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仁養心,德養壽(2)(2 / 2)

“知者樂,仁者壽。”醫學研究證明,有仁愛之心的君主,往往心態平和,頭腦冷靜,情緒穩定,處變不驚,不僅能比較理性地處理政務,適應各種複雜的環境,從容應對各種經濟社會危機,做出有利於江山社稷的決策,也能較好地修身養性,保持積極上進的心理狀態,增進自身的健康。

及時“製怒”,防止肝氣上逆

《黃帝內經》在論述人的“七情”時指出,肝屬木,“怒傷肝”。怒為肝誌,喜條達,忌抑鬱。若大怒不止,則肝氣上逆,血隨氣而上溢,表現為麵赤、氣逆、吐血、嘔血,甚至昏厥。因此,告誡人們一定要及時“製怒”,勿使肝氣鬱結上逆導致不測。為避免大怒傷肝,一些達官顯貴往往以“製怒”為戒。縱觀曆史,大凡明智之君,都能克製自己,及時“製怒”。在這方麵,唐太宗、武則天等人堪稱“表率”。

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胸懷開闊,寬容大度,最善於“製怒”。他同錚臣魏征的故事一直為曆史所稱頌。魏征原是李世民哥哥李建成的謀士,而李建成又是李世民登上皇帝寶座的最大障礙。為幫助李建成奪得皇位,魏征曾建議李建成殺掉李世民,以絕後患。玄武門兵變,李世民殺死李建成後,有人揭發了魏征的這一陰謀,李世民斥責魏征為何出此毒計?

魏征毫無畏懼地答道:“當時臣是太子李建成的謀士,當然要為他出謀劃策。

可惜太子沒有聽我的話,才落到今天的下場!”李世民為魏征的話深深觸動,不但沒有殺了魏征這個曾使他無比痛恨的“鄉巴佬”,反而認為他剛直不阿,忠於職守,是個難得的人才,任命他為諫議大夫。

有曆史學家統計,魏征在為唐太宗效力的17年內,前後諫奏達二百多次,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諸多方麵,甚至連皇帝的私生活也要管上一管。很多時候讓唐太宗下不了台。

有一次,曾在秦王府李世民手下工作多年的濮州刺史龐相壽,因為貪汙被罷了官,他到唐太宗跟前求情,唐太宗看在老部下情麵,準備恢複他的官職,魏征知道後,竭力反對,對唐太宗直言道:“過去秦王府的人,現在官居要職的很多,如果人人都仗著舊關係為非作歹,誰還肯做好事呢?”唐太宗聽了魏征的意見,先怒後喜,斷然拒絕了老部下龐相壽的不情之請。他對龐相壽說:“我過去做秦王,不過是秦王府的主人;現在做了皇帝,是天下的主人了,不敢偏袒老朋友。”說完,便賞給龐相壽一些錦緞,打發他離開皇宮。

李世民深知一個皇帝並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問魏征:“人君怎樣才能明,怎樣才是暗?”魏征答道:“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李世民對此見解深表讚同,並一直引以為戒。他鼓勵群臣犯顏直諫,不要顧慮重重。魏征進諫時不講情麵,往往據理力爭,但李世民仍神色若定,讓魏征把話說完,並且從善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