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春行(上)(3 / 3)

“二人成朋,三人成黨,說得好啊,田嶠為人如何?”

“他是學舍學子,微臣有印象,此乃河北弟子,長於算術會計,為人很會變通,但素來品行不惡,微臣一度很看重他,不過其家乃貧,後來為朝廷征為胥吏,微臣沒有阻攔。可是作為胥吏,收入很低,又走上社會,人是會變的,微臣不敢做評價。是非曲直,派人下去一查便知。”

宋朝胥吏多是差役製度,但也有募的,中央機構,例如三衙三司中書門下樞密院等等,多是募用,也就是雇用製度,象堂後官、主事、錄事、主書這些高級胥吏薪酬還比較高。前行後行通引官就次之了。最次的是衙佐與秤子,庫子這些苦力差役,有的是募雇製,有的直接是差役製。各州縣的胥吏基本都是差役製度,不同的就是富戶擔任。

經宋九之手,現在宋朝變得更複雜,廣南是免役製,但也不是完全的免役,一部分臨時役差依然用差役法,雇百姓抽空輪流擔任。常任差役基本實施了免役法,就是富人出免役錢,請人擔任。然而各地情況不同,募錢又不同,例如廣州乃是廣南最富最大的州府,用的差役多,幾達九百多常任差,但生活用費高,雇錢也高。連州多山,人口少,生活貧困,用的差役數量少,募錢也少,並且還有第二步調整,廣州每年除了負擔自己的差役錢外,還要分一些錢帛資助這些貧困州縣。就是這樣,廣州負擔仍不重,倒是連州應付起來會有些吃力。再如雷州,本來是廣南比較惡劣的地區,就象大禹治水時一樣,揚州乃是九州最惡的地區,但現在大修水利,陸續許多海堤修建起來,雷州半島有很多平原地帶,再加上沿海有沿海的經濟,會漸漸變成廣南比較好的地區。那麼役錢也要不停的調整。

這是廣南的變化。

它還沒有影響到宋朝,一是廣南才勉強變好,當然與南漢不能相比了,南漢那是地獄。二是當地豪強多,這個豪強不僅是生蠻首領,也包括一些當地的漢人武裝力量,以及熟蠻的大首領,變革對他們有利就會支持,沒利就會反對,甚至有些人不知天高地厚,陸續叛亂。這些都不用潘美動手的,不值。各州縣自己一一平滅,甚至受宋九啟發,平一處,就手治一處。

因此它的總量還不足以影響宋朝其他地區。

其次就是書院的胥吏,沒有一個學子放出去是官員的,都是胥吏,四分之一留在京城各部司,四分之三放了出去,這些小吏要略高於宋九於廣南募雇的小吏薪水,錢差不多,差距是在各項補助上,但還是不及各縣縣丞與主薄,一年雜七雜八的加在一起,也不過七八十緡錢,隻相當於宋九河洲作坊裏上等仆役的薪水。

所以它造成了一些人才的分流,有的人寧肯到私人商鋪裏做主管,也不願做小吏。薪水差距太大,高者能相差十倍以上。但也要看怎麼想的,有的人看中了它是一個升遷為正式官員的契機,所以還願意擔任小吏,越是富裕家庭,越是有人願意擔任國家胥吏。畢竟這個胥吏某種意義與那些差役胥吏還有一些不同的。

宋九未聯係,不知道現在田嶠家境如何,但是以前他家很窮,再加上他投奔到同年全真複處,宋九更不敢下結論。

“朕清楚,大約是秦亶確有此事,”趙匡胤道,聽到田嶠是河北子弟,趙匡胤不用查,也斷定下來,這些年書院在擴大,也有少量不好的,但兩河子弟一直是金字招牌,走出來的,沒有一個是差的。又道:“這是中書獻上來的製書,你看看。”

宋九打開一看,上書一行字,令諸州知州、通判、判官、兵馬都監、縣令所掌鹽麴及市征、地課等,並親臨之,月具籍供三司,秩滿校其殿最,欺隱者當置於法,募告者賞錢三十萬。

這個麴通曲,就是指榷酒。也就是各州縣與兵馬都監主要官員必須親自過問屬下的市征稅務,各項專營與地課事宜,然後每月將治轄內賬目呈報給三司查問,若是貪贓者,屬下官吏或百姓舉報有功,賞錢三百緡。

宋九放下,道:“不妥,空增官吏,未必有實效。且……”

“且什麼?”

“上不清,上不公正,下不明也。”(未完待續。)

如果您覺得《一品富貴》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7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