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當年做的“創造”性活動有:學習古典聲樂、學習小提琴;“行動”方麵的活動是打高爾夫球;而社區活動就做了很多種,包括給UNICEF(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募捐、給慈善機構募捐、給奧克蘭市政府做義工撿垃圾、義務教同學英語、照顧養老院的老人等。
女兒的CAS活動安排得很豐富,周六的早晨要打高爾夫,下午是聲樂(古典),周日會不定期地參加社區的植樹、蓋房子、海濱撿垃圾、做義工等活動。女兒還參加了學校和奧克蘭的“模擬聯合國”組織的活動,她在這個組織裏做得相當出色,在十三年級的時候,代表新西蘭參加了在澳大利亞的布裏斯班召開的亞太區會議,後來上了大學以後,也是大學的“模擬聯合國”組織的一名重要成員。
女兒古典聲樂的學習12歲以後才開始。我很喜歡唱歌,也喜歡卡拉OK,但我覺得在這點上我似乎沒有處理好對女兒的影響,因為結果是每次我唱歌的時候,她就會把耳朵堵上,然後誇張地說“吵死了吵死了”。她尤其不喜歡聽我唱一些“奇怪”的歌曲,比如京劇、黃梅戲等等,拖著的唱腔有時能讓她跳起來。後來我看到她反應有些過度,不想刺激她,唱得也就少了。
結果女兒上初中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坐校巴上學,一起乘車的另一個歐裔女孩是個古典音樂愛好者,這會兒已經是專業的歌唱演員了。女兒天天聽她哼唱,慢慢地也就會了,等到某一天我突然聽到女兒的歌聲時,真是喜出望外,有種“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感覺。要知道唱歌是最好的自我娛樂。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你都可以開口歌唱,隻要你有心情——心情是唯一的要求,卻是最難保持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會說“沒心情”,接下來的可能就是“沒意思、沒意義”,到最後可能就會導致“人生意義的渺茫”。
女兒開嗓了!她隻是唱著好玩,我聽了她的歌,說她真有“天分”,她笑而不答。後來到了九年級,她還是學校合唱隊的領唱和獨唱,現在到了十一年級,更是要唱下去了。但是唱到這會兒,她就需要學一點係統的聲樂知識了,她問我能否找一個老師來教。報紙上教唱歌的廣告有好幾個,問下來,都不教古典唱法。後來我在網上找了很久,才找到一個在奧克蘭大學讀聲樂碩士的李老師。李老師科班出身,出國前是大學的音樂老師,然而我更看重李老師的微笑和平和。那年李老師30歲,風華正茂。美玉微瑕的是李老師住在北岸稍遠的地方,對於時間如此寶貴的女兒來說,每次來回至少要一個小時。
和女兒商量了一下,列舉了利弊,我補充說:“當然,我們還可以把這個路上的時間當成一個小的散心活動,因為要過港灣大橋,會看到很多的帆船;另外李老師家附近也有一些商店、餐館,我們也可以去看看。”這樣一來,學唱歌這件事就變成我們母女倆的一個“親子活動時間”了。女兒說太好了,我們正需要這樣的放鬆!
都安排好了,那個周六的下午,我開車帶女兒去北岸。車過港灣大橋的時候,女兒說:“我想找個有船的男朋友。”我聽了哈哈大笑,對她說:“媽媽和你一起喊吧!”她說“OK”。然後我們倆就一起用英語喊起來,一直到過了這座港灣大橋。喊完之後,突然發現我和女兒都很輕鬆,好像原來有的壓在心上的沉甸甸的東西,一下子拿掉了。
女兒的第一堂聲樂課,上得很好。我坐在鋼琴旁的沙發上,聽了半節課,然後說“你們繼續,我出去走走,等會兒回來接你”,便起身告辭了。
房子外麵的草地綠茵茵的,不知名的小花點綴在其中。切成菱形的磚圍著一個個小小的花圃,雖不是十分精致,卻並不影響花圃中的花自在地綻放。對了,自在。我想今天做了什麼,令我想到這個詞呢?應該是在大橋上的喊聲。喊聲把我和女兒心中的一點“淤泥”清理出來了,我和女兒就覺得“全身通暢,沒有壓力,然後自在就出現了”。而“自在”不就是佛家所說的那種境界嗎?
