有一天某個人找到為自己寫傳記的良機,屆時他將會有機會將胸中所知的一切一吐為快。
行色匆匆、忙忙碌碌的德國人,常常心弦緊繃,精神緊張,在時間的琴鍵上生存。他們機械而迅速,按部就班。快節奏,高效率,一個時間,一個琴鍵,利用就等於碰響,它必須發出音符,各個時間組成一首旋律,這就是德國人的歲月。時間對他們講,珍貴已不是一般,它意味著金錢、生命、情義、價值 ……而能夠給你一份,相當不易。
近年來,德國人對民族性格不斷反思。比如一位德國朋友對記者說:他可以開列一大串德國人不好的性格特點 ——自負、實用主義、不寬容、上進心過強、討厭小孩等等。唯獨對於守時,他是高度讚賞的,這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一種優點。
對於商人來說,時間就是金錢,這話不假。守時體現了一個人做事的信譽,惜時則體現了一個人做事的態度和緊迫感。隻有用心做事的人,才是可能守時又惜時的人。
公私分明,意誌堅不可摧
德國商人大都認為,公司隻是一個商業場所,所以做生意都是個人式的。個人在自我的行道或崗位上一展才華。一位推銷員一旦離開公司,原先的顧客也會被這位推銷員拉走,這是理所當然的事。老板必須權衡利弊,考慮失去一位推銷員的損失,所以往往會采取特別賞識的態度,給予優秀者一定的獎勵。但優秀的雇員恪守一種風格,即在與老板簽訂合同後,一切履行合同條款,即使工作再有成績,一般不再提出什麼獎勵或追加收入等要求。還有,一旦與公司、與老板彼此配合默契,心情愉快,他就會忠誠於自己的雇主,金錢是難以拉走的。
如果公司的雇員因某種原因離開了,屬於他的那份生意一旦有人找上門來要和公司繼續做,那麼,公司老板必須經過原雇員的認可。在技術方麵也是如此,以專利權來講,一般公司都以發明人的名字提出申請,然後在發明人和公司之間就該專利權的彼此關係再簽訂合同。未經發明人的同意,專利是不能轉讓的。即使僅是一種技術而非專利,也是如此,屬於個人。假如這位工程師離開公司,他能帶走的一切都可以帶走,包括客戶,對此誰都沒有異議。
德國有一句具有廣泛影響的格言: “公務是公務,燒酒是燒酒。 ”這集中體現了德國人的清醒意識,凡事能掂量出輕重緩急,能分清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從而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二戰後,德國在商業上創造出了奇跡。要從大戰過後滿目瘡痍的廢墟裏重建家園,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是困難重重,但是德國人做到了這點,不能不讓人由衷地佩服。其中,公私分明的工作作風、刻苦勤奮的工作態度和堅不可摧的意誌力自然是功不可沒。
德國人工作時,總有一種拚勁,就像上足了發條的鍾表,他們向理想的目標奮勇前進,他們有著堅不可摧的意誌和奮鬥精神。但我們不要被他們工作狀態下的冷漠和刻板作風所迷惑,更不能誤認為他們隻懂得工作,完全缺乏生活情趣。
德國人享受生活的態度,要理智得多,在這一點上與激情浪漫的法國人完全不同。德國人的性情主要表現為外冷內熱,情感含蓄而又內斂。
