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韓信討封齊王劉邦無奈同意 三足鼎立頂羽拉攏韓信同盟(2 / 3)

榮幸之至。你我同鄉,理應相互扶持。”寒暄過後,武設便口若懸河地分析起當今天下的局勢。他神色凝重,眼神中透露出睿智的光芒,說道:“韓將軍,如今這天下局勢複雜多變。那劉邦乃是個貪得無厭的小人,他之所以重用你,其實隻是被形勢所迫。如今你為他征戰四方,立下赫赫戰功。可一旦他真的奪取了天下,那你的結局必然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劉邦此人,生性多疑,絕不會容忍功高震主之人。而項王項羽,乃是英雄豪傑,重情重義。若你與項王結盟,定能成就一番大業,名垂青史。”武設的分析可以說是精辟入理,每一句話都直擊要害。他滔滔不絕地講述著,試圖打動韓信,讓他做出明智的選擇。韓信靜靜地聽著,臉上露出沉思之色,心中也在反複權衡著利弊。武設見韓信陷入沉思,繼續趁熱打鐵。他微微上前一步,語氣誠懇地說道:“韓將軍,你且想想,劉邦在危急之時,對你的請求大發雷霆,若不是有人提醒,他豈會輕易封你為齊王?此等君主,心中隻有自己的利益,又怎會真心對待將軍你呢?而項王項羽,英勇無敵,重情重義。他深知將軍你的才能,若你與項王結盟,項王定會視你為兄弟,給予你無上的榮耀與地位。如今天下三分,劉邦已是困獸之徒,將軍若為長遠計,當與項王共圖大業,莫要被劉邦所利用,最終落得個悲慘下場。”武設言辭懇切,目光緊緊盯著韓信,期待著他的回應。韓信的內心越發動搖,他開始認真思考武設的話,權衡著自己的未來之路該何去何從。不料韓信聽後,卻當即放聲大笑,那笑聲在營帳中回蕩,仿佛帶著幾分不羈與豪邁。韓信微微揚起下巴,眼神中流露出一絲戲謔,說道:“哈哈,我發現如此結局都被你武設算到了。你倒是說說,你這一番言論究竟有幾分道理?”“我武設說一句真話。將軍之所以能夠保留性命,到今天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有項王在漢王才不敢殺你。”武設一臉鄭重,語氣堅定地說道。“怎麼講?”韓信輕蔑地說道,那神情似乎對武設的話並不以為然。武設不慌不忙,開始詳細闡述自己的觀點:“將軍如今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甚至可以說已經掌握了楚漢之爭勝敗的決定權。漢王與項王對峙,雙方實力不相上下。而將軍你,手握重兵,占據齊地。無論是漢王還是項王,都渴望得到你的支持。誰能得到你的支持,誰就能笑到最後。正因為如此,漢王才不敢輕易對你下手,因為他擔心一旦逼急了你,你會倒向項王,那他的大業必將毀於一旦。”武設的話語條理清晰,分析得入木三分。韓信對此不置可否,微微眯起眼睛,隨即反問道:“如果我兩邊都不選,會有什麼後果?”韓信的語氣中帶著一絲疑惑與試探,他的目光緊緊盯著武設,等待著他的回答。武設聽後,直接了當的表示:“韓將軍,若你兩邊都不選,那後果不堪設想。劉項兩家無論誰獲得了最後的勝利,下一個目標就是消滅你。你如今實力強大,無論是漢王還是項王,都不會允許有一個如此強大的勢力遊離在他們的掌控之外。他們必定會想盡辦法除掉你,以絕後患。”武設的話語嚴肅而沉重,讓韓信的心中不禁一緊。韓信聽後,頓時陷入到猶豫當中。他的眉頭緊鎖,眼神中透露出複雜的情緒。他沒有立馬給出決斷,而是先讓武設返回彭城,隨後直接找到自己的謀士蒯徹商量對策。蒯徹這位心事謀士,早就想讓韓信擁兵自立。他見韓信前來詢問,便勸韓信趁機獨立於楚漢之外。蒯徹捋著胡須,緩緩說道:“將軍,如今時機已到。你手握重兵,占據齊地,又控製著燕趙兩地。你完全可以從他們控製不到的地方,以逸待勞,後發製人。等到劉項兩敗俱傷時,再出兵平定天下,從而結束戰亂,解救萬民於水火。將軍是聖賢之才,既有兵又有地,此時不自立,更待何時?”蒯徹的話語充滿了誘惑與鼓動,讓韓信的心中泛起了層層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