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交際心理學(3)(1 / 3)

要遵循交往適度定律

互惠原理告訴我們,人們對給予別人的好處,總想獲得同等程度的回報。於是,有的人就認為,他如果對別人特別好,對方也會對他特別好。但是有的時候結果往往不是這樣,他付出了很多,得到的回報卻少得可憐,甚至可能沒有任何回報。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說或聽到這樣的話:

“我對他做了那麼多的事,可他對我並沒有好一點,甚至有時候得寸進尺,認為是我應該做的”;“我每天為孩子忙這忙那的,幾乎什麼事情都包辦了。有一天我生病了,就沒給他做飯,結果孩子衝我大聲嚷嚷,說我不是一個好媽媽”;

“我朋友來這個城市了,我專門請假陪了她一星期,給她找房子,還帶著她到處熟悉環境,可是她連一聲謝謝也沒有”;

“我的某些下屬太讓我失望了,一直以來,我都給他們發較高的工資。去年碰到金融危機,我不得已降低了他們的薪水,他們就在背後一直埋怨我”。

這就說明,互惠原理也不是絕對的。如果你對別人適度地好,可能得到別人相應的回報;但是你對別人過度地好,卻可能無法得到別人的回報。

在社會交往中,如果你對別人過分地好,也就是在人際交往中“過度投資”,可能會引起3個不良的後果。

首先,對一個勞動能力、智力健全的人來說,獨立和付出是個性成長的需要。人際關係中如果不能相互滿足某種需要,那麼這種關係維持起來就比較困難。心理學家霍曼斯曾提出,人與人的交往本質是一種社會交換。這種交換同市場上的商品交換所遵循的原則是一樣的,即人們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於所付出的。

正因如此,雖然人有自私的本性,不希望得到的少於付出的,但出於互惠定律,如果得到的大於付出的,也會讓人心理失去平衡,使人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而在心理上就會產生愧疚感,感到欠對方的情。這種心理負擔往往會使受惠的一方選擇遠離。

出入社交圈的人,通常容易犯一個錯誤,就是“好事一次做盡”,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會使關係更融洽、密切,而事實恰恰相反。所以,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你想幫助別人,而且想和別人維持長久的關係,那麼不妨有所保留,最好不要一次把事做盡,適當地給別人一個機會,讓別人有所回報,不至於因為內心的壓力而疏遠了雙方的關係。與之相反,“過度投資”,不給對方喘息的機會,隻會讓對方的心靈窒息,最終離你越來越遠。

其次,對對方過分好,可能會使對方對這種恩情感到麻木,時間長了,就不覺得你對他有多好,而且一旦你達不到原來的標準,反而會引起對方的不滿,甚至反目成仇。中國有句俗話“一鬥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說的是當一個人處於困難時,你不提供幫助,這個人不會對你有什麼抱怨,因為你沒有這個義務。這時你給了他一鬥米,他會對你充滿感激,並且這一善舉不過分,他也不會對你有過分的期望。當你給了他遠遠超出他期望值的一石米,他除了表示感激之外便會生出更多的奢望,會覺得碰到了一個冤大頭,甚至會想我是否能從這個人那裏得到十石米甚至百石米。隨著期望值的陡增,隨著他的要求越來越多,你總有無法滿足他的那一刻,於是矛盾便產生了。

現在你能理解我們在生活中為什麼會有或者聽到那麼多的抱怨了吧?父母對子女過好,會讓他習以為常,一旦讓他獨立解決困難,他就覺得你對他不好了。他能不衝你嚷嚷嗎?

夫妻之間也是如此。有時,妻子對丈夫太好,生活上照顧得無微不至,什麼事都對他百依百順,反而會讓對方輕視你的感情。因為人們對於太容易得到的東西,就不懂得珍惜。反過來,你因對方不珍惜你的付出而怨恨對方,結果在感情上形成了惡性循環,對雙方之間的感情發展都不好。

還有好朋友之間,因為你總是習慣於付出,讓對方視為理所當然,也就不需要再那麼客氣了。

還有領導對下屬,一開始就過於樂觀,給下屬發較高的工資,以為是為了下屬好。可是你又拿捏不準風雲變幻的市場,當經濟危機來臨時,為了公司的前途,你忍痛降低下屬工資。問題是,下屬並不領情,他在意的是他少拿了薪水。試問,他能不對你有所怨恨嗎?

再次,對對方付出太多,就容易讓別人覺得你心太軟,不怕你,對你無所忌憚。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之輩,有的人就隻懂得索取而不知道回報,而你一味付出,就會讓他們覺得你善良軟弱,容易利用,所以就更加得寸進尺了。

因此,就像凡事都要以適度為好,過猶不及,在人際交往中對別人好也需要適度,這在心理學上稱為“交往適度定律”。例如: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子女不能溺愛和嬌慣,以免孩子對父母的愛不懂感激。

夫妻之間一方不要隻求付出,不求回報,而是應該適當地向對方索取適當的回報,以保持感情付出的平衡。朋友之間,適當保持點距離為好,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攬在自己身上。

作為領導,應該在開始的時候避免過於樂觀,不能把下屬的工資定得太高,因為你一旦降低,他就會怨你,人大多如此。

親密並非無間,美好需要距離

在一個冬季,兩隻困倦的刺蝟因為寒冷而擁抱在了一起,但是無論如何它們都睡不舒服,由於它們身上都長滿了刺,緊挨在一塊就會刺痛對方,反倒睡不安寧。因此,兩隻刺蝟就離開了一段距離,可是又實在冷得難以忍受,因此就又抱在了一起。折騰了好幾次,最後它們終於找到了一個比較合適的距離,既能夠相互取暖又不會被紮。這也就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例子數不勝數,一個你非常敬佩的人,因為相處甚密,對方的缺點就日益顯露出來,你就會不知不覺中改變自己原有的感情,對對方失望,甚至討厭對方。夫妻、戀人、朋友以及師生之間都不例外。

