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成龍倒是個信守承諾的人,按照他提前跟湖廣巡撫張朝珍的約定,實行朝廷的招撫優待政策,朝廷封劉君孚為“戎旗守備”,這可是個正五品的武官官職。劉君孚果然是奸猾過人,他手握於成龍的告示深入各部進行招撫,其實,他的真正意圖是勸說各部詐降,另外再尋求良機。經過劉君孚的四處遊說,鮑洪功、陳恢恢、李公茂等匪首,也相繼投降。
劉君孚這個起義軍大頭目投降了,其他幾個小頭目也跟著降了,剩下的一些地方地痞、無賴就更加不足為慮。彈指之間便可將他們一網打盡,於成龍雖然是利用了大家對他的信任,以此做籌碼勸說他們投降,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於成龍是為他們好。叛軍投降,百姓得以安生,朝廷也不再四處征戰,勞民傷財。這樣一來,黃州轟動一時的東山叛亂就這樣被瓦解了。黃州的局勢,雖然已得到初步平息,但是於成龍是一刻也不敢懈怠,生怕死灰複燃,這樣後果就更加嚴重了。
於成龍倒是一個很有政治頭腦的人,他對招撫的反賊不但不對以責罰,還對他們是關懷備至,讓他們的叛逆之心徹底放棄,從此打消這個念頭。於成龍還是以保甲法的形式來維護社會治安,實施保甲法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鄉民造反的問題,迫使他們今後安安分分做個良民。於成龍此次立下大功,朝廷很快就讓於成龍官複原職,仍任武昌府知府一職。
黃州平叛已初見成效,百姓生活也基本上回到了正常軌跡,正準備回武昌府複命。卻在這個時候,黃岡縣再次發生了一場叛亂,躲在劉君孚家裏的黃金龍,這個時候也開始與劉君孚漸漸樹立起了矛盾。逃到匪首鄒君升處,對鄒君升進行煽風點火,請求他起事。
於成龍見到形勢驟變,於是便決定暫時不走了,立即采取應對措施,這次於成龍提前就實行的保甲法起到了很大作用。事發後,於成龍隨即帶領當地鄉紳,來到距鄒君升山寨二十多裏望花山,與劉君孚等人共同商量對策。由於,於成龍在黃州名望很高,很多鄉民、士紳還是很願意聽從他的號召,紛紛奔赴望花山。對於這股餘孽,於成龍和大家的意見是一致的,進行全麵征剿。
於成龍清楚的認識到事態的發展,現在朝廷的招撫優待政策早已經下達,願意接受招撫並投降的都各自放下屠刀安心做個良民,到現在還在為虎作倀的人,隻能說明他們拒不接受朝廷的招撫,對於桀驁不馴的匪寇隻能是采取最極端的辦法,進行剿滅,毫不姑息。如果在這個時候還對他們抱有希望,一味的仁慈,他們便會得寸進尺,為禍社會。
劉君孚更巴不得對鄒君升扒皮拆骨,上次的刺客就是鄒君升派出來暗殺他的,好在暗殺未遂,因此,劉君孚對他是恨之入骨。這次黃州東山叛亂的餘孽主要是黃金龍和鄒君升二人,他們可以說是冥頑不寧,執意要惹是生非,唯恐天下不亂。但是,此二人起兵過於倉促,很多地方都準備不足,軍糧都沒有準備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一最基本的道理都忘記了。沒有糧食,他們餓著肚皮做困獸之鬥,是堅持不了幾天的。
於成龍決定不對其進行直接進攻,還對他們采取包圍措施,讓他們在裏麵沒有吃食,人困馬乏的時候,便對其一舉殲滅。於成龍這次軍勢浩大,可謂是浩浩湯湯,黃州府下轄的幾個縣的知縣都帶兵趕過來助陣,但是都被於成龍謝絕了。
