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演繹中西合璧之傳奇 ——日本商人的經商秘訣(1 / 3)

二戰以後,日本這樣一個國土狹小資源短缺的彈丸小國,在短短數十年之間,居然躍居世界發達國家之列,這不能不讓人刮目相看。台灣作家柏楊先生說:“一個日本人是條蟲,三個日本人就變成了龍。”不錯,日本人正是依靠團結合作的精神,和中西合璧的 “拿來主義 ”策略,才創造出了當代經濟史上的神話。

從禮儀之邦走出來的日本商人

日本商人是世界上公認的 “銀座猶太商人 ”,也是將東方儒家思想與西方現代科學管理理念融合得最完美的商人。人口隻占世界人口 1/ 40的日本,竟創造了全世界 1/ 7的財富,人均收入達 27000美元,雄居世界首位。

日本是一個彈丸島國,國土麵積狹小,資源貧乏,自然災難頻仍。在其實現統一的千年曆史中,似乎除了日本人外,沒有哪個國家將其稱為 “大日本 ”。

這樣一個資源小國,戰後從廢墟中勉強重建。如今其商品行銷全球,搶占了美國大半個市場,曾經一度把美國公司逼到絕境,在歐亞各國的情況亦無二致,一躍成為世界最大債權國和經濟援助國。日本人的絕招是什麼 ?

讓我們來看看到底是什麼樣的精神讓他們在短短幾年內迅速崛起,並雄踞世界舞台的。大家都聽說過花道、茶道、劍道、柔道、空手道、書道、裝道、琴道等等日本的本土道義文化,從一技一藝到百藝百能各具流派,這就是日本人統一的 “求道精神 ”, “技 ”和 “美 ”各臻最高境界,“質 ”和 “善 ”各達最高領域。現在我們的問題找到了它應有的答案歸屬,那就是:一流的商道!

日本這個民族是由多個民族雜糅混合而成。史傳部紋時代末期和彌生時代,曾有亞洲大陸一些民族的居民成批地東渡日本。相傳我國秦始皇時期,一個叫徐福的人,曾帶三千童男童女,不遠萬裏,乘船東渡日本力求長生不老之仙丹妙藥,自《史記》有記載以來這一故事更是盛傳,近乎婦孺皆知。這個膾炙人口的遙遠的曆史傳說,就反映了當時中國向日本的移民動態。

據考證,今日日本民族的原始組合成分,主要有蝦夷族和通古斯族、印度支那族、印度尼西亞族、矮小黑人、韓族、漢族和中國南方族、蒙古族、馬來族等。因此,日本民族是標準的 “雜種 ”。

日本地處太平洋中的一組島嶼之上,有豐富的水產資源、較多的降雨量等優厚的自然條件,這對於日本民眾來說無疑是天賜的恩惠。但日本海狂濤巨浪,太平洋無邊無垠,給海島交通也帶來了極大困難。島上山巒起伏,平原湖泊較少,自然資源貧乏,火山時有發生,地震也是頻繁不斷,從另一麵來說,這種不利也給日本人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正是 “雜種 ”民族和頻繁多變的自然環境,使日本人形成了 “無常 ”的觀念。致使日本人練就了高度的應變能力,同時又進一步催發了他們自我否定的精神和求新的欲望。

這就為日本商人奠定了最初的基因基礎。

日本經濟的成就和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已經毋庸贅言。在亞洲,自然是無人企及,即便放眼世界,也隻有美國或有過之。但美國資源富饒、人才薈萃,美國經濟受世界大戰的影響極少,始終保持著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而在 20世紀初,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日本由一片廢墟堆中重建家園,短短數十年便神話般地發展起來,搖身一變成了世界強國。取得如此成就,又有誰可以真正望其項背呢 ?

看看日本的港口、碼頭,到處停放著成千上萬的高級轎車、家用電器和各種各樣的日本商品,像太平洋的波濤、印度洋的浪潮般衝擊著歐美市場及世界的各個角落。廉價的日本商品大量傾銷,使歐美的工廠一家又一家接連從市場上銷聲匿跡,一批又一批工人在競爭中 “下崗 ”。麵對日本商人咄咄逼人的貿易攻勢,麵對這場來勢凶猛的 “日本旋風 ”,歐美各界無不牢騷滿腹,怒氣衝天。於是,歐洲人開始抵製日貨,美國人則哀歎 ——“美利堅被推上了斷頭台 ”, “沒有軍隊的日本已經獲得了他們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企圖得到的東西 ——共榮圈 ”。

