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薩爾王傳》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災人禍遍及藏區,妖魔鬼怪橫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為了普度眾生出苦海,向阿彌陀佛請求派天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發願到藏區,做黑頭發藏人的君王——格薩爾王。為了讓格薩爾能夠完成降妖伏魔、抑強扶弱、造福百姓的神聖使命,史詩的作者們賦予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把他塑成神、龍、念(藏族原始宗教裏的一種厲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薩爾降臨人間後,多次遭到陷害,但由於他本身的力量和諸天神的保護,不僅未遭毒手,反而將害人的妖魔和鬼怪全部降伏。格薩爾從誕生之日起,就開始為民除害,造福百姓。5歲時,格薩爾與母親移居黃河之畔;8歲時,嶺部落也遷移至此;12歲時,格薩爾在部落的賽馬大會上取得勝利,並獲得王位,同時娶森薑珠牡為妃。從此,格薩爾開始施展天威,東討西伐,征戰四方,降伏了入侵鄰國的北方妖魔,戰勝了霍爾國的白帳王、薑國的薩丹王、門域的辛赤王、大食的諾爾王、卡切鬆耳石的赤丹王、祝古的托桂王等,並先後降伏了幾十個“宗”(藏族古代的部落和小幫國家)。在降伏了人間妖魔之後,格薩爾功德圓滿,與母親郭姆、王妃森薑珠牡等一同返回天界,規模宏偉的史詩《格薩爾王傳》到此結束。
從目前已經搜集到的資料來看,《格薩爾王傳》有120多卷、100多萬詩行、2000多萬字。從字數來看,遠遠超過了世界幾大著名史詩的總和,是荷馬史詩的56倍長。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共24卷,15693行;《奧德賽》也是24卷,12110行。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全書分為七篇。舊的本子約有24000頌。按照印度的計算法,一頌為兩行,共有48000行。最新的精校本已壓縮到18550頌,37000多行。《摩訶婆羅多》是一部內容十分豐富的史詩。全書分成18篇,一般說有10萬頌,20多萬詩行。
《格薩爾王傳》是在藏族古代神話、傳說、詩歌、諺語等民間文學的豐厚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作為藏民族的英雄傳奇故事,《格薩爾王傳》有著深厚而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整個藏區及其周邊地區廣為傳唱。藏族有句諺語“嶺國每人嘴裏都有一部《格薩爾王傳》”,意思是說生活在雪域之邦的每一個藏民,都會講述《格薩爾王傳》故事。在長期的傳承過程中,經過廣大民眾,尤其是才華出眾的民間說唱藝人的再創造,《格薩爾王傳》故事發生了很大的演進,史詩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擴展、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不斷豐富和生動,出現了很多異文本。
各個民間藝人說唱的《格薩爾王傳》主要內容和基本情節雖然大體相同,但在具體內容、具體情節和細節上又各有特點,自成體係。
《格薩爾王傳》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原始社會形態和豐富的資料,代表著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史詩從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斷演進,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內核,在不斷地演進中又融會了不同時代藏民族關於曆史、社會、自然、科學、宗教、道德、風俗、文化、藝術等方方麵麵的知識,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美學價值和欣賞價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社會的一部百科全書,被譽為“東方的伊利亞特”。
世界上最大的詞典
詞典當中,編輯時間最長,參加人數最多,內容最豐富的是《牛津英語詞典》。這是一本曆史悠久、具有權威性、聲譽經久不衰的世界上最大的詞典。
《牛津英語詞典》的編纂工作從1857年就開始了。那一年,倫敦語言學會提出了編纂新的英語詞典的想法,倡議對盎格魯·撒克遜時代以來的英語進行一次全麵深入的考證和研究,以便對英語教學和英語文化傳播發揮曆史性影響。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個倡議,引出了一個70年才完成的浩大工程。
根據倫敦語言學會的倡議,新詞典著手進行編輯,但進度十分緩慢,直到1879年,這種狀況才發生了實質性變化。當年,倫敦語言學會與牛津大學出版社主編詹姆斯·莫瑞達成協議,計劃用10年時間出版一本能夠收錄1000多年來所有英語詞彙的新英語詞典,詞典預計出4冊、共6400頁。這個“新英語詞典”就是後來出版的《牛津英語詞典》。但是,詞典並沒有像預計的那樣在10年內完成,而是用了近50年時間才“竣工”。1928年,《牛津英語詞典》第一版以12卷本的形式麵世,共收錄414825個單詞和短語。
可惜的是,詞典的主編詹姆斯·莫瑞未能等到這一天,他在1915年就與世長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