德國商人在上班處理公務的時候,都會全心投入,別無他顧,從而保證了公司運作的快節奏、高效率。一旦步出辦公室,德國人被工作壓製的休閑心情就會迅速地迸發出來。
作為日耳曼人後裔的德國人,他們擁有強健的體格,他們骨子裏飽含著熱情奔放和對友誼的渴望。夜間,擺脫工作壓力的德國人,會紛紛走出家庭,湧向大大小小的啤酒館,到那裏去釋放激情,與朋友暢敘友情。
我們都有深刻的體會,越是表麵冷漠持重之人,與之建立起來的友誼就越牢靠。舉一個淺顯的例子,法國人熱情浪漫,男女之間逢場做戲的事司空見慣,一宵歡娛之後,彼此能夠把對方忘得一幹二淨。古板嚴肅的德國人顯然做不到這一點。他們對一切都采取審慎的態度,絕不輕易做出決定,決定之後,就一定要有結果。
德國人的刻板,和他們頑強的意誌品質是一脈相承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希特勒取得了一係列閃電戰的勝利,也是巧妙利用了德國民眾和軍人隻認目標、誓死向前的民族性格。
德國商人行事,同樣秉承嚴謹的態度,事先要進行周密的謀劃,給自己設定較為高遠的目標。他們知道,要實現這一目標,是有一定難度的,會麵臨許多挑戰,但他們向來隻往前走,相信隻要不懈地努力,就會有好的結果。任何艱難險阻,都無法令其改變初衷,更不可能讓其放棄目標。
我們再來說說德國的足球。德國球隊既沒有華麗優美的技術,組織進攻也無太多美妙的想像組合,但正是這樣一支有板有眼的球隊,卻足以讓全世界的足球強國不寒而栗。
其實,讓所有足球強國心有餘悸的,不是德國球隊的技術,也不是德國球員的身體力量,而是德國足球的紀律意識和頑強意誌。與德國隊交鋒,其他傳統足球強國可以在一開場就取得領先的優勢,甚至在比賽的大部分時間裏壓倒德國隊。但是,無論哪一支球隊,都無法從意誌上徹底摧垮德國隊,隻要比賽的時間尚未用完,隻要裁判的終場哨音尚未響起,德國隊的意誌就一直存在,並隨時隨地準備著絕地反擊。德國足球在最後瞬間完成大逆轉的例子,已經屢見不鮮。
點球大戰,是足球遊戲衍生的特殊規則,苦戰 120分鍾未分勝負的兩支頂尖球隊,被拖入刺刀見紅的點球大戰,就像是兩位武功絕頂的高手,此刻他們之間武功的比試已經退居到次要的地位,變成了意誌力和心理素質的較量。然而,無數的事實證明,在 120分鍾內取勝德國,固然已是難事,要想通過互射點球的方式擊敗德國,更是比登天還難。
幸運之神總是喜歡眷顧真正的強者,德國足球在點球決戰中罕有敗績,其製勝的法寶就是堅不可摧的意誌力。
人世間任何一種現象,都不可能獨立存在,德國足球的意誌力同樣如此。它源於德意誌人堅忍不拔的民族性格,根植於德國人在任何境況下都永不言敗的民族韌性。
今天,和平與發展乃世界共同之主題,發展經濟,做生意賺錢,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需要和追求。德國商人自然是不甘寂寞、不甘落後。
德國商人的執著精神非常可貴,有助於我們克服不能善始善終的中庸做法。借鑒和學習他們的寶貴經驗,不僅有利於生意興隆,也有益於我們的人格修煉,何樂而不為呢 ?
