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三叉神經痛——不能碰的“觸發點”(1 / 3)

三叉神經痛是指麵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反複短暫的、陣發性發作的燒灼樣劇烈疼痛,疼痛呈閃一側麵部電樣劇痛,疼痛有時像刀割、錐刺、流口水等火燒的感覺,同時還會伴隨著發病一側的麵頰肌肉抽搐、流淚、流鼻口臭涕及流口水等症狀。屬於中醫學“麵口渴痛”的範疇。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主要是由於感受了風熱的外邪,肝功能過盛,使肝火沿經脈向上侵襲麵部,經絡中的氣血不能夠通暢的運行,從而對麵部的經絡過於刺激,造成了麵部疼痛;也有因為病人先天是陰虛的體質,虛火沿經絡侵襲麵部,導致麵部的疼痛;還有一種原因是體內的水液代謝失常,一些病理性的產物(痰)淤阻了局部的經脈,“不通則痛”,產生了麵痛;此外精神情緒的急速變化、長期抑鬱惱怒也可以引起本病。

現代醫學認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原因未明,一般認為與受了寒冷刺激、精神刺激、感染、腫瘤壓迫及局部的血管畸形等有關,一般分為第一支(眼支,主要分布於眼眉附近的區域)、第二支(上頜支,主要分布於上頜附近的區域)和第三支(下頜支,主要分布於下頜附近的區域)疼痛,其中以第二支與第三支疼痛的情況較多。本病發病以中、老年女性為多見,常在40歲以後發病,但很少超過70歲,少數與家族遺傳因素有關。

風寒型:遇冷加重的三叉神經痛

中藥方劑:臨床中常用可以疏散風寒邪氣,溫暖止痛的川芎茶調散來治療。如果疼痛的較為劇烈,可以再加製川烏;如果麵部有緊縮感並抽搐,加炮白附子、蜈蚣、全蠍、僵蠶,害怕寒冷刺激較嚴重者,可以外關穴再加生麻黃、製附子。

穴位按摩:可以選擇外關穴和地倉穴進行按摩。外關穴位於腕背橫紋向上兩橫指,尺骨和橈骨中央的凹陷處;地倉穴在嘴角旁邊的位置。兩個穴位都可以用中指進行按揉法治療,以中指的羅紋麵按壓在穴位上,再用較大的力量進行逆時針進行揉動,至局部酸脹溫熱為止。

食療方法:飲食應以流質食物為主,少食多餐,每天5~6餐,應配製高蛋白、高糖液體食品,如牛奶衝藕粉,牛奶衝蛋花、雞湯甩蛋花、肉鬆過籮粥等厚流質,使患者有飽足感。或者用高速度搗碎機,將麵條、米飯、粥、餃子、炒菜、紅燒肉等,皆可搗成乳糜狀食物,供患者食用。

風熱型:祛寒治麵痛

風寒型的三叉神經痛主要是外界較為強烈的風寒邪氣侵襲了麵部的肌肉和組織,使麵部的神經直接或間接地受到了刺激,又加上人體自身的陽氣不足,不能抵抗外邪,使麵部的血液循環和氣血供應出現了障礙,造成了局部的經絡不通,不能很好的營養麵部的神經,從而產生了疼痛。

在飲食方麵,飲食要有規律,宜選擇質軟、易嚼食物,因咀嚼誘發疼痛的患者,則要進食流食,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及豆製類,少食肥肉多食瘦肉,食品以清淡為宜,不宜食用如洋蔥、生蔥、大蒜、鮮尖椒、韭菜、蒜黃等刺激性食物,更不宜食用刺激性的調味品,如幹辣椒、五香粉、芥末、咖喱粉等,禁飲各種酒類。食物的溫度要適宜,不要過冷,以避免化學和物理刺激,引起劇烈的咳嗽,如果刺激到了感覺纖維,容易引起麵部神經感覺的減退及三叉神經的疼痛,加劇咀嚼肌的萎縮。

同時還要注意頭、麵部保暖,避免局部受凍、受潮,不用太冷、太熱的水洗麵;吃飯漱口,說話,刷牙,洗臉動作應該輕柔一些,以免誘發三叉神經痛。做到起居規律,房間內的環境應該安靜,整潔,空氣新鮮,適當參加體育運動,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平時應保持情緒穩定,避免精神刺激,常聽柔和音樂,心情平和,保持充足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