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曾經被稱作是 “詩人和思想家之國 ”,在德國這片沃土上,孕育了無數的人文巨子和科學巨子。德國在曆史上曾長期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兩次世界大戰的打擊對德國來說也是一場災難。可是二戰之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同日本一樣,經濟發展極為迅速,很快便躋身於發達國家之列,這或許和德國人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有著直接關係吧。
戰爭與足球讓人對德國刮目相看
德國詩人歌德說過: “一想到德國人民,我常常黯然神傷,作為個人,他們個個可貴,作為整體,卻又那麼可憐。”他還說過: “也許需要幾個世紀,才能使高尚的精神和高度的文化深入到我們同胞的心中 ……”歌德的憂心忡忡,代表了絕大部分正直勤勞的德國人民。他們做夢也不想使自己民族的麵孔沾上汙痕,他們的智慧和奮發是為著民族的強盛、人類的文明和發展。誰知這趟車卻駛向不可預測的境地,他們感到困惑、迷惘和痛苦。我們理解他們的民族心理,曆史的惡夢令人難以忘懷。
德國人又稱德意誌人,他們自稱為日耳曼民族。人們在研究德意誌民族和其文化時會發現,德國給人留下了多重的印象:邦國鼎立,四分五裂的德國;哲學家、思想家活躍的德國;童話世界的德國;音樂巨匠輩出的德國;幾經興衰的德國;給人類文明造成浩劫的德國。在人類曆史的發展進程中,德意誌民族留下了既令人欽佩又使人深感痛心的一頁。它在哲學、文學、音樂、藝術等領域不僅為自己而且為整個人類造就了一個個巨匠偉人,猶如燦爛群星,光輝奪目。
然而近現代曆史上,德國人最能讓世界刻骨銘心的卻是兩次世界大戰和足球。
戰爭會帶給人類毀滅性的災難,特別是近現代史上的兩次世界大戰,其災難性後果更是觸目驚心。有點巧合的是,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扮演著不太光彩的角色,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在惡魔希特勒的率領之下,使歐洲乃至全世界的善良無辜之人,飽受邪惡戰爭的摧殘。
足球在德國屬舶來品,他們低下傲慢的頭,坦然接受英國紳士們發明的這一遊戲的時間,要晚於整個歐洲大陸,但他們自從接受足球文化以來,卻取得了其他國家難以企及的輝煌成就。提及德意誌的足球戰車,沒有人會等閑視之,即便是德國足球陷入低潮的 2002年,世人稍不留神,也會讓他們摘去了世界杯亞軍的桂冠。
德國經濟其實也有過類似於此的奇跡,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其經濟發展受戰爭毀壞的程度遠甚於其他國家,但他們重建的速度是如此驚人,這是否也像足球一樣,有什麼內在的秘密呢 ?
在某些人眼中,德國人就像一群方下巴的機器人,德語聽起來就像下水道裏發出的難聽聲音;而德國造的汽車,其性能又遠遠超出別國品牌,德國足球隊也很少輸球,所有這些印象似乎都無可爭議。
然而在這一切表象的背後,這個民族顯然對自我全無把握,既不清楚如今的地位,也不明了前途方向,甚至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也含糊不清。為了在世界的不安定中尋求逃避,他們一方麵依賴於秩序與係統,依賴於政府與聯邦銀行,另一方麵則退而陷入精神憂慮、精神分析和高層次的文化生活。
就德國人而言,生活是由兩大部分組成的,即公眾生活與私人生活。公眾生活領域包括職業、政府、商場與官場;私人生活則事涉家庭、朋友、愛好與假期,二者截然相反,適於其一必不適於其二。在人前板著麵孔按規矩辦事是當今社會的要求,而私下裏,平日隱藏其中的怪癖卻比比皆是。
你要是位國外來客,首先遇到的幾乎肯定是公眾生活中的德國人,而後就可能再也無緣看到其餘形象了。這一事實可以解釋為什麼德國在海外的大名全是關於香腸,全是關於啤酒。
由於兩德統一已然實現,即使那些對外國並無恐怖情緒的人也不免要為世界的未來擔憂。不過,德國人本身對外國人的害怕,並不及懼怕外國對自己有任何不良印象那麼大。畢竟,德國經濟倚重出口貿易。
德國哲學家尼采曾經寫道: “德意誌人的靈魂首先是多重的、多源頭的、混合重疊的,而不是實實在在建立起來的。這是由於它的起源 ……德意誌民族是個多部族的最特殊的混合,因此,德意誌人比起其他民族來,對他們自己就更為不可捉摸、更為複雜、更為矛盾、更為不可知、更難預測、更令人吃驚,甚至更為可怕 ……德意誌人的特點就是, ‘什麼是德意誌人 ’,這個問題在他們當中始終存在 ……德意誌人自己並不存在,他處於形成之中,他在發展他自己 !”
