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緊張抉擇曲折的高中生活一(1 / 3)

1.九年級開始了

(藤媽心語)有人說:“懷才就像懷孕,時間久了總能顯現出來。”家長們要有信心,你們孩子的天賦早晚都會顯露出來的。家長除了觀察,還需要耐心。

終於開學了!從上一年的5月份拿到獎學金一直等到來年的2月份,女兒才開始了高中生活。一切令人激動!

開學的這天,家長們被邀請參加孩子們的開學典禮,典禮在學校外麵不遠的一個肅穆、高雅的教堂舉行。我自然是非常積極地一早就等在那裏了。禮堂裏一排排長凳,家長們被安排坐在一起。

這個學校是一所完全的私立女子學校,從幼兒園到高中都有,所以有很多學生都已經在學校讀了好幾年。像女兒這樣的新生隻是少數。我在禮堂等了一會兒,大隊的女生穿著整齊的校服,排著整齊的隊形,進入了教堂。人很多,隊伍卻很安靜。那是一種教養很好的安靜、秩序,女孩們用眼角的餘光跟進隊形。那一瞬間,我想到的是“素質”二字。當時的情形覺得有點像做夢。

在那個古色古香的莊嚴的教堂裏,新學期開始了。學校的牧師帶著大家禱告,校長宣布新學年開始。老師代表致辭、學生代表致辭,一起唱國歌、一起念禱詞,還有學生的唱詩班婉轉的合唱。我想,這大概就是新西蘭的主流社會和主流文化了。我很羨慕女兒在這樣一所學校裏學習。我也為自己感到驕傲,能夠讓女兒到這樣一個地方接受教育。

我在精神上,一直很是為我們的華夏文化的源遠流長而自豪。我也一直以文化人自居。現在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欣賞人類的精神財富,我不禁感到真是學無止境。看來人一直都要“夾著尾巴”做人,踏踏實實求教。

女兒隨著同學們一起離開的時候,向我擠了擠眼睛,算是告別。在回來的路上,我的腦海裏還不時出現剛才的那一幕。

隆重的開學典禮過去了,學校的學習生活正式開始。學校的課程設置女兒還是很滿意的。女兒在八年級時,因為學校沒有法語老師,故中斷了外語——法語的學習,現在這所學校的外語有幾種選擇。女兒還是選擇了法語,再加上數學、英文、科學、音樂、藝術、社會常識課等,時間表排得滿滿的。

除了上課,女兒又參加了合唱隊,練習了兩次,就被指定為領唱。她還是演講小組的主要辯論手,學校還專門派了一個老師來指導他們的演講和辯論會。說來有趣,到了新學校,她又進了校樂隊,開始她的小提琴的“現買現賣”的排練和演出。女兒的小提琴肯定是“野路子”,從來沒參加過任何考試,也不知道水平如何。隻是一進校,就進了樂隊,女兒覺得很得意,我也趁機鼓勵她能多練一下。

住在德國漢堡的時候,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日耳曼民族對音樂的熱愛。我們經常有機會去聽演唱會。通常都是正裝出席。不能遲到,不能早退,每一個節目結束時的掌聲更是馬虎不得。在這種氛圍下,開車開個幾百公裏去聽一場音樂會是很平常的事情。有一次我們從漢堡開車去多特蒙德聽一場音樂會,趕了差不多4個小時的路呢。德國學校的音樂課也很多,女兒就是在這種環境裏開始熱愛音樂,並開始練習小提琴的。當然這也要感謝她的第一位小提琴老師,給她帶來良好的學琴體驗。

回到奧克蘭以後,也請過幾個老師。不是因為時間排不過來,就是因為距離太遠,最終沒有堅持學。好在她從七年級開始一直在校樂隊,經常有排練和演出,居然也就這麼應付下來了。現在到了高中,她一看樂隊裏有的學生琴藝很高,自己也來了興趣,經常在家練習,尤其在演出前,臨陣磨槍是經常發生的事兒,不過通常都會完滿而歸。女兒的長處是演出時總是拉得最好,所以,每次都能化險為夷。

再說說女兒的聲樂。女兒的嗓子很好。可是她一直到初中以後才開始亮嗓唱歌。因為我非常喜歡唱歌,所以她在小的時候,經常聽我唱中文歌曲和卡拉OK。可是她並不喜歡我唱的中文歌曲,每次我唱的時候,她總是誇張地把耳朵堵上,大叫“too loud,too loud(太吵了)”。一直到上了初中,她班上有一個kiwi同學,出身於新西蘭一個音樂世家,爸爸媽媽都是新西蘭有名的音樂家和指揮家。這個同學自己是個天生的花腔女高音,每天幾乎一有時間就在哼唱。女兒和她是好朋友,時間久了,也就開始唱了。突然有一天,我聽到了女兒的歌聲,驚訝地發現原來她有一個唱古典音樂的好嗓子。

現在到了新學校,她的音樂天賦就被音樂老師給發掘出來了。進入合唱隊不久,音樂老師就指定她擔任獨唱和領唱了。從這時,她才開始接觸到一定正規的聲樂訓練。

她的學校會有定期的演出,請家長來觀賞。當然家長是要買票的,賣票也是募捐的一種,賣票的收入,用來資助一些學生活動。每次演出的時候,家長都被邀請坐在前排,我每次聽到女兒優美、婉轉的聲音,心就陶醉了,下次掏錢的時候就會很痛快。

女兒所在中學的演講隊是很有名的。一進校,女兒已經被選進隊了。學校指派了一個專門的老師在課間休息的時候對她們進行輔導。教授她們一些演講技能、身體語言等。女兒所在的演講隊參加了好幾場比賽。比賽的時候家長可以坐在教室的後排旁聽。因為她們隊全是九年級的女孩,總體感覺溫婉有餘,力度不足。

有一次我送女兒去參加比賽。和她們打對手賽的是從北岸一所有名的男女混校的高中來的演講隊。那個隊和女兒所在的這個隊一比較,就像狼遇到了羊一樣,女兒所在的隊很快敗下陣來。可是女兒卻獲得了比賽的最佳演講者。看來,提高整體的實力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安慰著有點沮喪的女兒:“你已經盡力了,而且你也獲得了最佳演講者。有些事兒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的。所以學校要提高整個隊的水平才行。”

Team Work團隊合作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從這件事上女兒學到了光靠她一個人的努力想取得整個團隊的成功是不夠的,她要把大家的水平都提高才行。

女兒每周有兩三個下午都要到4點半才放學。如果我上班不能接她的話,她就要坐公車或者公車轉火車才能回家。新西蘭的公共交通是比較不靠譜的,不管政府花了多少錢,費了多大勁兒,我的看法是,瞎子點燈白費蠟。女兒從學校門口出來,等巴士,然後換火車回家。有時候,巴士遲到了或者脫班了,火車就誤點了,有時候我下班回家的時候,女兒才到家。上下學路上的時間太長,似乎成了一個新問題,我心裏有了隱隱的擔憂。這樣長此以往,女兒會疲憊的。

然而,世上的事很難十全十美,就好比月有陰晴圓缺。

新學校有一些讓我很感動的親子交流活動,比如前麵提到的室內樂演奏會、葡萄酒和奶酪冷餐會、各種各樣的募捐活動,這些活動將我和學校之間的關係拉得很近,讓我體會到了平常看不到的另一個新西蘭,一個撩起麵紗的主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