畢竟這地方上也是公務繁忙,而且現在正處於戰亂縣城的防守至關重要,於成龍是希望他們能夠好好打理本縣事務。於成龍征剿鄒君升等人的戰鬥力量基本上是用當地的鄉紳和鄉勇,於成龍意外的獲得了鄒君升藏身的地圖,標明了鄒君升藏身的詳細地點,這張地圖可是幫了於成龍一個大忙了。總之,這次戰鬥,於成龍把當地能用的力量都用上了。戰鬥終於是打響了,抓到一個匪首,於成龍是毫不留情的處死一個。於成龍卻也在這個時候被朝廷臨危受命改任黃州府的知府,這樣一來,黃州匪患便成了於成龍義不容辭的事情了,他派兵對其剿滅,也名正言順了,由此一來軍民士氣大振,戰鬥力也進一步加強。之前,向於成龍投誠的匪寇李懋也殺了一部分叛軍,於成龍是對他讚賞有加。由於於成龍的所領兵馬戰鬥力過猛,鄒君升很快就被趕到了油河,地處兵士是破敵數千。
終於大家眾誌成城、同心協力,將黃金龍等人逼上了絕路,已經斷糧,在逃亡馬鞍山的途中中了埋伏,全部被擒。另外有二十多人也相繼被於成龍處斬,戰鬥告捷的當晚,黃金龍被兵士帶到了望花山於成龍處,要求於成龍處置,於成龍便毫不猶豫的將此人處斬。由於於公受世人愛戴、推崇,甚至將他神化,傳說黃金龍是道教人士,在被於成龍處斬的時候,準備施法逃走,沒有想到的是,於成龍也會法術,隻是別人不知道,他一般不會用。於成龍見黃金龍施法逃走,他隨即拔劍長吼,黃金龍的法術也徹底失靈了。
黃金龍叛亂終於告捷,徹底平息了,罪魁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就在平息戰亂的第二天,於成龍隨即下令各部不許再亂殺一人,並允許那些被蠱惑造反的人投降。這次平叛,僅僅隻用了六天時間,並且沒有用上一個官軍,基本上都是鄉勇、民兵組建而成。平叛告捷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武昌,湖廣巡撫張朝珍是高興的睡不著,心裏的這根緊繃的弦終於鬆了。這次平叛之所以會如此的順利,還在於劉君孚的全力支持和配合,於成龍為了酬謝和嘉獎劉君孚,特意將自己的俸祿和一些值錢的東西拿出來,當著眾人的麵賞給劉君孚。並且一致向外宣揚,這次之所以能夠順利平叛,全依仗劉君孚的幫助,他的功勞很大。於成龍這樣一來,在百姓心中他優待俘虜,而且不居功,並且向眾人展現了他寬宏大量的一麵。但是,於成龍這樣一來也就真的是毀了劉君孚,劉君孚以前的手下還有親朋好友,都認為他死心塌地的投靠朝廷了,已無心再反清複明,朋友們紛紛棄他而去,他已經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已無法再領導起義軍作戰了,劉君孚受此委屈,最後是鬱鬱而終。哪知,這正是於成龍的一出離間計,目的就是要讓隱藏在暗處的反清勢力徹底的土崩瓦解,這叫不戰而屈人之兵。叛亂得以平息,於成龍回到武昌向張朝珍複命之後,便來到黃州府任知府。由於長時間奔波勞累,加上於成龍的年紀也越來越大了,身體已經大不如前,黃州平叛剛剛告捷,而黃州公務堆積如山,很多善後工作都要等他去做。由於於公體力不支,大病了一場,因此還口吐鮮血。於成龍因為軍需的事物,忙的是焦頭爛額。
於成龍之前來黃州剿匪,隻是臨危受命,作為武昌府知府的於成龍本不該管黃州的事,不過是受張朝珍所托付,於成龍不是黃州府知府,黃州平叛的成功與否,對於於成龍來說他隻有義務沒有責任,即便有責任那也是黃州府知府的責任。然而,這次不同,東山叛亂得以平息以後,於成龍正式移職黃州府知府。