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在歐洲中部東自奧德尼斯河,西至萊茵河,南起阿爾卑斯山,北抵北海、波羅的海沿岸的廣闊地區,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曾處於德國的外圍和邊緣地帶。當中國、埃及、兩河流域和印度古代文明蓬勃發展之時,這一地區都仍然處於野蠻狀態,在人家進入高度發達的國家行列之後,這一地區的居民都仍然不知國家為何物。他們以生活的需要為軸心,自由開放,縱橫奔波,國家難以約束他們的精神行為。特別是德國商人,開辟生意,謀取利潤,四海為家,並不知道應該為某地區和某人群集團獻身,或奉行愛國主義。
值得讚譽的是 18世紀至 19世紀初的德意誌被稱作 “詩人和思想家 ”之國。這種民族與文化形成尖銳對立的現象是德意誌民族和文化的特點之一。這些文化巨人被德國人尊為 “民族英雄 ”來崇拜。於是一提及德國,便會聯想到德國的諸多文化巨人,不確切地說,他們的形象比德國的曆史更燦爛,已經成為全人類的瑰寶。
在德國這片思想活躍的土地上產生了眾多的哲學流派,湧現了一大批影響世界思想界的哲學家,特別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思想界的麵貌,為人類指出了一個明確的發展方向。其他著名的還有萊布尼茨、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費爾巴哈、叔本華、尼采、胡塞爾 ……德國文學也是大放異彩,很多文學家聞名世界。比如:高特合特、萊辛、歌德、席勒、施雷格爾、格林等等。
音樂王國的巨子,有世界人民所熟悉的巴赫、亨德爾、海頓、莫紮特、貝多芬、韋伯、舒伯特、門德爾鬆、舒曼、瓦格納、勃拉姆斯、施特勞斯。德意誌民族曾經孕育的眾多音樂天才,為人類奉獻了許多馳名世界的音樂作品,以至到今天仍為世界人民所欣賞,實在是值得讚歎的。
德意誌民族在曆史的長河中還造就了一大批優秀的科技巨子,他們有化肥的發明者利比希,電子技術的創始人西門子,汽車的發明者本茨,飛機的發明者李林塔爾、齊伯林和容克,電話機的發明者賴斯,電磁波的發明者赫茲,冷凍機的發明者林德,顯微鏡的發明者蔡司 ……舉世矚目的諾貝爾獎自 1901年開始頒發,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以及和平事業諸獎。 1968年增設了經濟學獎。截止到 1987年,全世界共有 155人獨得或分享了這些獎項,其中有 68位德意誌民族的精英。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 45名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中,有 10人是德國人,在 40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中有 16人是德國人。
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經濟能夠迅速崛起而躍居世界前列,這是值得人們深思的事情。了解和掌握德國的發展及概況,對你或許能有所啟示。
刻板冷峻的麵孔背後卻是做事的一絲不苟