公私分明的工作作風,刻苦勤奮的工作態度,堅不可摧的意誌力,這些都是成就事業的基礎。
合同如鐵定,法律如山峰
希特勒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二戰中他對人類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難書,德國民眾為此蒙受的災難同樣深重無比。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希特勒在露出猙獰的麵目之前,在德國民眾之中卻享有非常崇高的威望,特別是他幾乎以全國擁護的結果當選為國家元首,簡直就是一大政治奇跡。這一奇跡的出現,並不是希特勒本人有何超凡的人格魅力,也不是希特勒的施政綱領迎合了德國民眾的期望,而是因為廣大的德國民眾與生俱有對上臣服的民族性格。
德國曆史上,很多時期都是處於強權政治的高壓籠罩之下,從俾斯麥到希特勒,推行的都是極權政治,使廣大民眾自覺或不自覺地養成了盲目服從於統治者的臣服意識,並上升為具有特定內涵的民族特性。“官吏們既然已做出決定,皇上也已首肯,服從就是我們的天職。貫徹帝王聖旨,乃是無上榮譽。”此乃德國曆史劇中流傳甚廣的台詞,而且深入到每一個德國民眾的內心,成為他們行動的指南。
二戰結束後,德國的極權政治體製被終結,取而代之的,是受美、英等國影響的現代民主政治和法製體係,但民眾既有的臣服意識並未被徹底根除,而是以另外的形式存在和表現出來:服從法律,相信契約。
雖幾經大變,德國人仍具有很強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愛國主義,始終是德國人評判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尺度;團結而又守紀律,是德國民眾普遍遵守的行為準則。
有這樣一個笑話:在半夜 12點時開車,看見紅燈還停車的,全世界隻有德國人。從中可以看出德國人的守法意識。
這一德國人的民族性格,表現在商業經營管理上,也具有強烈的奉公守法傾向。世界上有很多商人,他們為了賺錢,可謂絞盡腦汁、不擇手段,但在德國,這種商人少之又少。他們都能自覺地用社會公德、法律規範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隻要是和社會規範和公眾利益相衝突的事情,他們都會自覺地避開。所以,他們無論在做什麼事情時,都要采取法律手段 ——簽訂合同。
在德國,離開合同寸步難行。家長和小學一年級的孩子簽訂合同,製定努力目標,規定獎懲辦法,達標後家長該如何,未達標孩子該如何,雙方的權利各是如何,然後甲乙雙方簽字,接下來履行合同。德國人從小就知道合同的厲害,一旦簽訂合同,性質便是 “鐵 ”的。所以德國人是遵守合同的模範。他們很少有違約,從來不指望違約成功。
在德國商人創辦的企業內部,大都建立了詳備的規章製度。不僅老板要求嚴格,每一個員工都能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去適應各種規定,服從於公司的管理。
即使是在某些沒有明確規定的範疇,德國人的服從意識也是隨處可見。下級對上級的服從,員工對老板的服從,仿佛從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德國商人認同合同也得益於德國民法典對合同的規定特別係統、詳盡,邏輯性強,結構也嚴謹,可以稱得上是有關合同的範本。它的許多規定已為世人所接受,並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法律財產。
與德國商人做生意議合同時,他們會在合同上狠下功夫。大框框一條一條深思熟慮,反複推敲;小細節照樣一字一字摳,甚至將一些都應知道的小枝蔓也寫進去,以示明朗,唯恐由此產生歧義以致被對方做出什麼文章。他們利用合同文字合理地保護自己的權益,做到了盡善盡美,無懈可擊。
德國商人也常常是利用合同文字擊敗對方的能手。與德商有過貿易往來的人都能談出幾個由於疏忽的字眼兒而造成其吃虧的例子。
在一個港口的卸貨場地上,由於中德雙方共租一個場地進行易貨,然後各自裝載轉運。當時,場地小,貨物多,時間緊,中方擔心彼此混亂,影響效益,於是商定各占一半場地,在場地中間劃出一道白線,意思是誰卸貨也不要侵占對方的場地。但裝卸者往往雇用當地工人,語言不通,人多手雜,一時間德方的貨物竟然占用了中方場地。於是中方豎起一塊牌子:請將貨物卸在我們白線以外,不得有誤,違者交納違約金。德方同意牌子內容,並敲定違約金的數額。中方一貫認為德方是守約的,於是感覺問題解決,便釋然而去。誰知僅僅一小時後,中方的場地大部被德方占用,而中方貨物由於滯留指定地點外被另行罰款。中方負責人氣衝衝地找到德方負責人,而德方已將貨物妥善安置,從上到下都在喝香檳休息,隻待易貨時間到來。德方負責人說: “我們不是簽約了嗎 ?違約要罰違約金的,我無奈,不敢把貨卸在白線以內呀 !”中方申訴, “白線以外,是指我們一方 ”,而德方說也可以說是我們的白線以外,因為並未標明哪方。中方簡直有口難言。最後中方由此交納兩份罰款,一份是貨物滯留指定外地點,被港口罰,一份是延誤了易貨時間,由德方按違約罰,毫無通融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