東山平叛告捷沒多久,此時的吳三桂兵馬已經臨近黃州府,陳鼎業糾集逃兵,搶奪驛馬,在陽邏一帶起兵。何士榮集合黃寅生等人,在黃岡縣永寧鄉起兵。劉啟業在石陂起兵。周鐵爪、鮑世榮、李公茂、陳恢恢、王子之等人,在麻城白水畈起兵。廣西將軍孫延齡的族人“孫將軍”、萬野予等人,也率部潛入,與周鐵爪聯合。這幾支叛軍各有數千人,加起來則有數萬人之多,對外號稱十萬,他們奉何士榮為盟主,計劃合兵攻打黃州城,然後進一步奪取武昌、漢陽等地。這次叛匪的首領有幾個都是曾經接受過於成龍招撫的,沒有想到現在竟有出爾反爾,既已接受朝廷的招撫,便不應再有什麼非分之想,這些匪首還真是沒有信譽可言。於成龍是悔不當初,要知道有今日,當初還不如殺了他們,永絕後患,於公是沒有想到就因為自己的仁慈最後是放虎歸山。
當時的黃州基本上是這麼一種情形:“高山大湖,烽火相望,城門皆晝閉,墟裏寂無人。各鎮援兵悉隨大軍進攻湖南,黃州餘吏與兵民才數百人,至不能備閽柝。議者爭欲棄黃州,退保麻城。”
黃州軍民見敵人士氣浩大、窮凶極惡,都想棄城而逃,就連黃州府下麵的知縣也有這樣的想法。畢竟螻蟻尚且貪生,人更加不例外,他們都怕死,敵人還沒有殺來他們就不戰而敗。於成龍是科舉出身,隻是一介文人,自是不懂的如何行軍打仗,但是,他胸中還是有退敵之良策,要知道這寒窗十年也不是白讀的,這個時候就要活學活用了。黃州叛亂早在他意料之中,但是就是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劉君孚部叛亂隻是小打小鬧,真正的較量還在後麵。
於成龍經過仔細而又冷靜的分析之後,總結出:“黃州為湖北七郡門戶,我師屯荊、嶽者數十萬,水陸轉運取道於此。且瀕江而城,控製阻險,前倚興寧廬阜,後壓天堂、金剛諸寨,實東南關鍵。東山為黃左臂,釋此不守,則無東山;無東山,則無黃;無黃,則無襄、漢;斯荊、嶽有狼顧之虞,七郡成瓦解之勢,江北危矣——所係非僅一城已也。”
於成龍知道這次戰役的嚴重性,一旦戰敗,黃州失守,不但湖北會出現危機,將會影響整個中原的戰局。
於成龍抱著堅定不移的態度,誓死保衛黃州平安,誓與黃州共存亡,他向黃州官民表達了自己的決心,道:“我身為知府,誓死不能離開黃州。但是,我們與其困坐在城裏等敵人來進攻,不如主動出擊,或者可以僥幸成功。敵軍雖然人數眾多,但他們奉何士榮為盟主,一切行動都聽何士榮的。如果我們能夠一戰擊敗何士榮,別處的敵人就可以不戰而降了。”於成龍隨即下令快馬到武昌,請求巡撫張朝珍派兵增援黃州,張朝珍的命令是,讓於成龍帶一部分人剿匪,而分巡道徐惺負責城池安全。此時的黃州府所剩兵馬並不多,大部分都被朝廷調走,全力攻打藩王叛軍了,所以,於成龍手上兵丁極少,於成龍要對付那幫匪徒,還需要依靠鄉勇們,還是之前投誠的力量。張朝珍雖然應了於成龍的請求,派兵增援,但是,兵馬實在是太少了。負責當地兵馬的把總吳之蘭帶領五十多名官兵趕過來,在段家店駐紮。千總李茂升也帶領五十名騎兵火速趕到黃州,李於成龍便命令黃岡知縣李經政想辦法自備兵馬和糧草,討伐陽邏的陳鼎業,戰鬥很激烈,最後大捷,陳鼎業父子被處死,陽邏局勢也得到初步穩定。
於成龍最後帶領千總李茂升、把總吳之蘭、武舉張尚聖等將領,連同手下兵士二十多人離開了黃州,全力攻打何士榮,並率先命劉君孚部進駐土皮衝、梅鈿率部進駐八疊山、鄭丹率部進駐平頭山、童貴卿率部防守東義洲、蕭有至率部防守羅田界、田榖伯率部堵截黃岡廟。於成龍還親自撰寫了討賊檄文,言辭激烈,以此號召鄉勇舉起武器,共同討賊,也好還大家一個太平日子。於成龍不光是號召他們討賊,還想辦法給這些鄉勇籌到了軍餉,並逐一發放給他們。這樣一來,鄉勇們的士氣更甚,更無條件作戰,可況是在保衛自己的家鄉,還有錢賺,他們當然是拚死捍衛家鄉的每一寸土地了。