現今德國居民通常被稱為日耳曼人。但日耳曼人並不是德國土地上的最早居民。他們最早居住在德國的北部和西北部。寒冷的氣候,貧瘠的土地,培育了他們旺盛的生存本能。為了生存,他們到處奔襲流竄,騷擾鄰人,侵占土地,搶奪食物。無休止的征戰,把日耳曼人鍛煉成勇猛的戰士。當這些麵孔凶頑、裸著半體的北方日耳曼人蜂擁南下,逼近凱爾特人時,文明發達的凱爾特人聞風喪膽,倉皇四逃,拱手將自己的家園讓出去,然後淒慘地跨過萊茵河,以自己的實力征服了羅馬人統治的高盧地區。
日耳曼人的野蠻強悍遠近聞名,許多周邊地區德布羅意聽到 “日耳曼 ”這個詞便毛骨悚然。聰明的凱爾特人利用了日耳曼的聲威,用武力從高盧人那裏奪得地盤,站穩腳跟,又狐假虎威,以日耳曼人自稱,一路流浪,一路征戰,於是也變成了日耳曼人。
“日耳曼 ”這一名稱本身就是指令人生畏的鬥士。戰爭和掠奪,成為日耳曼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並對其產生了深刻的精神影響,形成了其民族性格中好戰的一麵。
曆史上,人們評價德國人的性格特點首先表現為英雄主義、榮譽感、效忠精神、紀律和秩序。德國人有時自己也在批評自己。德國作家赫爾德林在他的小說《徐培裏昂》中,把德國人說成是不可救藥的野蠻人、僵屍、沒有靈魂的機器人。他們雖然作為手工業者、思想家、教師、主人和仆人,老老少少總是在忙忙碌碌,但是全然沒有感情,對生活、對美人以及聖潔都無動於衷。
作家的批評嚴厲而冷酷,但卻抓住了德國人的特質,那就是德意誌人常常表現出一張刻板冷峻的麵孔。翻開一本德國畫冊,人物眾多,動態靜態皆有,誰都為畫的生動而讚歎,但人物的麵部沒有一個是開心的笑容。這是現實的寫照。德國人嚴肅冷靜,從容鎮定,似乎他們永遠處變不驚,不善喜形於色,不愛喜笑顏開,總之,普遍板著一張刻板的臉,直麵生活,行事匆匆。
與浪漫奔放的法國人截然不同,德國人的臉上很難綻放笑容,而在冷峻的麵孔後麵,是嚴謹得近乎呆板的生活作風。即使幽默故事也不是什麼可笑的東西,如果你想說個笑話,你可能要首先提交一份書麵申請。
一位中國大學生和一位德國留學生是好朋友,他們常常一起看球賽,看演出,和朋友在一起侃大山。中國學生常常開懷大笑,笑逐顏開,一副樂悠悠的形象。德國學生十分詫異,他一定要問個明白,笑是有很多益處嗎 ?笑怎樣才能運用好 ?笑的產生是思想上的,還是精神上的 ?因為從感情言之,他實在不覺得日常生活中有這麼多好笑的內容。然而德國學生並沒有悲觀失望,相反,他有很多值得得意的事情。有趣的是中國學生更不明白,他板著臉有什麼益處 ?其實,這是民族內涵的差異。
德國人堅決反對不相幹的事情、輕率無禮的態度和意外事件。他們的語言裏沒有僥幸這個詞。其原因在於類似的事物不夠嚴肅。碰巧想出的好主意,或者由某個缺乏資格的人提出一個好想法實在令人難以理解 (當然更談不上是可取的 )。總之,德國人寧可率先進行一項智慧的發明,也不願承認創造是一種不確定、隨機的過程。
德國人按規矩行事,因為生命是嚴肅認真的。席勒寫道: “服從是第一責任。 ”從來沒有哪一個德國人懷疑過這句話的可靠性,因為它符合他們對秩序和責任的認識。德國人痛恨違紀行為,它使生活陷入困境,因為凡屬沒有明文規定可以做的事照例全都是禁止的。如果允許你抽煙或是在草地上散步,肯定會有一塊牌子曉諭周知。
德國人凡事皆講究務實,很少刻意強調外表的浮華和形式的新穎。在衣著方麵,德國人把追求得體作為第一要務,崇尚樸實大方。就連居家用品,他們也是把實用、牢固作為最重要的審美標準,寧可失之笨重,也不追求表麵的華美。
