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有人失去了親人,痛苦萬分,而去勸慰他的友人說:“人總是要死的,死就死了吧,你自己要多保重。”一句話連用幾個對對方刺激頗大的“死”字,並且口氣輕鬆得如丟了一雙舊鞋一般,結果會使對方與他斷絕了多年的交情。這個代價很重,錯就錯在安慰的詞語使用不當。那麼,如何把握安慰語言的輕重程度呢?什麼樣的安慰語言才容易被人接受呢?
根據被安慰人所處的不同境遇、傷心程度選用不同分量的寬慰語言。
(1)以“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安慰人
現在很多人都對自己的處境不滿意,平日裏也少不了抱怨。如果恰巧你的身邊有這類朋友,按理說,他們的境況不是很好,但也說得過去。可是就是不滿足,總想和那些比自己優越的人做比較。你可能明知道他是自尋煩惱,但是看到他每天愁眉不展的樣子,你也會感覺難過,這個時候,為了你們都有一個好心情,你不妨用“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道理去安慰他,努力使他明白他並不是過得很糟糕,還有很多人都在羨慕他,從而漸漸提高對方的信心,使其有勇氣麵對現實。“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還可使對方能將注意力轉移,使其注意並體貼更為不幸的對象,從而無形中促進了社會人際關係的改進。
(2)以“佯裝不知,避開話題”的形式安慰人
有時,當別人身處不幸時,特別是不願意讓別人知道的一些麻煩,如果有人非要鄭重其事地去安慰他,對方會覺得你故意在揭他的傷疤,不僅不會感激你的好意,而且會懷疑你的用心。所以這個時候,不要跟他談起令他傷心的事情,甚至是佯裝不知,避開話題談些別的事情,反而更能安慰人。在日常生活中,若想真正安慰對方,使他痛苦的心靈得到安撫,則最好不要一再提起令對方傷心的事物,應盡量避開話題,若無其事地談些其他問題,也許這樣能使對方真正得到安慰。
(3)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安慰人
當別人招致慘敗,痛苦不堪時,我們可以用“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安慰人。勸對方不要把事情的成敗得失看得過重,凡事退一步,多往好處想。我們可勸慰和激勵別人把人生旅途中的失敗視作人生的一種磨煉、一個轉折點,生活興許從此朝著相反的、好的方向發展,失敗帶來了人生道路中的意外收獲。使其看到前途的光明,看到明天的美好,看到失敗後的希望,這是解脫他們苦惱的最根本的途徑。能激勵灰心失望的人重新鼓起勇氣,就是成功的安慰。
安慰別人,我們的用心是好的,但千萬不能好心辦壞事,要謹記,安慰別人時,話語的輕重務必要掌控得當。
酒桌上的語言不可小視
“酒文化”是一個既古老而又新鮮的話題。現代人在交際過程中,已經越來越多地發現了酒的作用。
的確,酒作為一種交際媒介,在迎賓送客,聚朋會友,彼此溝通,傳遞友情時,發揮了獨到的作用,探索酒桌上的“奧妙”,有助於你交際求人的成功。
大多數酒宴賓客都較多,所以應盡量多談論一些大部分人能夠參與的話題,得到多數人的認同。因為個人的興趣愛好、知識麵不同,所以話題盡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獨尊,天南海北,神侃無邊,出現跑題,而忽略了眾人。
特別是盡量不要與人貼耳小聲私語,給別人一種神秘感,使之產生“就你倆好”的嫉妒心理,影響喝酒的效果。
大多數酒宴都有一個主題,也就是喝酒的目的。赴宴時首先應環視一下在座各位的神態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單純地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機會,更不要讓某些嘩眾取寵的酒徒攪亂酒席。
酒桌上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才華、修養和交際風度,有時一句詼諧幽默的語言,會給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無形中對你產生好感。所以,應該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語言得當,詼諧幽默。
在酒桌上往往會遇到勸酒的現象,有的人總喜歡把酒場當戰場,想方設法勸別人多喝幾杯,認為不喝多就是不實在。
“以酒論英雄”,對酒量大的人還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難了,有時過分地勸酒,會將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壞。
要想在酒桌上得到大家的讚賞,就必須學會察言觀色。與人交際,要了解人心,左右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敬酒有學問
敬酒也是一門學問。一般情況下敬酒應以年齡大小、職位高低、賓主身份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慮好敬酒的順序,分明主次。與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聽一下他們的身份或是留意別人如何稱呼,這一點心中要有數,避免出現尷尬或傷感情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