然而,有著如此淩厲攻勢的日本商人,卻是生長在一片以 “禮儀 ”著稱世界的國土上。

因為日本受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巨大,所以日本人為人處世、與人交往,很是謙恭有禮。

比如,日本商人初次見麵,自我介紹之後,必然要說一句 “請多多關照 ”。看似簡單質樸的客套話,不惜將自己的身份置於下位,實際上卻很好地體現了對對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謙恭。除了嘴裏說的,他們還有具體的行動。見人鞠躬,已經成為日本社交界最典型的標準禮儀動作。

在日本,即便是多年相濡以沫的夫妻,也有見麵鞠躬的儀式。所不同的是,女性在鞠躬時,都表現得溫順典雅、動作輕柔,雙手置於雙腿之間,有中國古代女子 “道萬福 ”演化而來的痕跡;男性鞠躬,要莊重謹慎得多,一般是脊椎挺直,雙手緊貼於身體的兩側,躬身約 30度,持續時間 3秒鍾左右。

嘴裏細聲細語溫和地說著請多多關照,身體做著謙恭的鞠躬動作,這是我們確認對方為日本人的有力憑證。任何一種現象都不是獨立存在的。日本人的謙恭有禮,有深遠的習慣沿襲傳統,和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麵也是緊密聯係的。社會等級觀念,為人處世的忠誠和信義,都和崇尚謙恭有禮息息相關。在此文化氛圍的熏陶和孕育之下,就連看似再簡單不過的鞠躬,也有頗多講究。男士鞠躬,特別是莊重的社交場所,一定要視彼此身份地位高低的不同,在躬身的曲度和持續的時間上采取不同的選擇方式,但都力求恰如其分。一般而言,躬身的曲度越大,表示對對方越尊重;如果雙方地位懸殊較大,往往是地位較高者先平身,否則,過早地平身就有失禮嫌疑。很多時候,就連鞠躬的次數也有講究,對初次見麵的人,隻鞠一次躬,往往是不夠的。

名片互換是世界通用的禮儀交往方式。但在日本,遞名片的先後順序,與對方的地位和資曆卻大有關係。主人先向客人遞交名片在前,而遞名片時按對方的地位從高到低依次遞給,也是普遍的慣例,否則就失了禮數。無論是誰,接受對方的名片,都要馬上認真閱讀,切不可隨便收起來,必要之時,最好還要針對名片說一些讚美之辭。

與日本商人交往,需要注意的禮節還很多。針對他們謙恭有禮的傳統習慣,美國人多伊奇在《怎樣與日本人做生意》一書中,對見麵問候做了如下建議:會用日語最好,即使標準上有欠缺,對方也會很高興;表明自己對日本的喜愛,能說出自己對某一日本菜的偏愛,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直呼對方名字時,加個 “君 ”字;鞠躬三至四次,多說恭維話;說自己是多麼盼望與對方見麵,表達自己見到對方時高興的心情。這些都是簡單易行的辦法。

日本人講究謙恭有禮,是建立在真誠的基礎上,假如沒有把握好分寸,讓人感覺你是在虛偽地巴結討好,往往會適得其反。

可以說,禮儀之邦走出來的日本商人,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日本經濟的勃發和騰飛,諸如本田宗一郎、鬆下幸之助、盛田昭夫、堤義明中子、豐田英二 ……除了謙恭有禮,在這些商界巨子的身上,更是凝聚了無數日本商人的智慧,反映了整個大和民族的性格特質。破譯日本人創業和經營成功的密碼,解析日本人不同於世界各國商人的個性優勢,我們才會有足可自傲的資本,並保證賺到比日本人還要多的金錢。

謙恭有禮不僅代表個人的形象,還代表一個企業甚至一個國家的形象。懂得禮節能夠讓你在業務交往中更容易談判成功。

大和民族的 “忍 ”與 “和 ”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美國商團趕赴日本,與日本企業進行貿易談判。講究時間效率的美國人,采取開門見山的方法,一上來就和對方進行實質性的交流,但日本人卻不買賬,繞來繞去就是不談正題,美國人對日本人的廢話連篇難以忍受,在日本人的微笑和沉默麵前,不得不掃興而歸。

東西方文化存有巨大差異,日本人對忍耐情有獨鍾,同樣也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背景。

