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財富與權利
數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在全球名列前茅。同期,占全國人口70%的農民,平均收入基本沒有什麼增加。這兩件事情擺到一起,需要一個解釋。在一些人看來,農民收入不過是或大或小的一個數目字,這個數目字,可以由政府的政策主動加以調控。如果這個見解對頭,那麼近年農民收入增長的緩慢和停滯,可就要歸於政府無意增加農民收入,或者政府調控農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實施不力了。但是,我們不是年年看到,政府總是將增加農民收入列於經濟政策的首位嗎?為了實施諸如糧食保護價這樣的保護農民利益的政策,政府難道不曾花費巨額財政補貼,甚至不惜關閉全國糧食自由市場嗎?
所以,問題的難點是:政府有意提高農民收入,也采取了許多有力的政策措施,但是農民收入的增加還是遠不盡如人意。這個難點固然令人難堪,但它也提示我們,解釋農民收入的變動,不妨到政府意願和收入調控政策以外的領域去尋找答案。讓我們從“收入”概念開始吧。
收入是財富提供的服務
常識可以回答,收入是掙來的。別人——親戚、朋友、慈善機構和政府——當然可以贈送我們貨幣和實物,但那是別人掙來的。
問一個淺得不能再淺的問題,憑什麼可以“掙”得收入呢?許多人會回答:憑努力。是的,努力是掙得收入的要素。但是,倘若一點“本錢”也沒有,無論多少努力,都在空中曼舞,永遠落不到地上變成收入。最簡單的例證,販夫要掙錢,努力固然重要,但總少不了一小筆用於周轉的資金、一點關於怎樣做買賣的瑣碎知識以及或大或小的一些“商譽”——這些都是本錢。走卒要掙錢呢?最主要的本錢,恐怕就是他的體魄和腳力。
就是說,本錢是努力的載體。努力是要將本錢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無論如何,任何人離開了本錢,掙不來一丁點兒的收入。在這個意義上,“一本萬利”或許是可能的,但“無本生意”就是白日做夢。實際上,種種對收入做出了貢獻的“本錢”,被人們忽略了。你的本錢全部是借來的嗎?信用就是你的本錢。兩手空空起家?本錢是時間和生命。
凡是財富,都可以拿來當做謀取日後收入的本錢。要當心,這裏財富的概念,是指對我們人類有用、但又稀缺的資源。陽光對人類重要無比,但不是財富,因為陽光不稀缺。因此,沒有人可以省下陽光來當“本錢”。
是的,從當前消費裏省下來的財富,才可能成為掙得未來收入的本錢。在這個意義上,當做本錢的財富就是資本。鑒於資本概念已經被攪得模糊不清,我們不妨回到1907年的費雪:資本就是產生未來收入流的財富。這一句話就夠了,因為我們已經有了基本線索:離開對財富,特別是對財富中拿來做本錢的那部分資源的狀況調查,我們無從理解收入。
權利是否清楚界定至關重要
收入是財富(資產)的產出,是否意味著農民收入增長低迷,是因為農民擁有的財富數量太少,或農民財富的價值偏低?是的,平均而言,我國農民可用的耕地很少、實物和金融資產不多、受教育程度很低。本來嘛,說農民收入水平低下與說農民窮是一個意思。貧窮,還不就是財富太少?
但是,從資產價值的角度看,上邊的道理講反了!人人知道,莊稼是地裏長出來的。但是,要是因此說莊稼的價值由土地的價值決定,那就全盤皆錯。事實上,土地所以值錢,就是因為它具有生長莊稼、產生淨收益的能力。一塊土地究竟值多少錢,是由這塊土地未來生長的莊稼所可能提供的淨收益決定的。所以,是產出流的市值決定了財富的價值。
產出的市值,與市場交易大有關係。如果不加入市場交易,在滿足生產者自家的消費之後,產出就沒有太大的價值了。但是在交易的條件下(也隻有在交易的條件下),就可能發生“物以稀為貴”!市場並沒有變魔術,關鍵是交易提高了分工和專業化的水平,從而提高了交易各方的生產力。兩百年來,經濟學來來回回講的就是這套道理。傳統的經濟學隻看漏了一點:清楚的產權界定,是市場交易的前提。沒有清楚的產權界定,一項產出究竟自用還是出讓、究竟部分出讓還是全盤出讓、究竟出讓的條件怎樣決定,難以抉擇。沒有清楚的產權界定,潛在的交易成本可能高到使得交易根本無從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