曾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剛開門的大閱覽室中,當裏麵僅有一位讀者的時候,心理學家便進去坐在他身旁,來測試他們的反應。因為被測試者不知道這是在做實驗,所以大部分人都快速地遠離心理學家到別的地方坐下,還有人非常幹脆地說:“你想幹什麼?”這個實驗一共對80個人進行了測試,結果都相同:在一個僅有兩位讀者的空曠閱覽室中,任何一個被測試者都無法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著自己坐下。

由此可見,人和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人人都需要有一個自己的空間,它猶如一個無形的“氣泡”,為自己劃分了一定的“領域”。而當這個“領域”被他人侵犯時,人便會覺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開始惱怒。

法國總統戴高樂曾經說過:“仆人眼裏無英雄。”這說明了在人和人的交往過程中應該留有一定的餘地——相應的心理距離,要不然偉大也會變得平凡。戴高樂就是一個非常會運用心理距離效應的人,他的座右銘是: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深刻地影響了他與顧問、智囊以及參謀們的關係。在戴高樂10多年的總統歲月中,他的秘書處、辦公廳與私人參謀部等顧問及智囊機構中的任何人的工作年限都超不過兩年。他總是這樣對剛上任的辦公廳主任說:“我用你兩年,就像人們無法把參謀部的工作當做自己的職業一樣,你也不能把辦公廳主任當做自己的職業。”這就是他的規定。

後來,戴高樂解釋說,這樣規定有兩個原因:第一,他覺得調動工作很正常,而固定才不正常。這可能是受到部隊做法的影響,因為軍隊是流動的,不存在一直固定在一個地方的軍隊。第二,他不想讓“這些人”成為自己“離不開的人”。唯有調動,才能夠保持一定的距離,而唯有這樣,才能夠確保顧問與參謀們的思維、決斷具有新鮮感及充滿朝氣,也就可杜絕年長日久的顧問與參謀們利用總統與政府的名義來營私舞弊。

戴高樂的這種做法不僅值得人們敬佩,更值得人們深思。如果沒有距離感,領導決策就會過分依賴秘書或者某幾個人,易於讓智囊人員幹政,進而讓他們假借領導名義謀一己之私,最終拉領導下水,後果將會非常危險。兩者相比,雙方還是保持一定距離為好。

在美國著名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看來,通常而言,彼此間的自我空間範圍是由交往雙方的人際關係與他們所處的情境來決定的。據此,他劃分了四種區域或者距離,每種距離分別對應雙方不同的關係。

第一種是親密距離。這是人際交往中的最小距離,甚至被叫做零距離,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親密無間”。它的近範圍是在約15厘米。在此距離內,人們相互之間或許肌膚相觸或許耳鬢廝磨,以至彼此能夠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味以及氣息。它的遠範圍是15~44厘米,在此距離內,人們或許挽臂執手或許促膝談心,通過一定程度上的身體接觸來體現出親密友好的人際關係。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距離的表現主要限於最親密的人之間。在同性間,常常僅限於貼心朋友之間;在異性中,僅限於夫妻與戀人。所以,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倘若一個人不屬於該親密距離圈中,在沒有經過對方允許時,隨意闖入這個空間,無論其用心與目的怎樣,都是不禮貌的行為,會引起對方的反感與彼此的尷尬。

第二種是個人距離。這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稍有分寸感的距離。在此距離內,人們相互之間直接的身體接觸已不多。其近範圍在46~76厘米,雙方剛剛能夠互相握手以及友好交談。這是和熟人之間交往的空間。要是一個陌生人貿然進入此空間,就會構成對他人的侵犯。其遠範圍在76~122厘米,所有朋友與熟人都可以自由進入該空間,但一般情況下,和比較融洽的熟人談話時,距離更靠近遠範圍的近距離一端,而陌生人之間交往時則更靠近遠範圍的遠距離一端。

第三種是社交距離。它和個人距離相比,無疑又遠了一步,它已經超出了親密或者熟人之間的人際關係,體現出一種社交或者禮節上的比較正式的關係。這種距離的近範圍是120~210厘米,人們在工作與社交聚會上通常都保持這種空間距離。

一次,主辦人在安排外交會談座位的時候出現了一個疏忽,在兩個並列的單人沙發中間,沒擺放茶幾。結果,客人一直都盡可能靠向沙發的外側扶手坐,而且身體也必須經常後仰。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情境和關係裏,人們就需要調整不同的人際距離。倘若距離和情境、關係不對應的話,人們就會出現明顯的心理不適。

從理論上而言,這種社交距離的遠範圍是210~370厘米。它被認為是一種更正式的交往關係。在公司裏,經理們一般使用一個大而寬闊的辦公桌,並在離桌子一段距離處擺放來訪者的座位,這樣他就能和來訪者在談話時保持一定的距離。相類似,企業或者國家領導人之間的談判,工作招聘時的麵談,或教授與大學生的論文答辯等,雙方常常都要隔一張桌子或者保持一定的距離,如此便增加了一種莊重的氣氛,也增加了雙方的適應程度,顯得更得體與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