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高坐在大堂上,俯視著身下的各路將領,心思浮想聯翩。
當日戰後,從鮮卑大營中找到王複王信兩人屍首,原來檀石槐本欲在定襄城下斬二人祭旗立威,不料被人將消息泄露與兩人,導致兩人當夜就在帳中自盡。屍首還沒來得及被檀石槐利用,就趕上這番大戰,也省了二人死後一番淩虐之苦。
王國身體本就疲累不堪,大戰中又幾番心神激蕩,最後聞此噩耗,當場就倒下不醒人事,再加上丁原在城頭吐血昏迷,並州兩大軍政巨頭竟同時撒手不理正事,無奈何軍中諸位將領衡量幾番,最終推舉了此番大戰中功勞最著之呂布出來受理軍政大事,暫時穩住大局。
報捷的文書已是一早就派了出去,這等搶功之事自是人人不甘落後。一番軍報做的跌宕起伏,精彩紛呈,最後一戰定鼎,皆大歡喜。呂布也在衛覬為首的後營眾幕僚的的自告奮勇幫助之下,勉強將諸般事物接了下來。
前幾日呂布將手下兵將分成兩路,分別以張燕高順為統領,一路北上而去。
五台附近的鮮卑胡騎聞聽定襄城下戰況,竟當時就作鳥獸散,化整為零從背部穿插了回去,
另一路太原郡內的以置鍵落羅為首的三萬鮮卑胡騎,不敢自定襄北上和呂布放對,選擇了穿越呂梁山進入南匈奴境內的漫長道路,在這到處是皚皚白雪的時節,做出這樣壯士斷腕的決定,也虧的是置鍵落羅的威望夠高了,恐怕一路之上凍餓而死的就不會少於一半。由此也可以看出呂布的威名此時在鮮卑人眼中已完全和死神是等同了,眾鮮卑人寧肯麵對積雪群山漫漫長途也不敢麵對正如日中天的呂布呂魔王。
大戰過後,最難處理的便是軍功賞罰和撫恤死難了,今次一戰,要說也算迅疾,自雁門關破關之後,前後不過一兩個月。一場傾國之戰,前後參與大戰的兩國軍隊達數十萬,能在這麼快的時間內完結,那是了不得的速度了。
鮮卑那一方暫且不說,漢人這一方,波及半個北部並州,軍民死傷達二十餘萬,這已是算是天大的喜訊了,賞罰撫恤之事有軍中眾位書記掌印主持,定是不會錯了很多的便是,呂布隻需拿準了不要太為偏向。至於後來州中朝廷的處理,卻又不關他的事了,總之是少不了他這個實際上的大功臣便是。
當然收尾之戰還有許多,不過檀石槐一旦身死,其餘的都是枝節問題,並州眾將以病倒的丁原王國為首,這個中流砥柱,力挽狂瀾的稱號是免不了的了。
廟堂諸公、草野群雄、包括邊境四夷恐怕誰也不會想到並州大戰即是以此種方式嘎然而止了,多少暗中渾水摸魚的圖謀恐怕也是不得不提前終止。總之,這一戰的實情傳進中原,讚揚呂布的自是很多,但是暗中對其恨得咬牙切齒的人卻也不會少了。
大漢天朝磕磕絆絆的走到了今天這個地步,所遇到的近幾十年來最大的一次危機總算是度過去了,未來還是很長。
——————————————————————————————————————
高順張揚領著大軍在皚皚雪原之中趕到原平,卻發現原平已是一座空城,逃散的鮮卑人早已經將大軍戰敗的消息傳到了這裏,闕居本就不敢和呂布交戰,此時聽聞這樣的消息自然是撒腿就跑。
此時檀石槐戰敗對於他來說,卻也不是什麼太大的壞事,在中部鮮卑本就是他闕居的實力最大,此時一直壓製著他的檀石槐已倒下,他正好乘勢崛起,統一中部鮮卑,至於隨後鮮卑群雄怎麼樣生死相搏爭奪生存空間,那是以後的事,至少眼前反而是他闕居回軍擴大勢力的最好時機。
高順張燕二人接管了原平之後,留下少量軍馬駐守,隨即分為兩路,一路有張燕率領,沿著滹沱河穀北上直奔雁門關。
另一路有高順率領,西出廣武、神池,穿越呂梁山和恒山之間的狹窄山口,向雁門郡馬邑、陰館開去,他們的目標卻是雁門關之變的罪魁禍首之一馬邑張家。
其實歸根結底這次鮮卑人破關,搞得天下忙亂,其禍首還是馬邑張家和陽曲郭家。不過郭氏在前次的晉陽之變中已經被丁原和各大世家聯手滅門。此次大軍攜大勝之勢進攻張家,就是來解決這個漏網之魚。
———————————————————————————————————————
大雪紛紛揚揚,把大地塗成一片銀白,而這白茫茫一片的銀白與青天的交彙之處,正蜿蜒而來一條黑線。
這黑線越走越近,逐漸顯出無數的漢軍來,即使在這樣的惡劣天氣下,這股漢軍們都沒有著鐵甲,卻仍然是趾高氣昂,個個神完氣足,挺胸腆肚,顯示出一副截然不同的精氣神來。在這支漢軍的最前頭高高飄揚的是一杆寬大軍旗,上麵書寫著兩個篆字:“大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