我很喜歡這條微博:
快樂與痛苦、擁有與失去、成功與失敗……都是來了又去。萬物皆有開始和結束,不管你願意或不願意,這一切都是人生需經曆的東西。無須回避,勇敢麵對,坦然地去接受現實。然後,努力甩掉心靈的包袱,相信有些禍福隻是一念之差,我們原諒生活的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生活。麵對,放下,自會多一份自在!
是的,我們倆甩掉了心靈的包袱,就是“淤泥”,放下了“船”的事兒。所以,我和女兒都自在了,這份欣喜,發自內心。同時,這也是另一個例子,說明有些問題的“處理”,一定要等到“天時地利人和”的時候,“強扭的瓜不甜”。
十一年級就要結束了,按照學校的慣例,每學年末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大的“頒獎典禮”。按慣例家長們早幾周就收到了通知,我因為工作時間安排上有困難,在征求了女兒的同意之後,就沒有去參加。但我們約好,我下班的時候過來接她。
下了班,直奔學校。車子剛到校門口,女兒已經坐在樓門口的台階上等著了。看到車子過來,女兒起身,吃力地捧著自己的書包,向車子走來。我把車門打開,問女兒拿著什麼東西?女兒說:“媽媽,你今天真應該來啊,來幫我拿獎杯、獎狀啊。”我一看,好家夥,女兒還真沒少得啊:四門單科第一名的證書、《優秀學生榜》的證書,還有一個碩大的獎杯。我端著這個大獎杯問道:“這是什麼獎啊?怎麼這麼大的杯啊?”女兒歡快地說“是Dean's Award(院長獎)”(Dean是指係、院的主任)。我說:“你拿了這麼多獎狀,別人還有沒有得拿啊?”女兒說:“我也不知道我能拿這麼多啊?我自己當時都被嚇一跳呢。”我說:“媽媽的寶貝女兒,媽媽要怎樣給你祝賀呢?龍蝦嗎?”女兒說:“龍蝦就不要了,但我們確實要慶祝一下。”我非常讚同,於是建議了一兩個餐館,女兒挑了一個喜歡的,我們就開著車去了。
到了餐館,侍應生殷勤地招待我們坐下,我們倆看著菜單,點了菜,然後喝著清茶,享受著難得的寧靜。每次吃飯,我都有個小秘密,那就是我經常會讓女兒做“上座”,尤其在她小的時候,我覺得這有助於培養女兒的“氣場”。當然,凡事都有“度”,做任何事不是一定要做到“極致”才好,而是要“合適”才好,“極致”有時是一種偷懶行為。
我看著女兒的小臉,給了她一個飛吻,說:“今天好開心啊,怎麼你也沒給媽媽提前說一聲啊?怎麼突然就有這麼好的成績了呢?”女兒噘起小嘴,似乎有點不樂意了:“怎麼,你覺得你女兒很差嗎?我就應該有這樣的成績才對呢。如果不是數學的話,我可以更好一點。”我連忙說:“媽媽怎麼能覺得你差呢?我隻是太驚喜了,高興還來不及呢!不過你還不錯,挺仁慈的,沒把所有的證書拿完。”女兒嗬嗬地笑了,繼續和我談著學校裏有趣的事情。
我和女兒在喜悅的心情裏吃著、輕聲交談著、微笑著、品著美食,在進入這所學校一年之後,女兒又成為她自己心目中的那個“應該完美的自己”了。
女兒十一年級末的獲獎清單:
Dean's Award\院長獎(優秀成績獎)First in English A1\英語A1\全年級第一;
First in French B\法語B\全年級第一;
First in Geography\地理\全年級第一;
First in ICT ICT\全年級第一;
Dean's List\入選優秀學生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