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緊張抉擇曲折的高中生活三(2 / 3)

青春期的親子關係極易受損,而當親子關係受損,家長和孩子的溝通就成了問題。這個年齡的孩子最需要家長的引導,由於親子關係惡劣,孩子寧可轉向自己的朋友、熟人,有時甚至是陌生人尋求意見,但很多時候他們出了問題自己也無力承擔責任,還是得父母出麵,父母若再次責怪,親子關係會更是勢如水火,直至破裂。

我寫的博文:“熟悉的陌生人”就是其中一種現象。很多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孩子和父母如同熟悉的陌生人,吃在一起,住在一個屋簷下,卻沒有什麼共同語言,家長基本上就是每天讓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孩子有時也懶得解釋,可能是因為解釋了也沒用。慢慢地,大家就成了一個屋簷下“熟悉的陌生人”了。

那麼父母到底要怎樣與十幾歲的孩子相處呢?我的這篇博文可做參考:

十幾歲的孩子,不再需要你細心的叮嚀,也不再需要你無微不至的照顧,也許你的關愛已成了他的負累,你的囑咐成為他離家出走的推動力。他需要的是一種激勵,一種能讓他在思想、心靈上感到震撼的力量,他需要高手指點,需要一把火來點燃他的激情,爆發出青春的核動力,去追尋自己的夢想!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是激勵、是火種,他需要讓自己爆發,去追尋自己的夢想!

青春期不等於叛逆。我們可以把孩子十幾歲時“不聽老人言”的行為定義為“叛逆”,而實際上它一方麵是對“被壓抑了幾年或十幾年的個性的一種釋放”;另一方麵它是孩子成長的高峰期,是在成年前的一次爆發性成長,而這個釋放和爆發的基礎,就是十幾年成長的積累。

在孩子小的時候,孩子的個性或多或少地受到壓抑,但因為孩子小,所以很多時候都處於“無奈”的狀態,到了十幾歲的青春期,孩子的個頭和父母差不多了,也接受了多年的各種教育,加上荷爾蒙的推動,孩子被壓抑的天性,就會逐漸地或者突發式地顯現出來,給他人的感覺就是“叛逆”了。可見,沒有之前十幾年的壓抑,孩子就不需要釋放,也就沒有“叛逆”,隻有美麗的青春期。沒有壓抑,就沒有“青春期叛逆”,如同“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一樣。

所以,如果從孩子小的時候,親子關係和親子交流就做得好,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和諧的關係和順暢的交流,會讓孩子的這次爆發性成長取得突破性的結果。

根據多數人的生育特點,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家長也有可能進入“更年前期”,“更年前期”的症狀和青春期有點類似,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本文開頭的時候,我對女兒說了那番話。

現實的狀況是多數家長對孩子的青春期懼怕、對孩子的行為不滿或者索性撂挑子不管,這些都不是理性的行為。理性的行為是從愛的角度出發,加上尊重,親密有度,留下彼此的空間;再加上家長的理智,避開孩子的鋒芒,用智慧去解決問題;然後逐漸放手,讓孩子慢慢習慣自己成人之後擔負的權利、責任和義務。

到了青春期,家長擔心的另一件事就是孩子找異性朋友的問題。十一年級下半年的時候,我明顯感到從女兒嘴裏說出的這類事情增加了很多。女兒因為跳級的緣故,年齡比其他學生小,但我知道女兒也是很成熟的,她不是不懂。

女兒每次回來說班上的同學又有一對談上了,當然女兒並不說名字,我也不想知道名字,因為我也不認識。女兒說的時候,心情是輕鬆的,並帶著頑皮。她用的語言都是“他們是好可愛的一對兒啊,希望他們能時間長一點”。我就敏感到原來這些孩子拍拖的時間都不是太長。我想這可能是家庭的因素、學校的因素都有吧。

有時候我也問女兒,會有一個什麼樣的男朋友?剛開始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女兒還有點尷尬,她說:“媽媽,你知道的,一般情況下,我這個年齡的學生,是不會和父母討論這個問題的,但我想,你是個例外。”我同意她的看法,因為我像女兒這麼大的時候,也不會和自己的父母討論這樣的話題,那我怎麼能要求女兒這麼做呢?我說:“沒有想調查什麼,媽媽隻是好奇,不知道什麼樣的男生會配得上我的好女兒。”女兒笑著說:“我也不清楚,至少不能太笨吧。”我嗬嗬一笑,就當是幽默了一下。

一次周末,女兒和朋友們一起參加了一個活動,活動是在一條遊艇上舉行。我並不清楚活動的具體內容,應該是一個同學16歲的生日會吧。女兒回來之後,就念念不忘那艘遊艇。她說:“媽媽,那艘遊艇好酷哦,我以後要找一個有船的男朋友,這樣我就可以和他一起去劃船了!那才叫酷呢!”從此以後,女兒的有關“男朋友”的概念稍微清晰了一點,那就是要有“有一艘船”。我問她對船的大小、尺寸、級別有沒有什麼要求,她說“差不多就行了”。我明白女兒隻是在意“有船”的感覺,而非船的“功能”,這就隻是一個想象而已。但我覺得,這個“船”的概念,連著“男朋友”的影子,還是有點沉甸甸地壓在我和女兒的心上,因為我們有時候還做不到“自然而然”。

青春期的孩子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而且問題越來越多,這些問題隻說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孩子在成長,而且是加速在成長”。

我寫過這樣一篇微博:

我是懷著欣喜去擁抱女兒成長中出現的問題的,我感謝女兒生命中出現的所有的問題和尚未出現的問題。沒有這些問題,女兒又如何成長呢?當我欣喜地擁抱孩子所有的問題時,我每天就會期盼新問題的出現,因為我知道,那些問題都是來幫助我和孩子的。

所以,隻要家長改變自己的思想,把青春期孩子出現的林林總總的問題還原為孩子的成長問題,那家長也會有我這種“欣喜”,然後變“抱怨”為“擁抱”所謂的問題,讓孩子更好地成長!是啊,人生來就是來解決問題的,沒了那些問題,我們如何成長呢?

7.150個小時的CAS活動

(藤媽心語)孩子的事看上去都是小事,可又都不是小事。家長要做的是耐心細致的觀察。這種觀察可以是隨機的、隨意的,並不需要你刻意為之,因為刻意的話,會讓家長很累。家長一累就會抱怨,這樣就失去了觀察本來的意義。而家長的最大責任,是幫著孩子減少負麵的心理壓力,這樣孩子才會成長得更好。

女兒下午下課後的時間多數屬於她自己。通常她會用課後時間來做作業、查找資料、看書,或者練習小提琴,所有這些都是她自己安排的,我從不過問,女兒隻是在需要我配合的時候,比如需要我開車送她到什麼地方,幾點接她回來等等,才會跟我交代一下。

根據IB的要求,IB學生需要做150個小時的CAS活動,CAS是Creativity、Action和Service的首字母縮寫,中文意思是“創造、活動與服務”,是IB的三門核心課程之一。

“創造”性的活動可以是任何能讓學生學到新技能、新知識的活動。比如學生可以學樂器、聲樂、舞蹈等。有些體育項目也是“創造”性的,比如“國際象棋”。

“行動”為主的活動包括各種運動項目,諸如打乒乓球、網球、羽毛球、高爾夫球等。

“服務”指的是義務的活動,如為社區、團體募捐、做義工、義務教授課程等。

CAS——這個需要做150個小時的活動,給高中生們提供了一個親身體會生活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