日本國四麵環海,幾乎絕大多數日本人都有過海邊垂釣的經曆。當今的日本商人,似乎也有許多脫胎於釣魚經驗的經營理念和成功法則。釣魚最講究沉得住氣,有耐心,要不然魚尚未上鉤,你就拉動魚竿,隻能徒勞無功地浪費時間。

日本人奉忍耐之心為法寶。他們待人彬彬有禮,同時也是希望在有條不紊的態勢下,檢視自己可能的毛躁和疏漏,避免一些無謂的失誤。在他們看來,無論是在何種情況下,缺乏忍耐之心的急躁行為都是不應該的。公開表示自己的不滿和急躁行為,不僅僅是失禮的表現,也暴露了自己的無能和弱勢。

其實日本商人忍耐的目的是想給自己留一條後路。有位西方商人抱怨說: “日本人很少給你確切的答複,特別是時間方麵的要求,日本人能給你的回答,隻有 ‘盡快 ’二字,卻從不給你具體的日期。 ”

有很多西方人都不理解日本的這種文化性格,他們大都憎惡日本人的這種做法,以為日本人辦事拖拉,不追求效率。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日本人的慢節奏,主要是在決策方麵,在他們看來,越是彙集更多的情報和信息,越能杜絕決策的錯誤。培養忍耐之心,就是為獲取更多決策信息提供保證。而一旦完成了決策,日本人付諸實施的過程,又非常快捷有效,絕無半點含糊。

所以,與日本商人打交道,千萬不要百般催促,讓其立馬做出決定。正確的方式是在為其提供有用信息的同時,表現得比日本人還要沉得住氣,即便是在對方主動提出其他方麵的要求時,也要把內心的竊喜很好地掩藏起來。

所有人的忍耐性和意誌力都是有限度的,就像洪水把堤壩衝出一個小口子,若得不到及時的補救,口子就會越來越大。對付日本商人,待其忍無可忍時,你隻需再咬牙堅持一會兒,就會得到超乎想像的收獲。

日本人的忍性幾乎成了國民性,他們把 “忍 ”字和太陽旗並排放在一起膜拜的場麵,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但日本人還有另外一種深入國民骨髓的精神,那就是 “和 ”字。他們對這個漢字深刻涵義的理解,幾乎到了令我們汗顏的地步。

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日本人真正的力量之源在於他們的團結與合作精神,也就是他們的 “和 ”。日本人的祖先很早就意識到了 “和 ”的重要,所以把他們的民族稱為 “大和 ”。從此,這種團結合作的 “大和 ”精神,便融入了日本人的血液。

“和 ”首先是 “和衷共濟 ”。要求每一個團隊成員對自己從屬的集體,絕對地忠心,團隊所有成員的利益,都應服從於集體的利益。尤其是 20世紀 70年代以前,在艱難環境中取得成功的日本著名企業,無不把此奉為至寶。

其次, “和 ”即是 “和氣生財 ”。做生意賺錢,講究的是兩廂情願,對待自己的顧客,日本商家很是尊重,非常和氣、熱情,讓人舒服得難以拒絕。即便是團隊內部成員之間,相互謙讓彼此尊重,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日本人的 “和 ”,還突出地表現在另外兩個方麵。一是政府與企業結成了親密無間的聯盟,以致在外國人眼裏,似乎整個日本就是一個協調運轉的大股份公司。二是企業與職工結成了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二者的親密關係形成了獨特的 “日本式經營 ”風格。它們對於日本經濟的崛起,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日本人強調統一感,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招收的新雇員在同一天開始工作,拿一樣的薪金,穿一樣的製服,每天都唱公司的歌曲和背誦公司的信條;辦公室沒有牆壁隔開,也沒有門,工作單位由十幾個人組成,兩排辦公桌靠在一起,工作人員麵對麵坐在一起,一頭是經理辦公桌,企業幾乎毫無例外地根據一致的意見就某件事作出決定。他們讚成通過集思廣益、仔細斟酌後得出的一致結論,而不管這個過程需要多長時間。

日本商人不相信什麼少數服從多數的 “原則 ”。在他們看來,以 51%的票數否定 49%的票數,並因此達成某種議項的做法,是一種壓製人的正常欲求、挫傷人的工作熱情的專斷行為。同時,日本商人十分注意讓員工排遣因欲求得不到滿足產生的激憤。據說,有一家日本公司專門設有房間,讓員工在裏麵砸東西泄憤。而就整個日本來說,這種泄憤莫過於 “春鬥 ”,即每年春季職工為增長工資而展開的全國規模的鬥爭。 “春鬥 ”的特點是:短期罷工 (一般隻持續一天 ),大規模示威遊行,大量揮舞的旗幟和高亢嘹亮的歌聲。最後,鬥爭取得效果,工資有所增長。其實,這種為爭取工資而舉行的 “春鬥 ”已成為一種形式,職工工資的增長,並不是通過這種鬥爭而獲得的。它的目的主要是讓員工的 “欲求 ”得到滿足。