總是陰沉著臉的德國人,讓人望而生畏,許多人因此斷言德國人處事缺乏熱情,其實,這走入了另一個認識的誤區。在德國,倘若你不熟悉道路,隨便找一個人打聽,德國人總是非常認真負責地幫你指點,如果恰巧是他也不知道的,那他也不會撂下不管,而是向別人詢問後,再回頭來告訴你,直到你聽明白為止。
德國經濟能夠在兩次世界大戰戰敗的重創之下迅速恢複元氣,與該國國民深入骨髓的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有著必然的聯係。德國商人的責任心在世界上是少有人及的。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德國人都保持著特別清醒的頭腦,能分清事物的主次,始終采取有利於大局的策略,而且絕對地嚴謹認真、一絲不苟。
2002年,韓日世界杯賽場上,種子隊德國隊對陣沙特阿拉伯那 8∶ 0的懸殊比分,讓世界足壇瞠目結舌。在這場比賽中,身高和體重均居各參賽球隊之首的德國人,憑借著邊路傳中、高空轟炸的獨門法寶,在上半場就讓矮小的沙特阿拉伯人 4次城門失守。兩隊實力懸殊,不在同一層次,已經有目共睹。如此大比分領先上半場,若放在激情浪漫的巴西、阿根廷、法國等足球強國身上,球員在下半場的比賽中心態方麵一定會產生微妙的變化,要麼放鬆,要麼大意,絕不至於像什麼事都不曾發生那樣。沙特阿拉伯恰好遇上的是刻板的德國人,他們仍像開場時那樣,一絲不苟地投入比賽,麵不改色地一次又一次地洞穿沙特阿拉伯人的球門,直到比賽結束。
足球性格隻是民族性格的反映而已,德國人不僅僅在足球場上一絲不苟,在生活的其他領域也是如此。
有人形容希特勒有花崗岩一般的腦袋,雖然他的聰明才智用錯了地方,給人類造成了深重的災難,但卻無法抹殺他是一位大人物的事實。在許多德國人身上,都潛藏著類似於希特勒的諸多特質,思維縝密,絕不盲目衝動,德國商人在處理重大問題時,很少會露出破綻。
德國人在職業生活中會全身心投入:工作就意味著你不能在中年時放棄會計或是電腦工程等現有職業轉行去飼養蝴蝶或從事別的行業。若產生了類似心理變化將會慘遭辭退,因為你是個不堪重用、不值得信賴的人。
德國人的刻板和冷峻全世界都有名,我們並非是要學習他們如何刻板,而是要借鑒他們做事一絲不苟的精神,有了這樣的精神,世上便沒有什麼不可能實現的事了。
按部就班,決不投機取巧
在日常生活中,德國人就像是一部機器,缺乏激情,缺乏創造力,按部就班地做著自己的工作。人們很難想象,要維係一個缺乏激情的民族始終以昂揚的姿態高速向前,應該憑借什麼?德國人給我們的回答,乃是秩序,是維係秩序正常化的各項規章製度。
據說在德國,家庭主婦煮一隻雞蛋也要用量具精確用水的多少,下麵條同樣要用天平稱麵條的分量。在德國,家裏和辦公室一樣,都會收拾得井井有條、窗明幾淨,大街上也是秩序井然,人車分流;人們總是行色匆匆,很少有人在街上閑逛。如果在街上偶然碰到一個熟人,也隻是簡單地打個招呼,便各奔東西,絕不可能在大街上就駐足閑聊起來。如果說一個德國人是哲學家的話,那麼你在街上看見三個德國人聚集在一起,肯定是在舉行某種形式的集體活動了。
德國的足球俱樂部聯賽在世界上聲名顯赫,拜仁、慕尼黑、勒沃庫森,甚至此前的多特蒙德、漢堡,都曾在歐洲賽場叱吒風雲。然而,德國俱樂部從來就不曾有身價居世界前列的球星,當西班牙、意大利大搞造星運動來吸引世人的目光時,德國的俱樂部始終不為所動,仍以購買廉價實用的球員作為俱樂部運作奉行不渝的準則。另一方麵,效力德國的球員雖身價不高,但報酬卻不菲。說得再簡單一點,亦即德國俱樂部寧願把錢花在球員身上,激發他們賣死命,也不願花錢掙麵子、搞炒作。
