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解脫智慧
南懷謹說:我們生活在這兩種人之間,是很無可奈何的;“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但是矛盾的世界,隻好矛盾地活下去,也不覺得你是高明,也不覺得我是混蛋,很平常地活著,“而安之若命”。
大師智慧串講
“隨遇而安”亦作“隨寓而安”,平時,不少人愛用“隨遇而安”一詞來批評他人或自嘲,以致使其成了滿足現狀、不思進取的同義詞。如今,細細品味這四個字,覺得不但含義頗深,而且包含著兩層意思。
“隨遇”者,順隨境遇也,“安”者,一可理解為聽天由命,安於現狀;二可理解為心靈不為不如意之境遇所擾,無論於何種處境,均能保持一種平和安然的心態,並繼續堅持自己的追求。前者之“安”,或許可以稱之為“消極處世”,而後者之“安”,則需要一種良好的心理調節能力、甚至需要一種超脫、豁達的胸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有個人到寺廟裏去玩,他看見菩薩坐在上麵,就問道:“請問菩薩,您在想什麼?”
菩薩說:“我什麼也沒有想。”
“那您的眼神我們為何猜不透?”
“噢,是這樣,”菩薩安詳地笑了笑,“我的心明靜得像水,可以清澈見底。我什麼也沒有想,也不受外界情況變化的影響。所謂的七情六欲,隻是你們見到喜歡的東西或高興或悲傷,而我除了吃的外,認為別的都是身外之物。懂得這個道理,你就可以成為聖人了。把一個人比喻成佛,他一生下來,什麼都沒有,如果他能隨遇而安,當勞作時勞作,當休息時休息,能心情快樂,助人為善,那何愁不如彭祖活八百歲呢?”
“那我活這麼長時間幹什麼?”
“這個嘛,各人有各人的見識。”
“既然這樣,我可不想成佛,我就隨遇而安吧。多謝菩薩指點。下次再見。”
這個人走出了山門。
人要隨遇而安。這並不是主張讓我們不思進取而是強調要現實些,盡情欣賞和享受你所擁有的一切。而不是去做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追求。
莊子有言:“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莊子·大宗師》)。”真人者,道家心目中的聖人也,而若在任何處境中都能做到睡覺時不做夢,醒來時無憂愁,飲食不求精美,呼吸均勻深沉,就要能夠隨遇而安。這種“安”,當然是心靈之安,而非安於現狀之安了。這種心靈之安,不僅可以使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而且可以使人樂觀處世,長葆青春。
福州羅山道閑禪師去拜會石霜禪師,說:“心的靈知靈覺已現,卻往往會被一大堆紛亂的念頭束縛住了。在這種起伏不定的時候,我該如何用功呢?”
石霜禪師回答說:“最好是正視它,直接把各種念頭拋棄掉。”
道閑對這個答案不滿意,便又去請教嚴頭全豁禪師,問了同樣的問題。
嚴頭禪師說:“那狂妄之心該止時便會止,順其自然好了,管它幹嗎!“