何士榮自起兵以後,很快就占據了黃土坳,在西山紮營駐防。何士榮所部,由於缺乏軍糧,將士們是饑餓難耐,於是便就地搶劫了西山下麵的一些人家,鄉民們對此是深惡痛絕,恨不得將其碎屍萬段,鄉民們之所以會對何士榮如此怨恨,是因為他不光下山搶劫,還殺害了不少村民和焚毀了不少房屋。
這樣一來,何士榮就徹底失去民心了。何士榮所作所為,人神共憤,老百姓也希望於成龍的兵馬快些趕到,老百姓是支持於成龍的,並向於成龍通風報信,通報何士榮在山上的一舉一動。於成龍覺得時機已到,便命令大軍緩緩向西山開進,並由武舉張尚聖做禦敵先鋒,於成龍自己緊隨其後。由於於成龍來勢凶猛,讓何士榮是猝不及防,很快就戰敗了,最後是躲入深山之中。由於於成龍的聲望極高,各地鄉勇紛紛組織起來上西山給於成龍助陣來了,此時的於成龍兵力已達到了五千多人。決定跟何士榮展開轟轟烈烈的最後一戰,將其一舉殲滅。何士榮率領數萬人之多,並分兩路,向於成龍部大舉進攻,看來這何士榮也是孤注一擲,背水一戰了。
於成龍手持寶劍,親自上陣作戰,有於成龍督陣,兵士們的士氣高漲,都想在於成龍麵前掙表現,個個勢如猛虎,全力拚殺敵軍。戰鬥剛開始沒多久,把總吳之蘭不幸中刀身亡了。不想這次何士榮的兵士戰鬥士氣也異常的高,大概是因為他在做困獸之鬥吧。官軍在敵軍的猛攻下是節節敗退,於成龍隨即下令,要是誰敢輕言撤退定斬不饒。盡管如此,將士們拚死抵抗何士榮軍,但是還是無濟於事,似乎敗局已定。
於成龍想反正橫豎都是個死,不如拚死一戰,總比坐以待斃來的好,他立即調轉馬頭,並向這李茂升大叫了一聲,道“我死後,你回去向巡撫大人彙報!”
說完,於成龍便衝入敵人陣中,見於成龍衝入敵軍陣中,李茂升心急如焚,連忙拔出弓弩射倒了敵軍的軍旗。
隨後,李茂升便奮不顧身的衝入敵軍營中解救於成龍,兵勇們見領兵的於成龍和李茂升都殺入敵軍之中,他們哪能不拚死作戰。何士榮軍旗已倒,叛軍以為自己已經敗了,於是便紛紛撤退,於成龍部是拚死追殺,何士榮兵敗如山倒。此戰,於成龍是大捷,李茂升等部將更是功不可沒。
官軍大勝,於成龍、李茂升更是趁勝追擊。追至數十裏,何士榮手臂被斬斷一條,最後身陷泥潭,被官軍抓獲。這次剿匪過程很艱苦,於成龍雖然大捷,但是也死傷不少,敵軍死傷更是不計其數。於成龍在此戰中,創下了手刃四五十人的戰績,何士榮的匪窩被於成龍給徹底的端了,並查獲此次生事的匪徒名單。為了讓餘下的匪徒徹底打消造反的念頭,不讓他們再有恐懼之心,於是便當眾燒毀了這本匪徒名冊。
擒獲何士榮以後,於成龍為了徹底剿滅何士榮部餘孽,便追到了呂王城,於成龍對李茂升道:“白水、石陂等地的叛軍,都奉何士榮為盟主。現在何士榮被擒,諸賊膽落,無所適從。我們卷甲急趨,緊緊追殺,他們就會徹底潰散。這就是所謂的破竹之勢,機不可失。如果稍一鬆懈,叛軍進入山寨,據險堅守,就會死戰到底的。”
說罷,大軍還沒有來得及休整,又繼續向前出發,直奔叛軍餘孽而去。於成龍在行軍途中,寫下了討賊檄文,他倒是很聰明,字字句句命中敵人要害,想出了一計,就是讓敵軍不攻自破。
於成龍在檄文中是這樣寫的:叛亂人員如果能夠反戈一擊,擒拿賊首,必有重賞;臨陣投誠,絕不殺害;扔下兵器,逃回家中,絕不追究;如果身上沒有鄉勇印號,家藏兵器者,按叛賊對待,一律處死。