當今之世,足球俱樂部實際上等同於商業經營的主體。他們的管理風格,也代表著具有普遍傾向性的商業經營風範。
在德國企業內部,凡事都應有計劃。在未考慮成熟之前,想要讓德國商人做出某一決定,幾乎是毫無可能之事,他們寧肯在編寫計劃書時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不願在具體操作時因某一細節的疏忽而抓瞎。
創辦公司時,德國商人會預先設想到公司管理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意外情況,並有針對性地擬訂各種應對策略。所以,德國人的企業總是會有煩瑣的規章製度,自上而下地滲透於公司運作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員工,包括管理者,隻要按照公司的規章製度辦事,就不會有大的紕漏發生了。
與德國商人做生意,要取信於對方,最好的辦法就是行事要有法度。無論是大小事務,事先都應有周密的籌劃,絕不可存有輕率僥幸之心。隻有這樣,德國人在與你合作時,才可能對你無可挑剔,才可能對你充滿信心。
德國商人喜歡按部就班,這就要求我們凡事應有準備,思想和行動應該同步進行,特別是在向德國商人提出新的合作建議時,一定要超前於他們的部署,留給他們充分考慮的時間和空間。否則,你的唐突行為無論蘊藏了多麼巨大的實際價值,也會因打亂了德國人的秩序和步調而遭到否決。
德國人對自己按部就班的生活秩序深感自豪。這些都具體表現在 Ordnung這一詞彙裏,它不僅指整齊,還包括正確、恰當、合適,以及許多其他優良品質。世上隻有一句話能夠溫暖德國人的心,那就是 “Alls in Ordnung”,意思是 “一切正常 ”,事事都按部就班進行著。德國人個個難以逃避的最高指示就是 “Ordnullg muss sein”,即要遵守紀律。
一位初到德國的外國人乘坐電車,頭一次坐,未付車費,坐到了目的地。第二次坐車,他等待售票員或管理人員過來詢問,但仍然未見有人理睬他。仔細觀察,這趟車的三四節車廂裏隻有一位彬彬有禮的管理人員,但他也在忙其他的,根本不管票的事。然而車上明明白白地貼有無票不能上車的標示。那麼不買票由誰來監督 ?買了又由誰來收驗呢 ?突然,他在車廂一角看見另一張紙條:違者罰款 20馬克。這罰款之事又由誰執行呢 ?捉摸之際,目的地到了,他又順利下車。第三次乘車時,他總算打聽清楚關於車票的購買和使用辦法。原來一般情況下,常乘車的人用電話聯係,由電車公司從個人賬戶結算後,票自然送到。如果零售,電車在各站都設代理點兒,在賣冰淇淋的窗口可能貼張紙條 “代賣電車票 ”,你買了就是了。上車後坐席旁便有一個不起眼的縫隙,你把票自覺丟進去。至於罰款,如果同是乘車者監督了你,他會告訴管理者,管理者會從電腦屏幕上證實你的過失,罰款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票額很低,因為德國人不相信你會逃票。但你可以看見有德國人主動申請罰款,因為他的確未來得及買票或忘記帶票。這時,管理員顯得很不介意,懶懶地打開屏幕證實一下事實,結果,這個申請者指錯了座位號,管理員便拒絕接受罰款。到此還不完結,乘客還要糾正自己的記憶,再次證實事實存在,罰款事宜才被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