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公主(下)(1 / 3)

“怕不行,朝廷派出中使詢問你丈人糧米數量了。”

“有的人手還伸不到廣南去,我也料到了,王枕去廣州帶信,信上已經說了,讓我丈人不回答,隻說能湊多少是多少。也無法回答,時間緊,能有多少餘糧不知,能湊出多少餘糧不知,船隻數量不知,有多少船隻願意來北方也不知。”

“哈哈哈,這個老小子,總有一天天怨人怒。”

“楚司使,非也,就說我朝,官員開始冗雜,兵士也漸漸多,冗費現象也有了,你主管三司,應當對比出來以前國家稅務與現在國家稅務數量。但有幾個前提,一是疆域增加,稅務分攤,從今年起,廣南又能替朝廷鬆壓,二是吳越與南唐部分進貢,三是百姓由亂入治,渴望這份和平,人口稀少,土地也沒那麼緊張。因此在民間趙相公名聲還是很好的。故開國多出名相,但再過一百年後,百姓增加,兼並嚴重,矛盾激化,就不那麼好治理了。房杜姚宋在唐初,開元初,但放在天寶末,未必就是名相,不動國家危機重,一動矛盾多,說不定會遺臭萬年。陛下那麼地勤政愛民,稅務均攤,趙相公沒有達到房杜蕭曹的名氣,確實某些方麵,私心太重,才能欠缺,當然,權謀四人沒有一人及之!但在百姓心中,他不惡……”

宋[***]價有失偏頗。

蕭何等名相肯定將趙普甩開十萬八千裏,但也沒有宋九那樣說得一無是處,最少在治國上趙普肯定勝過隻會喝茶聊天的楚昭輔,也勝過了權謀術同樣厲害的盧多遜。

楚昭輔卻十分開心,道:“這個評價最為公正矣。”

“你回去後對陛下將這些情況說出,三司還是不行,沒有陛下支持,糧食就是到了密州,依然不能及時運到災區。必須陛下下嚴令,而且從現在起,就要準備車輛與船隻,五丈河通航能力有限,船小,需要的船多更多,好在災區多在京東。還有幾百裏的陸上道路,其中部分是山區道路,這要準備押運的民夫與車輛,為了節約成本,提高效率,還是可以采納那一年我隨陛下征太原的辦法,板橋到高密一站,高密到維州一站,維州到壽光一站,壽光到千乘一站,千乘到博興一站,從博興上船。”

“是啊,速度得快。”

“楚司使來了,我再說一件事,黃河是無輒了,但汴水有策。”

“宋九,這是中書的責任,我不會管的。”

“錯,這是中書的失職,為何不管?”

“那你就說說吧。”

“來,你看看這兩者的水。”宋九先是打開廁所的土製龍頭,放水,再將楚昭輔帶到汴堤上看汴水,道:“為何廁房裏的水那麼清?”

“沉澱過……宋九你是說汴水……”

“就是汴水,汴水多次河決,姓質與黃河一樣,一是少量泥沙沉澱,二是黃河汛期到來,大量河水衝入汴水,汴水不及黃河寬廣,於是多處河決。其實想治理並不難,河汴會合處設一堰,再設船的陡門,與放水陡門。隻要讓河水有一個平靜的時間,泥沙就會在水堰裏沉澱,注入汴水就是清水。其二在一些險峻的河堤處用石堤代替土堤,勿全部用石堤,隻是少量險竣河段用它,這個用費國家能掏得起。再將低窪地區河堤挑高加厚,必須要加厚,才能抗住水壓。原理不複雜,書院也授到這個學問。那麼汴水危機就會減少一半。而且以後人口越來越多,水泥技術成熟了,也到大肆修飛橋的時候,使汴水船隻增大,加強運輸速度。”

“這個堰得多大?”

“不用太大,若是河沙漸漸淤平,再挖一條引河,重新挖一堰,原堰有許多黃河淤泥,設一堤就是上等的圍田,幾十年或幾百年後浮泥消失,下堿姓沙壤出現,又可以將河道改回來,重新衝刷積淤。”

宋九說的策略並不是太高明,也就是他前世的治淮策略一部分,在宋朝也有類似的事例,治理三白渠就用過類似的辦法,不過現在還沒有出現,算是一個新奇高明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