並把生擒何士榮的消息、焚毀叛賊名冊的事情廣為宣傳。叛軍聽說何士榮被擒獲,一下子信心陡跌,群龍無首,他們再也沒有起義的信心了,各自上繳武器,逃回家中。叛軍數萬人,頃刻間就折去了大半。白水畈很快也會於成龍給攻下來,周鐵爪、鮑世榮、李公茂等人身邊隻剩下幾百名親兵,沒有了戰鬥力,都想退守什子寨,不料,卻被於成龍事先安插在這裏的知縣王光鼎率領的五百餘人截住了路口,另外還有知縣蔣燦增派的二百餘人前來助陣,匪首無法逃脫,隻好又狼狽撤回。
李公茂此戰是損兵折將,戰鬥力大減,恐難以再起事,於是便與在麻城縣起事的孫將軍合兵一處,兩軍聯盟,實力大增,於成龍派官軍和鄉勇攻打麻城縣的叛軍,由於於成龍軍勢浩大,叛軍首領孫將軍、李公茂等人受傷逃走。不過,叛軍的勢力已經徹底的瓦解、根除了,又過了幾日,叛軍首領相繼被官兵擒獲。這些首領當中隻有李公茂不堪受辱,最後是撞柱自殺。其餘首領全部被於成龍押解至武昌,交巡撫張朝珍發落,張朝珍當然不會留情,最後一個不留,全部斬首。
一場聲勢浩大的黃州之亂終於得以平息,叛軍殘餘也徹底的清理幹淨了,於成龍算是立了大功,巡撫張朝珍心裏的那塊石頭也終於落下去了。於成龍黃州平叛大捷,最後是震驚朝野,康熙皇帝對他欣賞有加。
黃州叛軍有數十萬之眾,要想徹底殲滅他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有相當的難度,要想落在任何一個官員或將軍的身上都是一塊燙手的山芋,於成龍作為一個文官,竟然不辱使命,從容的完成了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創造了曆史上以少勝多的又一次壯舉。黃州叛亂的成功告破,也大大的瓦解了吳三桂等叛軍的勢力,黃州這道湖北門戶沒有攻下,進攻北方,逐鹿中原也就成了夢想了。
曆史上以少勝多、以寡敵眾的戰爭倒是見到不少,但是,像於成龍這般以一己之力蕩平幾十萬匪患的例子,還是史無前例的。於成龍在黃州的表現很快就傳到了康熙皇帝那裏,對於成龍是讚賞有加,再一次充分肯定了於成龍的能力,於成龍立下如此大功,可謂是名聲大震。君之名,天下人盡人皆知!
長達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亂,最後是以失敗而告終。
四、 黃州劫後逢生
於成龍一介文官僅僅隻用了二十四天的時間就平息了黃州叛亂,以鄉勇、衙役等數千人,剿滅叛軍數萬人,出奇製勝,實屬罕見。
黃州東山叛亂這個震驚一時、讓群臣和康熙皇帝傷透腦筋的叛亂,終於讓於成龍給平息了。於成龍此戰是出盡了風頭,可以說是他為官這麼多年來,做的最有成就的事情。黃州之役,於成龍給康熙皇帝留下的印象很深,康熙皇帝也從這個時候開始正式留意於成龍,留意他的一舉一動,眾臣都說於成龍清廉,到底有多清廉,康熙隻曾耳聞,並未眼見,他倒是很想找個機會會一會於成龍。
黃州叛亂雖然得以平息,那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處理黃州的善後事宜。黃州匪患雖然已經清除幹淨,但是,黃州百姓的生產生活再一次遭到影響和破壞,於成龍需要進一步處理黃州地方上的民生事宜。
其實,黃州叛亂在戰爭打響沒多久,於成龍就心生退意。原因有三:第一,於成龍年事已高,本想就此為百姓做些事情,沒有想到現又逢叛軍起義,各地更是民不聊生,於成龍本來就是科舉文官出身,碰巧戰亂之年難免會有些心灰意冷,一介文官又能做些什麼呢?