當年馬自達公司麵臨破產要倒閉時,該公司的工會曾號召工人們以最大的努力避免危機的發生。結果許多生產線上的工人紛紛去當推銷員,甚至為了節省燃料油,他們用手去推汽車。日本的工人所以有這種主人翁精神,主要就是因為他們懂得,他們和公司是一體的,沒有了公司,他們的欲求就難以得到滿足。這,反過來證明了老板對他們的欲求的態度。

日本商人雖然也唯利是圖,但他們的唯利是圖沒有忽略一個前提,那就是以 “和 ”為前提,必須將公司的每位員工當作家庭中的一員來看待,對他們的關懷絕不間斷,直到他們生命結束。

日本商人依靠團體精神取得了豐碩成果,而對想和他們做生意、想從他們口袋裏賺更多錢的人來說,尊重他們的團隊精神,和他們達成一團和氣,無疑是必須拾起的第一塊敲門磚。

“忍 ”體現的是一個人的耐力, “和 ”是團結合作共創輝煌的一種精神,兩者兼具,何愁大事不成?

博采眾長,凡是好的都 “拿來 ”

縱觀日本商人的經營策略,日本人成功的秘訣主要在於他們手中拿著兩件從異域借來的武器 ——西方的現代化管理和東方的儒家思想。日本人把東西文化和經營之道糅合在一起,創造出了有獨特風格的日本文化和經營之道,而且這種開放的文化和由此形成的博采眾長的民族精神成了日本戰後經濟起飛的基礎。

戰後初期的日本,在科學技術領域,比西方發達國家整整落後了 20年。如何盡快縮短這一差距?日本人采取了 “吸收性技術革新 ”的戰略。大量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加以模仿、消化和創新。結果,日本人用了 20年的時間,就學會了先進國家幾個世紀開發出來的技術成果。

日本商人將西方的現代文明與東方的古老文明有機地結合,巧妙靈活地運用於商戰之中,於是財源滾滾而來。這說明日本商人吸收和改造人類文明成果的巨大能力是異乎尋常的。

日本人最大的特長是善於學習,而且對所學的東西能加以發展和利用,做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日本語言雖然是以漢字為基礎,但又吸收了不少的外來語。日本人在學習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上都舍得下工夫,而且經常是徒弟超過老師。

20世紀 70年代,美國人率先研究成功非晶矽太陽能電池。當時,從事同一研究的日本三洋電機公司並不服輸,他們認為,評定勝敗的最終標準,是看誰能把完善的產品打入市場。

結果,日本人贏了。 1980年,他們的產品首先投放市場。 1985年,他們的產品已占日本同類產品的 38%。難怪成功後的日本人要發出這樣的感歎:我們需要諾貝爾獎,但我們更需要諾貝爾。

日本商人就是這樣一個 “實用主義 ”與 “拿來主義 ”結合而成的 “怪胎 ”。在他們的眼裏,無論是東方的古老文化,還是歐美的現代技術,隻要是好的、有用的,就毫不猶豫地拿過來用。日本商人到國外參觀,總是人人拿著筆記本、照相機,把聽到的記下來,把看到的拍下來,然後帶回去消化、吸收,毫無顧忌的 “拿 ”,結果拿來一個現代化。

麵對這樣一個典型的 “拿來主義 ”和 “實用主義 ”,你是讚其利 ?還是貶其弊 ?

1950年,一位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抵達日本,向日本人傳授美國的質量管理經驗。每個前來聽課的人,都像在學校裏上課一樣,認真聽教師講解,認真地記下教師的一字一句,全神貫注,一絲不苟 ……不過,“學生們 ”對待美國的新經驗,像以往對待任何新東西一樣,並非機械地照搬照抄、死記硬背,而是結合日本的實際情況進行了重新組裝,建立了日本獨特的質量管理製度和全麵質量管理製度。這樣,不僅把自己公司的產品設計、製造、檢驗及銷售包括在內,而且把衛星工廠生產方式也納入管理範圍之內,使得質量管理在從原料到成品這一係列過程中都得到執行。生產流程示意圖上,凡是質量有問題的工序都插上一麵小旗。取下一麵小旗,說明該產品的質量又進了一步。