第二,於成龍的繼母,已經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了,眼看著離世之日不遠了,於成龍還沒來得及為她老人家盡孝。
第三,於成龍在黃州平叛,屢立奇功,叛軍更是節節敗退,朝野上下一片震驚,很多文臣武將更是自歎不如。於是,一些嫉賢妒能的奸佞小人就開始給於成龍洗腦了,同僚們常常在於成龍耳邊嘮叨說,於母年事已高,據說已經病入膏肓,於成龍還不回家贍養母親,是為不孝。以此來擾亂於成龍的思想,麻痹他的心智,讓他在戰鬥中分心,好讓他身敗名裂。
這也真的難為於成龍了,他既要打仗對付叛軍,又要顧及名聲,在乎別人的流言蜚語,自古忠孝兩難全,也難怪於成龍會顧此失彼。所以,於公的思想包袱很重,記得那時,他還寫下了一首詩《自歎》:
小官缺養母,浮譽惱群賢。
久欲歸林臥,豈為升鬥牽。
此詩,表達了於公當時的心情,既矛盾,又痛苦。好在這場戰役,於成龍立下了大功,湖廣巡撫張朝珍、總督蔡毓榮更是給予了於成龍高度評價。黃州叛亂平息後,於成龍的招撫工作也做的相當出色,黃州地方上老百姓恐慌的情緒也基本上穩定。
戰爭結束後,於成龍迅速驅散了各地鄉勇,並給他們發放了軍餉,嚴禁這些鄉勇回到鄉裏欺行霸市、胡作非為,並對投誠的叛軍進行優待和保護政策,鄉勇們尤其不能肆意的侵犯他們。
在於成龍的優待政策和以往黃州百姓對於成龍的信任下,叛軍餘孽陸陸續續從山上下來向於成龍投降,各歸各位,農民們也紛紛卸甲歸田,安安分分做起了良民。康熙十四年(1675)正月的一天,一支叛軍首領,名為黃翠林的帶領手下一百多號人下山向於成龍投降,請求於成龍從寬處置。
鑒於他們誠心乞降,於成龍也就既往不咎了。甚至有些外省的賊寇、叛軍聽到黃州知府於成龍的優撫政策,便紛紛越境而來,向於成龍投誠。於成龍當然是既感動又為難,感動在於他們誠心可嘉,為難在於他畢竟隻是黃州知府,外省人不屬於他的子民,他哪能做得了這個主。但是,他還是暫時先妥善安頓下了這幫外省投誠人員。然後,再向巡撫張朝珍稟報此事請求解決辦法,張朝珍隨即向該省巡撫做了進一步溝通,最後這批外省投誠人員全部被送回該省。
康熙十四年(1675),黃州府出現了災荒。包括旱災、風災、蝗災等災害。百姓顆粒無收,餓死不少人。不僅如此,在人多繁華的街市,既然還有虎狼出沒,真是匪夷所思,這些虎狼都是從附近的森山之中流竄下來的。
無論白天、黑夜都能看到他們的影子,特別是在夜晚他們常常會潛伏在居民的門口,趁居民外出便對他們進行人身攻擊。部分賊匪利用老虎出沒之際,常常裝神弄鬼扮起了假老虎,披上虎皮專門恐嚇婦女弱小進行搶劫、強奸等一係列犯罪活動。
此時的於成龍,主要任務還是在軍需上,不料,又逢災荒之年。軍需要錢,這黃州百姓逢災年顆粒無收,百姓生活艱苦,更加需要錢,於成龍隻能是硬著頭皮仗著他與張朝珍的交情,向張朝珍求情,希望它能夠酌情減免黃州百姓的賦稅。
這一年,於成龍命令通判宋犖負責整治虎患,宋通判帶領當地的獵戶、士兵到處打虎,終於將黃州虎患給徹底清除了。麵對形形色色的犯罪案例,於成龍硬是拖著病痛都要堅持調查、辦理。針對黃州這一年的災荒,老百姓生活艱難,於成龍也沒有辦法,這是天公不作美,誰也沒有辦法改變。
於成龍冥思苦想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但也不是什麼萬全之策,隻能說是勉強能度過難關吧。這個辦法還是利用保甲法,進行救濟。讓當地的區長、甲長等官吏動員當地的富豪、鄉紳對貧民進行捐助,支援他們度過難關。如保甲內,確實沒有多餘的錢進行支助,最後再由官府出麵解決。當然,如保甲區內,出現人員餓死等情況,甲長、鄉約便難辭其咎,罪當論處。大家都知道於成龍的酷刑,在律法麵前是一視同仁,果然此法成效顯著,均未出現餓死現象。
於成龍並親自撰寫了《賑濟募引》,呼籲達官貴族人士慷慨解囊。
內容如下:故效持缽之小技,暫為燃眉之急圖。共丐洪慈,大施惻隱。幾石幾鬥幾升,可救一時之婦哭兒啼;或銀或米或錢,立蘇片刻之饑魂餓鬼。無亡七級,專賴一忱。
康熙十五年(1676),黃州府罕見的天災終於過去,黃州府各地民生漸漸得以複蘇。但是,三藩之亂尚未真正結束,黃州百姓民心未穩,還沉浸在惶恐之中。於成龍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轉移百姓們的注意力,讓他們不再為戰爭而感到惶恐不安。
這一年,於成龍作出了重修赤壁遺址的決定,赤壁大家都知道是三國時期,赤壁大戰的發生地。而赤壁正處於黃州府境內。至於說修建的經費主要由官府出,另外黃州府富豪、鄉民們再隨意捐獻。
工人主要用貧苦的鄉民,於成龍這樣做的目的,大概是讓貧苦鄉民們來掙官府和富豪們的錢吧。這樣一來既修建了古跡,又讓貧苦百姓大撈了一筆。赤壁古跡的重修,在於成龍的主持和監督下,得以完善。不僅一些舊式建築得以翻新,還增修了一座“二賦堂”,專門用來紀念蘇東坡的《前後赤壁賦》。於成龍重修古跡的決定,不僅給黃州的文化事業塗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大大的緩解了一些貧窮鄉民的生活壓力,工程所需的人力費最後都到了貧苦百姓的口袋裏了,可謂一箭雙雕、一舉兩得。
工程竣工後,閑暇時,於成龍便會約上幾個誌同道合的文人義士,來到赤壁之上把酒言歡、吟詩作對。
黃州百姓見於成龍如此逍遙自在,便不再惶恐不安,並紛紛感歎道:“吾公如此,吾屬何憂?”。
這是於公當年在黃州赤壁時所留下的幾首詩詞,如下:
《赤壁懷古》
赤壁臨江渚,黃泥鎖暮雲。
至今傳二賦,不複說三分。
名士惟諸葛,英雄獨使君。
今朝懷古地,把酒對斜昏。
《贈屬邑》
浠川淑氣冠齊安,撫字催科萬姓寬。
尤望冰壺澄到底,神君年少足稱歡。
《如夢令二首》
歲暮容顏非舊,食少形骸消瘦。睡起不勝愁,頻叫蒼頭斟酒。斟酒、斟酒,夢見故鄉花柳。
赤壁鶯啼岸柳,歧鎮雨肥園韭。憶別若為情,且看燕飛紅瘦。回首、回首,穀雨清明時候。
《滿庭芳》
脫卻蠻煙,奔離蜀道,三載又到光黃。生來命薄,才力比誰強?眼見此身已老,消磨了多少疏狂。百年裏有幾人,跳出傀儡逢場?
思量還故裏,簞瓢陋巷,澹泊何妨?任隨緣過日,說甚彭殤。幸遇杏花赤壁,訪遺跡,感慨悲傷。尋兩地,半邱荒草,一望白雲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