一年以後,為了表彰這位來日本傳授美國質量管理經驗、為日本質量管理作出傑出貢獻的美國專家,日本商人以他的名字命名,設立了 “戴明獎 ”。

日本人學習、引進了美國人的質量管理辦法,但又將其發展,形成日本自己獨特的東方式管理。 20年後,當美國人慕名前來日本學習那頗具神秘色彩的東方式管理經驗的時候,日本人告訴他們:這項日本經營管理的最高獎賞,是為紀念你們的經濟學家而設的。

對於汽車業來說,美國和德國都算得上是汽車界的老前輩了,它們的汽車業起步都比較早,相對於日本而言,它們的造車經驗要更加成熟。但是,日本人很聰明,從豐田佐吉派兒子到美國底特律學習汽車開始,日本人把國外生產的汽車買來後,通通都拆開,對一個個的零件進行研究,最後自己消化吸收後就是創新了。日本人的創新正是促使日本汽車業快速發展的一個原因。

再比如說日本的新日鐵公司。早些年,日本的煉鋼技術和設備都比較落後,相對歐美要差得很多,鋼鐵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根本就沒有競爭能力。新日鐵大膽引進各國先進的煉鋼技術,走了一條 “引進 -消化 -創新 ”之路,使日本的鋼鐵工業日新月異,經濟效益很快就趕上了歐美鋼鐵強國。

上世紀的 50年代末,新日鐵公司引進奧地利的純氧轉爐技術專利時,日本鋼產量為 1000萬噸左右,到了 70年代專利期滿時,轉爐鋼產量超過 5000萬噸。該專利引進費用為 120萬美元,而使用這項專利獲利達六七十億美元。新日鐵對此並不滿足,它博采眾家之長,千方百計引進先進技術為己所用,又陸續從德國引進煉鋼脫氧技術,從美國引進帶鋼軋製技術,從瑞士引進連續鑄鋼技術,從法國引進高爐吹重油技術等等。

新日鐵公司不僅引進各國煉鋼先進技術,同時還對先進的技術積極進行消化吸收,並力圖創新。 1974年,日本成功開發出 “新日鐵 ”式成形炭配合焦炭技術。這項技術的推廣使原來不能用作煉鐵的非粘性普通煤成為寶物,可用量達 20%,每噸粗鋼的能耗量甚至低於歐美國家。

創新固然重要,但是應用更加現實。在科學技術日益迅猛發展的今天,不斷引進、模仿、吸收、應用,已成為每一個國家保持先進或趕超先進的必經之路。沒有模仿,就無法創新;沒有創新,就會被曆史無情地淘汰。

事實上,正是這種 “模仿 ”而不失 “改造 ”的獨特性格和智慧,使日本的一切,似乎都充滿神奇,富有魅力。從政治到經濟,從科學到文化,從被稱為 “撒旦的傑作 ”到不可理喻的舉止,從別具一格的衣食住行到匪夷所思的宗教信仰,從明白無誤的禮儀規範到難以揣摸的心理傾向,從對外來文化的移花接木到傳統文化的固執保守 ……日本仿佛成了邁達斯國王的領地。日本商人正是借此土壤具備了點石成金的本領。

日本商人將中西文明合璧,不斷引進、模仿、吸收、應用,取彼之長補己之短,在別人建立起的基礎上實行再發展,這是日本人經商的高明之處。

明察善斷,做商海的觀潮者

大海的潮起潮落是其本色,市場的 “潮起潮落 ”是其特征。 “商潮 ”有時是捉摸不定的,毫無規律可言。何時升溫,何時降溫,下一步會出現什麼 “潮 ”,誰也說不清。 “商潮 ”孕育著風險,但又是商業機會。 “弄潮兒當用頭立 ”,在 “商潮 ”麵前,商人不僅要成為迎濤搏擊的勇士,而且要成為觀察分析 “商潮 ”的大師。

日產和豐田是日本汽車製造商中曾經競爭多年的對手。豐田憑借其強大的銷售網和靈活高效的批量生產體係,曾一度使日產倍感壓力,大有被擠垮的危險。就在山重水複疑無路之際, 1987年日本第二大廣告公司博報省提出了 “分眾時代 ”的名言。博報省認為,日本的消費潮流已從單一的、大批量的大眾式消費轉變為多樣化、個性化的 “分眾 ”式消費,根據某一消費層次和年齡層次設計的產品今後在市場上將唱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